书城社科常用熟语由来
10392900000011

第11章 K

口号

在古代,“口号”乃是颂诗的一种,最早见于《宋史·乐志十七》:每当帝王举行盛大宴会时,乐工先诵骈文一段,叫“致辞”,接着唱诗一章,叫“口号”,这歌功颂德的赞美诗,常唱得帝王将相心花怒放,眉开眼笑。这种礼仪后来渐渐传到州府县衙。如古书记载,有位太守初上任,官吏登堂拜贺,乐伶齐呼口号:“为报吏民须庆贺,火星退去福星来”。太守听后很高兴,忙问这口号是出自谁人手笔,得到的回答是:“本州自来旧例。”

由此可见,一些口号相互沿用抄袭,词意虽美,不过仅仅是一种装饰而已,难免有虚伪之处。

“口号”在古时也用于诗的题目上,表示是信口吟成的。最初见于梁简文帝《仰和卫尉新渝侯巡城口号》,后为诗人袭用。如唐朝文学家张说就有一首诗的题目叫《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

看破红尘

“红尘”是很复杂的。汉代的班固写过一篇《两都赋》,其中有“红尘四合,烟云相连”两句话,形容当时长安的市景,于是“红尘”便成了热闹繁华都市的代名词,如徐陵的《洛阳道》中的“绿柳三春暗,红尘百戏多”,就是这个意思。

后来,几经文人墨客渲染借用,“红尘”又演变为人间社会的代名词,也就是指人世间。看破红尘,就是把人世间的事看透了,看明白了。

在旧社会,有很多自称“看破红尘”的人,感到世间狰狞,前途无望,于是削发为僧,逃避现实。其实,在人世间,红尘纷繁,色彩斑斑,变化无穷,要“看破”它,谈何容易。

所谓“看破红尘”,本身就是“红尘”照射在某些人身上的一种消极的印记,是“红尘”的阴影在某些人意识上的折射反应,即使身入“空门”,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四大皆空”啊。

快马加鞭

俗语“快马加鞭”,出自《墨子·耕柱》中的一段有趣的答问式的对话——

墨子先生责备耕柱子,耕柱子有些不服气,于是反问墨子:“难道我就没有一点比别人强的地方吗?”

墨子佯佯一笑,捋须问他:“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或牛,你打算鞭策哪一个呢?”

耕柱子答曰:“我将要鞭策快马。”。

墨子复又追问:“什么缘故要鞭策快马呢?”

耕柱子回道:“快马值得鞭策!”

墨子笑曰:“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

俗语“快马加鞭”就是出自古代学者这段富有哲理意味的对话。

宽宏大量

俗语“宽宏大量”也有些老夫子写成“宽弘大量”,意思是夸赞某公某君的器量大。

《晋书·何遵传》:“(何嵩)宽弘爱士,博观坟籍。”其中“宽弘”一词,便是这句俗语的胚胎。

那么,“宽宏大量”这句俗语是怎样来的呢?

它出自宋朝文士刘斧所撰《青琐高议》中的一则故事。

韩琪是北宋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爱兵如子,深受士卒的爱戴。

韩琪在大名时,有朋友送他两只玉盏说:“这是农夫耕地时从一墓穴中得到的,表里无瑕,稀世之宝啊!”韩琪馈赠百金答谢,非常珍惜,就另摆一张桌子,将玉盏放在上边,供客人欣赏和劝酒。

一天,韩琪宴请运粮官,用玉盏劝酒,不料一府吏撞倒桌子,两只玉盏俱碎。客人都十分惊慌,那府吏更不用说,忙跪在地上等侯治罪,而韩琪神情自然,毫无愠怒之色,对宾客们说:“无论什么东西,存在和毁坏都有一定的时限。”又回头对府吏说:“你不慎失误,并非故意,有什么罪呢?”客人们都佩服韩琪的宽厚。

韩琪在定武做官时,经常在晚上写文章,让一士卒在旁边持着蜡烛照明,士卒走了神,烛火燃着了韩琦的胡须,韩琪就用袖子擦擦胡须,照旧写作。过了一会儿,发现换了持灯人,韩琦担心那位士卒受总管家的鞭笞,于是立即唤来总管家,叮嘱道:“不要计较,换个人就行了。”军中士卒更加尊敬韩琦。

由于这位古代官吏待人处事性宽绰而能容人,对待下级的失误能宽大为怀,人们便一致夸赞他是个“宽宏大量”的人,久而久之,便成了民间的一句口头俗语,一直流传至今。

开门七件事

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此说最早出现于宋朝,成于元朝。

据南宋《梦梁录》记载:“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酒茶。”这里提到“八件事”。

到元朝时,人们把“八件事”之中“酒”略去,才变成“七件事”。

元朝戏剧《百花亭》,《度柳翠》等中,都有“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