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远牧昆仑:盛彤笙院士纪实
10390000000006

第6章 “两盛官厅”

大凡名门望族,书香世家,都有深厚的家学渊源,盛氏家族亦不例外。仅从其家谱的排辈顺序“齐治大平钟琴毓秀”中,就可以看出盛氏祖上的良苦用心。他们自然希望子孙们能以诗书济世,忠厚传家,担负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笔者在这个村采访时,发现村名很有意思,因为大多数村或因地或因事或因姓而名,而该村却名曰“吟秋”,文绉绉的,富有诗意,看得出是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名字,便问村名的来历。村党支部书记盛大

球为永新盛氏十八世后裔,是盛彤笙的族弟,他解释说:“村名来源于早年的书院名。我们的老祖先把读书看作立身创业的根本,耕读传家,延续盛氏族人的古往今来。过去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生儿不读书,不如养口猪;一家不读书,好比一窝猪。族里很早就在村头的东南角办了个学校,取名‘吟秋书院’,请德昭学高的先生来授徒,本村及附近十里八乡的儿童都到书院来上学,很有名气。以后我们村就因书院而名,叫吟秋村。因为重视教育,这里民风淳朴,后代个个知书达理,相互敬爱,无论为官为学,都不忘乡梓,礼义为先。一些在外为官的族人,每逢过年之时,都要赶回村里,将自己节省的官俸,给每家每户送上一点,或几块银元,或四色礼品,让大家过个好年,同时也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村支书的这一番话在村里也得到印证,至今在祠堂和一些老屋的墙上、柱子上,仍可以看到当年留下的劝耕劝读尊儒重德的条幅,如“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百年世业乃在读书,万世家风当为孝悌”“几百年人家无非行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等,耕读传家蔚成风气,代代相袭,族中人才辈出,家业兴盛。

从六世祖盛云窗开业创基以来,若干年后,传到了十四世的盛昌期,也就是盛彤笙的高祖。他在年轻时就博取了功名,为清道光举人,可惜英年早逝。其妻贺氏含辛茹苦,守寡将遗下的两个儿子拉扯成人。老大盛一林、老二盛一朝,兄弟二人自小聪敏好学,刻苦勤勉,加上母亲的严格教诲,他们同为清咸丰举人、同治进士,在当地有“双举人”“双进士”之称。现在北京国子监碑刻的进士榜上,还有盛一林、盛一朝的名字。盛氏兄弟同为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进士,兄弟二人后来又双双出任知县,其中盛一林还任过四川重庆知府,盛一朝则官至正四品。在乡间,这是一件光耀门楣的大事,同治年间,永新县府在盛家村建有“两盛官厅”,褒扬他们给家乡带来的荣耀,以期百世流芳;同时也激励后代景仰楷模,见贤思齐。官厅建在村子中央,为砖木结构,高大挺拔,巍峨壮观。该建筑外观一体,内分两栋,中隔天井,前栋楼檐上挂有匾额“双进士第”;后栋设置香案悬挂画像,厢壁全为木质结构,雕刻着福禄寿喜、渔樵耕读、琴棋书画等图案。官厅前的场地上,还立有同治皇帝敕建的“盛田贺氏贞节坊”,牌坊为青石材质,制作精美,上面雕刻有古戏人物、麒麟狮象、花鸟虫鱼,有的甚至是镂空雕刻,可谓全县石坊之冠。旧时到此,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石坊毁于“文革”,现在只遗下一些残缺的部件,保留在村委会的院内,依稀可见证昔日的辉煌。“两盛官厅”保存完好,井冈山革命时期,谭余保、萧克率部在这一带打过游击,曾经作为红军部队的野战医院,救治伤病员,现改作祠堂,成为存放盛氏族谱的地方。谭余保时任湘赣边区特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过湖南省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开国上将萧克时为湘赣苏区红八军军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兼第一政委等职。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盛彤笙属于“双进士”中的老二盛一朝这一脉。盛一朝,也就是盛彤笙的曾祖,有四子二女。其中排行老二的盛钟禺,为盛彤笙的祖父,号小吾,时人尊称小吾公。他早年留学日本东京政法大学,晚清时期在湖南长沙做知县,一直世居长沙。后来因家中出了不肖之徒,连抽带赌,将家乡的田产几乎全部败光,小吾公也被气得精神失常,一病而亡。到了盛彤笙的父亲盛治斌时,家里已经没有了土地,成了名副其实的贫寒之家,靠当小职员的微薄薪金为生。解放初期土改定成分时,一个曾经的仕宦之家,已经败落成“中农”。

盛彤笙为“萃顺堂”盛氏家族的第十八世孙,“大”字辈,原名“大兴”,其父更是将家族兴盛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以坚忍的毅力,含辛茹苦立志将他培养成人。在当时家境极为贫寒、仅靠一点微薄薪金,要供出一个大学生来,实属不易。何况当时盛治斌还要维持一家大小11口,包括他自己的3子2女和未成年的4个弟妹的生计,以至于多年的生活重担使他夫妇二人疲惫不堪,双双身患骨结核,无钱医治,在贫病交加中相继亡故,年龄均不满50岁。盛彤笙也以未能侍奉送终辛劳一生的父母,常悲痛自责,以为不孝,终生遗憾!

民国时期,能上大学甚至留洋国外的,绝大多数是官宦人家的子女,最起码也是乡间的殷实人家之后,而像盛彤笙这样出自贫寒之家的,当属凤毛麟角,实属罕见。其深厚的家学渊源,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后,盛彤笙不但上了大学,又在德国取得了“双博士”的学位,回国后任了大学校长和西北局的领导,还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确实也为他的家族带来了中兴之光。在父母相继亡故后,盛彤笙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抚育几个弟妹长大成人,一个个先后都上了大学,以后或是大学教授,或是高级工程师,了却了他父亲的一大心愿。他作为从永新县走出的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该县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自然也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