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10388200000046

第46章 病危之际,母亲夺权

父死子继,这种观念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然而,同治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子嗣。最高权力的归属就成了一个疑问,对最高权力一直虎视眈眈的慈禧太后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在同治帝弥留之际,慈禧小动手腕,就让儿子中了自己的圈套。在权力面前,母子之情也成了或有或无的东西。

同治帝患病不起,不能上朝处理政事,国家大事怎么办呢?同治皇帝为了不被别人利用,随即谕令军机大臣兼帝师李鸿章代自己批答奏章,李鸿章一向忠心耿耿,深受同治帝倚重,他代皇上处理朝政,丝毫不敢独断专行,每天向同治帝早请示晚汇报。

但是,他毕竟是汉臣,无论从大清祖宗家法还是从民族心理上说,李鸿藻批阅满文奏章是不合体的。过了五天,同治帝诏命恭亲王奕代为批答满文折件。恭亲王奕既有资历又有能力,是满族亲贵群臣中最理想的人选,同治帝对此极为满意。然而,慈禧太后却不甘寂寞,她惟恐同治帝一旦驾崩后,权力就会落入恭亲王之手。她明白,这对她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她与奕有说不清的纠葛和恩怨。于是,她积极策划重新夺权的活动。

十一月初八日,慈禧太后召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和帝师们前往养心殿东暖阁探视同治帝。同治帝听到屋内有许多人走动,便有气无力地问道:“什么人前来觐见?”众位大臣急忙给皇上叩头请安。令大臣们预料不到的是,他们的皇帝竟是这样的一种状况:满脸密布着颗粒饱满的紫红斑疹,连脖子、手臂上也出了许多,简直惨不忍睹。奄奄一息的同治帝,连眼睛也不能完全睁开,只露出一丝微弱的光。诸位大臣心中顿感不安,因而只说了一些安慰宽心静养的话,就告退下。

很快,慈禧太后又宣群臣上殿。诸位大臣都不明白慈禧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慈禧见众臣都已到齐,很严肃地说:“叹政事的裁决、奏折的批阅,没有皇上亲自处理,朝政日渐荒废,哀家这些日子为此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不能总是这样,总得想出个好办法来。为了国家社稷,不知众位大臣有什么好办法?”

大臣们听到这番话,明白了慈禧的意图。她刚才召集大家看望皇上,无非是想让大家都知道皇上病情,不能正常处理奏折。不是皇帝已安排好了吗?而且也没出现大的问题,为何又提出要别寻良策?答案是明摆着的:慈禧太后想自己专权了。

看见众位臣僚各怀心思,慈禧就加强攻势,步步进逼。她说,皇上患病的原因,就在于经常微服私游,寻欢作乐,身体患了重病,想必各位大臣早有耳闻,可是为何不加谏阻?皇上亲政以来,规定每日去弘德殿读书,帝师们应对他多加约束,为何皇上在外私游,无故旷课,你们也不早禀报?慈禧这一席话,把大臣们给镇住了。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清楚得很,不过鉴于慈禧淫威,不敢明说罢了。

慈禧见众位大臣没提出什么反对意见,更加嚣张起来。她故伎重演,拿起了女人的看家本领。在众臣面前,一边哭泣,一边诉说,说这些天来自己怎样日夜侍候皇上,怎样为皇上病情忧心如焚,怎样为大清的江山社稷劳心费神。总之,她极力向大家表白,只有她自己,才能担当起皇上的托负,代为批答奏上。奕等朝廷重臣在与慈禧的几次较量中,已经吃尽了苦头,所以,面对慈禧淋漓尽致的表演,他们只能俯首帖耳,言听计从,当即一致提出“请两宫皇太后权时训谕”。

慈禧太后见预谋得逞,正准备请众臣拟写奏折,转念一想,同治帝毕竟在名义上仍是大清皇帝,没有皇上的明谕,她的垂帘听政就是不合法的。姜还是老的辣。于是,还没等奕等人退出,她就召回他们说:“此事重大,应先征得皇上同意。明天你们可将奏折面呈皇上。”做好了诸位大臣的工作,并不等于就可以垂帘听政了,还必须取得同治帝的同意,发布明谕告示天下才行。

为了能够得到同治帝的同意,使自己名正言顺地垂帘听政,当晚,慈禧以探望病情为名来到养心殿东暖阁,对同治帝做了一番思想工作。她提起了恭亲王力阻修园一事,劝同治帝不可对奕过分信赖。同治帝一则年轻幼稚,二来有病在身,在慈禧的百般挑拨下,疏远了奕,但让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他进了比奕更为阴险狡诈的圈套。

第二天,当恭亲王把奏请太后训政的折子递上去时,同治帝当下批准了。他对众臣说:“朕说话吃力,行动不便,不能亲理国政。朕愧对爱新觉罗的列祖列宗。然而,天下事不可一日松懈,故拟请太后代阅奏折。等过了百日之喜,病情稍缓,朕再出来办事。望诸臣勤政廉明,不要辜负了朕的隆恩。”此时的同治皇帝还没有明白其中的奥妙,真是幼稚啊。

十一月十日,同治帝发布上谕,明令内外陈奏事件,一律由皇太后批阅裁断。从此,慈禧又一次堂而皇之地执掌起了大清的权柄,为再次垂帘奠定了基础。

在载淳死去的当天,慈禧即偕慈安召集皇亲贵戚于养心殿西暖阁举行会议,议立嗣君。御前会议上,慈禧宣布:“奕譞长子,今四岁矣,且至亲,予欲使之继统。”

王公大臣们十分清楚,慈禧置祖宗家法于不顾,力排众议将奕譞长子载湉立为嗣君是有很深的用意的。首先,载湉是一个四岁的吃奶孩子,他能做些什么?这样一来,嗜权如命的慈禧极易控制小皇帝,从而为慈禧再次垂帘、揽政制造了借口。

其次,载湉与慈禧有双重血缘关系,将来也是干预朝政的一个理由。一方面,载湉是咸丰帝的亲侄子,同治帝的叔伯兄弟,在宗室谱系上同属道光帝一脉,自然在继统人选中占据优势。另一方面,载湉的母亲是慈禧的胞妹,这样,载湉不仅是慈禧的内侄,又是慈禧的外甥,亲上加亲,非比寻常。

此外,载湉的父亲奕譞在辛酉政变中,为慈禧剪除政敌立下了大功,为人又谨慎保守,对慈禧言听计从,不像恭亲王奕总是跟自己作对。

皇子定好了,后面的事情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当天晚上,四岁的载湉被太监们迎入宫中,继承大清皇帝之位,并按照慈禧的旨意,定年号为光绪,取光大统绪之意。

载湉是醇亲王的儿子,慈禧太后的内侄。登基时仅有四岁,两宫太后慈禧、慈安“垂帘听政”。至光绪16岁,慈禧“归政”,但仍实掌大权。作为一个年轻奋发的君主,光绪皇帝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以求自保。而且在危急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启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河;在经济上,光绪接受了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在文化教育方面,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这就使知识分子扩大了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光绪皇帝不愧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