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退路决定出路
10389500000029

第29章 学会隐忍也就懂得了屈伸之道

孟子在《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中写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欲成大事者必须能屈能伸。当然,屈伸之度必须由自己把握好,什么时候“屈”,什么时候“伸”,这里面大有学问。一味隐忍不知勃发、不求翻身出头反而滑进无底的深渊,那样,心高气不傲这种功夫就算白练了,这条通往成功的途径也算是荒废了。所以,屈要屈得有理有据才可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如果不论什么情况都一味地选择“屈”,那显然是不合度的。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易经》中,龙是“变化无常,隐现不测”的,《易经》中的乾卦,就全部取象于龙,其中,既有“飞龙在天”的张扬,也有“潜龙勿用”的隐忍。龙这个意象代表了一种能屈能伸的精神。当周围的环境对自己不利,处于劣势的时候,要能够暂时屈服。这并不是放弃,也不退缩,而是以此审时度势,积蓄力量,以图再起。

从前,有一个原本十分繁荣的国家,自从新的国王继承王位掌管大权后,励精图治不眠不休,可是国家却日渐衰落萧条了,新国王十分不解。于是,国王启程前往名山寺庙,访求大师的指点。当国王到达之后,看到大师静静地端坐在石头上,眺望着邻近的山谷冥想。他向大师说明来意及自己的困境之后,屏住呼吸诚挚地等着大师的教诲,然而大师却一言不发,只是微笑着示意国王随他下山。

他们来到一条水波滔滔的大河边,大师面对河水冥思片刻,便在岸边架起一堆柴。天色暗了,柴堆被点燃,火苗愈来愈大。大师让国王坐在火堆旁,这样不发一语地看着熊熊烈火划破夜幕,直到黎明。

随着天色渐亮,柴薪烧尽,火焰也慢慢地熄灭了。

这时,大师才第一次开口说话:“现在你明白你无法像前任国王一样,维持国家繁荣昌盛的原因了吗?”国王面带困惑,并没有明白大师的用意,说:“请原谅我的愚钝,请大师明示。”大师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接着问道:“昨天晚上,熊熊的火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国王答说:“晚上燃烧的火焰,显得那么强大威武,它划破夜空的黑暗,似乎有着挑战万物、横扫一切障碍的力量。”大师又问:“那熊熊烈火过后,留下了什么?”“只有一堆灰烬与一些余温而已了。”国王答。

大师再问:“那我们身旁的这条大河,经过了一个晚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河水静静地流着,很安静,几乎没有感到它的存在。”大师问:“这条河流过之处,你看到什么景象?”国王答:“绿油油的大地,盛开的花朵,欣欣向荣的大树。”接着,大师走到河边,望着缓缓流过的河水,不再说话,留下国王若有所悟地静静深思。

火可以向夜空挑战,但在烧尽所有的柴薪后,只留下灰烬而已。

水永无声息地流淌着,滋养绿油油的大地、盛开的花朵,还有欣欣向荣的大树。表面的激烈往往是由于内心的软弱,真正的力量,往往如同流水一般沉静。懂得柔与忍的做人哲学的人就会拥有流水一样的力量,可以从容淡定地创造伟业,远离浮躁的平凡世界,在该奔腾的时候大浪滔滔,在该迂回的时候细水潺潺。

“顶天立地”有的时候并不一定就适合为人处世的原则,倒是“能屈能伸”才更能经历社会的考验。这既是自然的选择,也是经过历史实证的做人原则。

须知,隐忍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大智,在隐忍中往往能获得更好地崛起。为此,学会了隐忍的功夫,领悟了隐忍的精髓,也就意味着懂得了屈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