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中国旅游地理
10389800000001

第1章 绪论

了解旅游与地理的关系,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明确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正确认识本学科的边缘性与应用性,深刻理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并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旅游资源的概念及旅游资源的特性。

第一节 旅游与地理的关系

旅游是人们在闲暇时间离开居住地或工作地,暂时地、短期地到另外一个地方进行的以娱乐消遣、休闲度假或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游憩活动,也是人类在一定地理环境中进行的一种特殊活动。这种活动与地理有着深刻而广泛的联系,旅游地理学也恰是基于旅游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地理学对旅游研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旅游与地理环境

旅游是人们游憩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从空间上看,旅游是由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两地之间的旅游通道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从供需角度看,旅游包含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媒体——旅游业三大要素。无论是从旅游主体到旅游客体、再到旅游媒体,还是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再到旅游通道,整个旅游系统和旅游活动的全过程,都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不可分离。

(一)地理环境是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和存在的物质基础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前者由各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气候、水文水体、生物植被等自然要素所构成;后者则是在各地自然环境基础上,由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地历史文化背景、经济活动、民风民俗和城乡风貌等人文要素构成。恰是地理环境中有观赏价值、科学价值、历史价值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自然环境,它是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基本场所和对象,因此被称为“旅游的第一环境”。另一方面,千差万别的旅游资源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总是源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因此说,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是旅游活动产生的重要原因

各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是地理环境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而恰是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与人类各自居住环境的局限性和单调性,激发了人类最本能的内在心理——对异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等)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导致人们旅游需求的产生。一般来讲,两地间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越大,对旅游活动的外在驱动力就越强。我国旅游市场近年来出现的“南下北上”、“上山下乡”以及兴起不久的“出境游”等旅游热潮,就是基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而产生的。因此说,地理环境差异性是产生旅游活动的重要原因和外在动力。没有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就没有实质意义的旅游活动。因此,旅游者(客源市场)的流向、规模及其行为特征,都有着深刻的地理背景。

(三)地理环境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乃至旅游活动的全过程

在旅游系统中,旅游媒体即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本地旅游资源和外在客源市场,还受制于本地及整个旅游系统的各种经济地理条件,如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空间、内外交通条件、旅游目的地的接待条件、旅游政策条件等。较远的空间距离、较长的时间、落后的交通和接待条件、突发或频发的自然灾害以及不利的政治环境(如社会动荡)等,都可能成为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发展的地理障碍。任何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实现,都必定受到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旅游通道这三部分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而以“游”和“娱”为核心和导向的包括吃、住、行、购等多种生活要素在内的现代旅游活动,其突出的综合性、流动性及规模化发展特征,更加深了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四)旅游活动也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人类社会地理空间活动,它在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地理环境的方方面面,如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这种影响更多地表现为对旅游目的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与旅游活动的规模大小、频繁程度和科学管理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分析和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寻求削减其负面影响的途径和措施,是旅游地理学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研究内容。

二、旅游学与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通常可划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部分(或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三部分),分别以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及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旅游学是研究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这三者间的关系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旅游三要素以及整个旅游系统与地理环境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旅游学与地理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一) 地理学与旅游学的产生与发展自古互不分离

地理环境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的产生与发展始终处于对地理环境的不断认知、适应、利用和改造之中。而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有了人的空间位移——旅行。在古代,历代帝王的巡游、官场沉浮的宦游、文人学者的漫游、宗教人士的云游、因信仰而进行的祭祀和拜谒旅行、因商业贸易而进行的商业旅行、王公贵族的狩猎和矿泉疗养及一般民众的休闲出游,都是早期的旅游形式。正是通过旅游,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人类的地理知识、旅行知识也不断得以积累和丰富,并涌现了一大批地理学家、旅行家及其传世之作,如中国早期的《山海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及其《水经注》,唐玄奘及其《大唐西域记》,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宏祖及其《徐霞客游记》以及13世纪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及其《马可·波罗游记》等。反过来,地理知识、旅行知识的不断丰富和传播也进一步刺激了人类旅游活动的欲望。正是人类对大千世界永无止境的好奇心、探索欲,对优质化、多样化、差异性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的不断追求,才产生了蓬勃发展的近、现代旅游业。因此说,旅游学与地理学自古就紧密结合,互不分离。

在近现代旅游业发展初期,一大批地理学者又早早地涉足旅游领域,不断将地理知识应用和服务于旅游业。即使在旅游空间范围日益扩展、旅游内容和形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生态科考旅游、探险探秘旅游、雪峰登山旅游、海底旅游、极地旅游等时尚、前卫的旅游活动,仍然显示出旅游者对地理环境永无止境的探知欲望和旅游对地理知识的不断需求和扩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旅游不仅丰富了其空间活动的范围和内容,同时也加深了它与地理环境的联系,因此也更彰显了旅游学与地理学的密切关系。

(二)旅游学研究需要以地理学知识和技能为指导

旅游学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从其他学科领域不断汲取营养而迅速成长起来的。而旅游三要素与地理环境密不可分的联系就决定了旅游研究需要吸取地理学的知识,并以之为基础和指导。

首先,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和对象,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赖以发展的最根本凭借,因而也是旅游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旅游资源恰是与地理环境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旅游要素,其特色、价值与分布直接受制于所在地的地理环境。由此就决定了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是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立足点,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研究所需的自然地理知识)是旅游资源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指导。

其次,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其旅游动机是旅游活动的根本内在依据。旅游客源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和制约,旅游客流是给整个旅游系统带来不同的社会经济影响和文化、生态影响的根本因素。因此,对旅游者、旅游客源、旅游客流的研究不仅是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还将对旅游业发展和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对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需求的研究、对旅游者空间行为和决策的研究、对旅游客源空间分布、目标定位、规模预测的研究以及对旅游的区域影响的研究都恰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再次,旅游业是实现现代旅游活动的媒介,也是直接为旅游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和服务的综合性经济产业。它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客源市场为导向,以旅行社、旅游宾馆和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及娱乐等为支撑,能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综合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同时也受到整个地区、国家乃至国际相关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牵涉面很广、连带性很强。研究旅游业发展,就要研究区内、区外,甚至国内、国外影响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及背景条件;研究旅游业发展,就要研究旅游业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发展潜力、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研究旅游业发展,就要研究实现旅游业与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途径和措施。而这都需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现象和问题的经济地理学的支持。

(三)地理学在现代旅游发展领域找到了发挥作用的新交点

任何一门学科要获得发展和繁荣,都必须不断寻找自己学科的用武之地,找到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其对地理知识的强烈需求促成了地理学向旅游领域的不断渗透和扩展。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社会文化地理学不断应用于旅游研究;旅游作为一项新兴的经济产业,经济地理学不断渗透其中;而对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环境与自然旅游资源的研究,自然地理学科则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几乎可以说,整个地理学的理论与知识体系都可构成旅游活动研究的基础。

自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麦克默里(McMurry K)发表《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以后,涉足旅游领域的地理学者就越来越多,并成为早期涉猎旅游研究领域的主角。一些地理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和区域研究成果,或撰写导游材料和旅行指南,或展开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开发、旅游客源分析和旅游影响广泛的实用性研究和理论探索,在此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形成了旅游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地理学应用的新兴分支学科——旅游地理学也由此产生。

在当代,中外旅游地理学者已经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他们对旅游的研究不仅有其独特的视角,而且以空间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区别和见长于其他学科。也正是地理学在旅游众多分支学科中占有较大的学科优势,使得地理学在现代旅游研究与旅游业发展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和广泛的作用。

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

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

旅游地理学(Geography of Tourism)是伴随着旅游及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二、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地理学科属性

旅游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性突出的活动和产业,其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地理研究,都与社会文化地理有着最密切的联系,而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旅游资源的研究,则与自然地理学科不可分割。因此可以说,整个地理学的理论与知识体系都可构成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基础,旅游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鉴于旅游本身是人类的一项社会文化活动,旅游业又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因此,采用地理学二分法,将旅游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比较符合实际。

(二)应用学科属性

旅游地理学是为适应大众旅游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一门应用学科。较早撰写《旅游地理学》专著的英国学者赫·罗宾逊即强调旅游地理学具有“应用地理”的性质。旅游地理学发展至今,已开展了大量以区域旅游开发为中心的应用课题研究,并在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旅游地的规划手段、旅游容量的估算、旅游流的测定与预报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旅游地理学不仅能够为整体性区域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服务,而且能够为各旅游分支行业、企业的发展与布局以及具体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经营服务。同时,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与知识,甚至可以说对每个旅游者和旅游从业者个人都具有实用价值。

(三)边缘学科属性

从旅游地理学的应用领域出发,其又属于地理学与旅游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旅游科学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学科群,旅游管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以及旅游地理学等都是这个学科群中相互平行的姊妹学科。旅游现象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必然和与其平行的各旅游学科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同样,由于旅游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使得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与众多学科的知识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社会学、经济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环境科学、市场营销学、历史学、心理学、园林学、建筑学、民俗学、考古学、美学、文学、艺术等。

第三节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任务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旅游,它是地球表面的一种人文现象,一种以娱乐、休闲等为目的,从一地到另一地,一段时间以后再回到原地的闭合人口流动现象。因此,旅游地理学需要围绕以下问题来进行研究:在何处以及为什么会形成旅游地或客源地?哪些因素决定着旅游客源的方向和强度?旅游现象将会对客源地和旅游接待地产生何种影响?这些问题便形成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运用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旅游的主体、客体和媒介三个方面来研究旅游与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旅游地理学的基本任务

旅游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旅游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规律,并在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评价旅游资源,确定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旅游流预测,分析旅游通道的可达性,综合评价区位和区域经济条件,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进行旅游区划,研究和制定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编制旅游地图以及分析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促进旅游业发展,提升社会文化,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

旅游地理学的任务之一是查明旅游资源情况,包括资源的分类、分布、数量、质量、规模、密度级别、特点、成因及开发利用程度、价值、功能等,并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价,如确定旅游容量、开发顺序,投入产出效益市场评估,开发适宜时间、利用方式等。

(二)旅游区的合理布局

旅游区是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旅游景点与旅游接待设施组成的地域综合体。通过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合理规划旅游区,使旅游地域系统各要素相互协调,并与地区整体发展达成综合平衡。

(三)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规律研究

旅游者从客源地到目的地,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自然、文化、经济、社会政治、技术因素,具体的还有个人收入、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偏好,还有各地理要素或由它们构成的景观的吸引力。这些都会影响客源的规模大小并引起客源的季节性变化。研究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和移动规律可以了解客源市场的变化并对客源市场进行预测。

(四)旅游交通的空间布局

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的作用、特点和布局原则,并通过调查了解实际情况,对各类交通方式的特性、功能进行评价;合理布局旅游路线和交通方式,对旅游交通布局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就有关旅游交通区划、布局条件进行分析和经济论证,促进旅游交通网的合理分布和运输合理化。

(五)旅游环境保护

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可以美化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另一方面也会造成环境破坏和污染。旅游地理学需要确定旅游的环境容量,把旅游活动的强度、旅游者的数量限制在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不遭破坏、旅游点不受污染、社会经济承受能力许可以及不破坏旅游者的游兴的范围内。另外,旅游地理学还研究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对旅游区的环境污染。

(六)旅游区划

旅游区划(旅游地理区划)即旅游地域的划分,是认识旅游地理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旅游区划应达到如下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通过实地工作和综合分析,找出比较合理的旅游区界线;确定各旅游区的性质、特征和地位,指出其今后发展的方向;分析确定区内各级旅游经济中心。

(七)旅游开发对区域的影响评价

旅游开发使旅游目的地区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诸方面发生变化。正确评价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对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而成为旅游地理学的一个研究任务。

(八)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

旅游地理学从区域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出发,分析旅游环境容量、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需求要素,综合评价区位和区域经济条件,兼顾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关系研究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和规划。

(九)旅游地图的制作

旅游地域系统在时间、空间上的现状与变化要以地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形成旅游专题性质和功能的地图,主要为导游和旅游地理学研究服务。旅游地图的类型、功能、特点,各要素的表示方法、印制、整饰方法以及旅游地图的应用等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十)旅游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以旅游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属于新兴的应用性边缘学科,现正在逐渐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分类

一、旅游资源的概念

旅游资源这一概念是随着旅游活动的发展而出现和变化的。旅游资源的内涵非常丰富,在国外,旅游资源被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m Attraction),是指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所有因素的总和。在我国,这一概念目前在旅游学界尚无统一的定义,看法上也存在分歧。目前比较公认的是我国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公司于1992年提出的定义,即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这一定义包含三个基本要点:第一,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是现代旅游活动的基础;第二,旅游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第三,旅游资源能为旅游业所利用,进而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二、旅游资源的特性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借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旅游开发必备的条件之一。正确认识旅游资源的特性,对合理开发、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有促进作用。旅游资源既具有一般资源的共性,又有它自己的许多特性,具体表现如下:

(一)广域性

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广泛,在地球上不同的区域都有旅游资源的分布。在陆地上有各种自然、人文景观;在海洋有波涛汹涌的海浪、一望无际的水面和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万变的天象、气象;在地下有神秘的溶洞、地下河流、湖泊;在城市有体现现代建筑、科技水平的都市风貌;在乡村有浓郁的民俗及田园风光;在人烟稀少的山区、沙漠,有原始、淳朴的自然风光;在赤道地区有热带雨林;在极地有冰天雪地,等等。

(二)区域性

各种旅游资源既是地理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们的形成和存在又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环境的区域变化,旅游资源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例如热带风光、高山冰雪、沙漠驼铃、椰林竹楼、林海雪原等,均与不同的地理环境有关。不仅自然旅游资源如此,人文旅游资源的分布也同样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存在着区域差异。例如在民居建筑中,黄土高原的窑洞、牧区的帐篷与毡房、西南地区亚热带的“竹楼”、华北地区的四合院等差异,都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密切相关。

(三)不可移动性

如前所述,各种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与之相适应的地理环境和区域环境中,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区域特征,这也正是旅游资源个性特征的体现,而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是个性特征及内涵存在的必要条件。离开了这一必要条件,它们的个性、特殊的内涵及吸引力也就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秦兵马俑运到外地去展出,脱离当地环境,人们就难以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秦军兵强马壮、气势磅礴的阵容以及秦始皇统帅百万大军叱咤风云、统一中国的宏伟业绩。许多仿造的旅游景观,尽管应用了高超的技术,但它们仍然不可能与真情实景的魅力相提并论。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一般应在当地进行,即旅游基本上是旅游者移动到旅游资源地的活动,而不是把旅游资源运到其他地方再加工利用。

(四)重复使用性和易损性

绝大多数旅游资源都具有长期重复使用的价值。例如自然山水风光、城镇风貌、文物古迹、园林建筑、宗教文化等,可供旅游者参观游览,旅游者只能带走各种印象和美感,但不能把这些旅游资源带走,因此它们可以长期供人们开发利用。但必须指出,长期使用是相对的。旅游资源如果利用和保护不当,是很容易遭到破坏的,一经破坏,则难以恢复。

(五)文化属性

一般的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即蕴藏着一定的科学性和自然的或社会的哲理。正因为如此,旅游活动本身才成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人们通过观光、游览、参与、体验,可以获得各种知识和美的享受,增长见识,提高智力水平,增强美感。例如,各种科学馆给人们提供了学习科学知识、探索自然奥秘的条件;各种石窟可使人们看到古代文化、雕刻艺术;奇峰异石、幽深的峡谷等优美的自然风光,不仅给人们以不同的美感,而且都具有一定的科学哲理,能激发人们的思维。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虽是其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要获得这种文化享受,往往与旅游者的文化修养、精神境界有密切关系。这正是某些文化内涵深刻的观赏对象,却不能引起某些旅游者的兴趣的重要原因。因此,旅游资源的开发者不仅应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而且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使其充分地展现在旅游者的面前,增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

(六)价值的不确定性和时代性

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随着人类的认识水平、审美需要、发现时间、开发能力、宣传促销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同种旅游资源的价值也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评估旅游资源的价值;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和不同的开发利用的外部条件也会使同种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价值。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

(一)按旅游资源属性分类

按旅游资源属性分类,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地表、水体、生物、气候气象、人文旅游资源(建筑、园林、风俗、宗教等)。

(二)按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分类

按旅游资源开发状况分类,旅游资源可分为未经开发或潜在的资源、已开发或即将开发的资源、现代创造的旅游资源。

(三)按旅游资源吸引级别分类

按旅游资源吸引级别分类,旅游资源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市(县)级。

(四)按旅游资源利用方式和效果分类

按旅游资源利用方式和效果分类,旅游资源可分为游览鉴赏型(优美自然风光、著名古建筑及园林等)、知识型(文物古迹、博物展览等)、体验型(民风民俗、节庆活动、宗教仪式等)、康乐型(度假疗养、康体保健等)。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主编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提出了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

1.课文中“我国旅游市场近年来出现的‘南下北上’、‘上山下乡’以及兴起不久的‘出境游’等旅游热潮,就是基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而产生的”,请试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造成的旅游客流。

2.借助网络资料查询并举例分析旅游者的个人收入、 教育水平如何影响客源的规模大小,并试分析如何对客源市场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