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点,军官在人行道上相遇,总是彼此问候致意;学员们总是自觉地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如果某人汽车坏在路上,毫无疑问,过路者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种基本素养,是西点军校长时间形成的习惯。
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才,不是那些独来独往的“独行侠”,而是具有合作和互助精神的人。
真诚和尊重是合作的前提
西点军人的义气是出了名的。他们的团体意识相当的强烈,他们甚至会为自己同为西点的学生而感到异常亲切。即使相互之间从未谋面,但是校友一旦有要求,都会尽力相助、互相捧场和互相引荐。
西点对团队合作的理解不是每一个成员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整个团队就没有问题了。西点非常注重个人对整体的影响。他们相信,真诚和尊重是合作的前提条件,没有这种团队精神作为前提,团队只是形同虚设。每个人都希望被真诚相待,都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一般来说,人们对于自尊往往存有不容侵犯的保护意识。因此,一旦个人的自尊遭受侵犯或攻击时,即使对方过后表示歉意,恐怕也无法弥补双方已损伤的关系,更谈不上合作基础了。
世人大都爱自尊,这是不分贫富贵贱的。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尊重别人是一种最基本的素质。这种素质是别人喜欢你,愿意靠近你,愿意与你合作的前提。
富兰克林在青年时代时,有一天,一位老教友把他喊到一边,诚恳地告诉他说道:“你常常凭着你自己的情感去攻击人家的错误,这是不对的。你的朋友们都感到你不在的时候是十分快乐的;因为,他们觉得你知道的较多,所以没有谁敢对你说话,怕被你反驳得哑口无言。你想,这样,你将失去你的朋友,你将不会比现在知道的更多了;实际上,你知道的也仅仅是一点而已。”富兰克林听了这些话,觉得自己如不痛改前非,那将永远交不到真正的朋友,也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共事了。
所以他就定下了一条规律,就是不用率直的言词来作肯定的论断,而且在措辞方面,竭力地避免去抵触他人。不久,他觉得这种改变了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好处,和人家谈起话来愈来愈融洽,而且这种谦逊的态度,极易使人接受,即使自己有了说错的地方,也不会受到怎样的屈辱了。
用歪理说服别人,只会让对方“口服心不服”。捏造的理由是无法打动人心的。所以,为了得到对方心理上真正的认同,还必须考虑到不能让对方只是表面上的认同,而内心抗拒。实际上,爱说服别人的人总是一味地说出自己的意见,而对方只是“嗯!嗯!”地附和着,你便误以为对方已认同自己的意见。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误会呢?因为太过于无视对方的存在,造成了不了解对方心里的真正想法、真实感受的窘境。聪明的人都知道合作并不只是单方面的。它是双方相互沟通,以致达成共识的结果。
许多事业上卓有成就的人成功的原因是他懂得驭人之术。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即最有效的一点就是:让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想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重视。
罗斯福是一位懂得使别人感到自己很重要的人。只要是去过牡蛎湾拜访过罗斯福的人,无不为他那博大精深的学识所折服。不管对方从事多么重要或卑微的工作,也不管对方有着什么样显赫或低下的地位,罗斯福和他们的谈话总能进行得非常顺利。
总统尚且如此,我们凡人为何不肯承认别人的重要·所以,要使他人真心地尊敬和喜欢你,非常乐意为你做事,原则上是要拿对方感兴趣之事当话题,让他感觉到自己的重要。在满足别人的重要感之后,再谈合作的事情,很多事情都会迎刃而解了。
据一些权威人士表示,有人会借着发疯来从他们的梦幻世界中寻求自我满足。一家规模不小的精神病院的医生说:“有不少人进入疯人院,是为了寻求他们在正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受重视的感觉。”人们为求受重视,连发疯都在所不惜,试想如果我们肯多给对方一分尊重、一些真诚的赞美,对他的影响该有多大?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内心所想的东西,即使不用嘴说出来,不用笔写出来,也会被对方觉察体会出来。假如你对对方有厌恶之情,尽管你没有说出来,但是由于你这种心理的支配,多少会露出一些“蛛丝马迹”,被对方捕捉住,或被对方体察出来,不久,他对你也会产生坏印象的。这跟照镜子是一样的道理,你对它皱眉头,它也对你皱眉头,你对它露出笑脸,它也还你一张同样的笑脸。同样的,如果我们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肯定对方,对方也会同样从内心感激你,用心回报你,直至将你所交代的事情做到完美为止。
佛里特银行董事长托马斯·多尔蒂说:“平常对人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希望被当作独特的个人。在我30年前加入银行界时如此,但我相信即使100年后,这一点也是不会改变的。”
多尔蒂认为:“最重要的是对人的尊重。即使像问好或说声‘谢谢’这样的小事,也是表示对人的尊重。我认为创造出人们愿意努力工作的环境,本来就是管理者的职责。”只有当人们感受到被人尊重,并被当作一个独特的个体对待时,他们才会喜欢与你相处,愿意与你共事,合作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大部分成功的人都从经验中证实,要维护他人的自尊,绝非一两次的表态可以奏效,它是由许多次日常接触所形成的一种过程。
总之,顾及他人的心态及立场,尊重他人的自尊,乃是相当重要的为人之道,也是促成合作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因此,你要促使别人与你合作就必须维护他人的自尊。
团队精神至高无上
西点军校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精诚团结直到毕业”。可见,团队精神在西点人心目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说起西点人的团队精神,我们便不得不提到“西点之父”——西点军校的第三任校长塞耶。接管西点军校之后,塞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把西点军校导向了发展的正轨。但是如何增强西点人的团队精神却成了一个困扰他多时的大问题。
塞耶设想建立一种新型的学员团。在这个团体里,每个人都能光明正大、公正合理地展开竞争,任何人都不可为谋取个人利益而弄虚作假、耍阴谋手段。塞耶认为,培养学员的基本方法是斯巴达式的组织纪律。学员团的领导必须很公正,富有感染力,能够与学员一起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同甘共苦,协同努力。由此出发,塞耶强调培养学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他指出,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资格指挥他人。
怎样造就这种精神呢?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塞耶提出了“拱顶石”的理论。拱顶石,连接、维持、亲和结构的关键之石。用塞耶的话说,拱顶石必须是坚硬的石块,而这些石块还必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一旦培养出这样的“拱顶石”,学员团就会不断发展,军校就会不断前进。
塞耶以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为结合剂,把“拱顶石”很好地结合起来。他对学员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对教学、管理、责任等林林总总的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规范性建设。毫无疑问,这项工作是非常成功的。
为了让“拱顶石”更紧密地结合起来,上下一心,共同奋斗,塞耶又采用了一系列方法加强战术教官与学员之间的联系。通过战术教官的作用,西点很快达成教学目标一致的信念。1820年12月,在塞耶的努力下,战术教官的人数明显增加,他又马上采取措施,任命中尉泽拜纳·J。D。金斯和亨利·W。格里斯沃尔德为助理战术教官,分赴两个连队,与学员同吃、同住、同操练。
这两位教官都是西点军校毕业的学员,乐于为军校的发展贡献才智,也真诚地赞同与支持他们的校长。他们一天24小时与学员泡在一起,关注着学员的一举一动,学员有什么意愿可以及时上达。这种体制真正成了塞耶造就“拱顶石”的结合剂。
在塞耶的不断努力下,“拱顶石”计划成功了。西点军校开始走上正轨。
时至今日,西点人有关促进合作、加强团结的方法已经越来越多,也越发成熟起来。入学之初,新学员尽管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肤色、信仰、教育背景,但很快就会变成一样,融为一体。
男生要剪成短发;女生则要将头发盘到脑后。他们都要当场试穿那些灰白的制服,制服也是当场缝制的,这些军校新生穿上它们,将便服装进包里,只有等到夏天放假时再穿了。西点还发给他们黑色的皮鞋、白色的帽子和白色的手套。
他们被分配到各自的训练连。整个下午,他们都在接受一个速成科目训练,学习如何按照低音鼓的节奏列队行进。就这样,半天不到,这些新学员便融为一体,甚至能为前来观礼的师友们演奏“西点进行曲”!
到了二年级,他们还将被送往树木葱茏的巴克纳营地。巴克纳营地是西点军校的地产,与构成西点军校中心区域的那些颇负盛名的花岗岩建筑和阅兵场相距甚远。二年级学员的训练由高年级学员和许多正规陆军军官或军士组成的教官团队组织实施。训练内容包括地图判读与方位确定、安排战术以及轻武器的使用。新学员入学的那个夏天主要是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军校生,但二年级学员的这个夏天要学习的是如何成为一名军官。
巴克纳营地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这个树木丛生的偏僻场所人迹罕至、死气沉沉,又十分潮湿。居住的营房是“二战”时期建造的。这里的蚊子非常多,而且“大得能把小动物搬走”。不过,训练也有让人振奋的时候,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西点学员在夏季里最感兴趣的始终是能与真正的陆军部队一起训练。
巴克纳营地的受训经历能让这些西点学员明白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每个人都能贡献与众不同的才能,一旦融合到一起,便能很好地完成某些训练任务。例如,每个班里都有一个天生具有良好方位感的人,那么将此人安排到带领小组成员的“岗位”上,就能使这个班在日落西山之后避免迷失方向。每个班都有一个能说会道的演讲者,专门负责鼓舞士气与打探情报。总之,人尽其能,各守其职,而又紧密配合,共同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努力。
也许,展示这种协同性的最佳方式是障碍跑道,这是二年级学员进行班训练时必须完成的课目。这一课目以班为单位,要么全班顺利通过,要么全班都不及格。其中一个典型的障碍物是在一个场地内按不同高度、不同距离布置了数个固定的柱子,还有很多长度不同的木板。要想成功地通过这些柱子,就必须讲究放置木板的方式:一旦所有人通过一两个木板后,这些木板便可以用不同方式重新组合、使用,以便顺利通过下一组柱子。在这里,策略显得非常重要,因为没有机会回头再捡任何东西,有时为了前进,有必要将木板丢在身后。此外,班成员必须想好谁在最前头、谁能帮助其他人通过障碍,因为有时候体力是最关键的因素,而有时候体形较小的领头者可以扭动着穿过某个障碍并安放某块木板,以备体形较大的成员通过。这种练习体现得最鲜明的一点是:每个成员的大声提醒、一致思想以及共同贡献使全班顺利地从地点A移到了地点B。即便最敏捷、最健壮的班成员也不能独自跨越所有障碍。
西点人通过这样的训练迅速加深了学员之间的认识与友谊,提高了他们协同作战的能力。
有时候,为了让大家更加团结,西点军校还会创造出一个团队“共同的敌人”,激励众人一起来打倒它。例如,西点新学员就常常以学长为“共同的敌人”,建立起团队精神。
通过如此众多的训练,西点军校让每一位学员在训练中体验到团结的力量有多大。这种在实际行动中所亲自体验到的团队力量,比长篇大论地分析团队合作如何增强个人的力量要管用得多。具有团队精神的集体,可以实现个人无法独立取得的成就。
一样的价值观和一样的目标,尤其是荣誉守则共同构成了团队合作的基础。西点尽力加强学员的团队精神,对学员而言,行动中没有个人的动机,只有团队的目标。
在生活中,一加一等于二;可在职场中,一加一却可能等于三,等于四,甚至等于一百。这就是团队合作的巨大作用。一家企业要是能像日本人那样,成为“一个由晶体管操纵的蚂蚁王国”(管理大师弗兰克·布尼语),那么它又何惧没有强大的生产力与竞争力呢?在工作中,有些人害怕别人赶上自己,习惯了“单打独斗”,以为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别人远远地甩在后面。殊不知,这种做法不仅害了企业,也耽误了自己。
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职场,团队与团队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的对决才是市场的主流,崇尚团队合作,才是现代职场人士获得成功的保证。对于企业来说,一个懂得和他人配合作战的员工才是对企业最有益处的人,因为他不仅善于借助团队的力量来成就自己,而且能够带动其他人乃至整个企业向前发展。
美国作家韦伯斯特说:“人们在一起可以做出单独一个人所不能做出的事业。智慧、双手、力量结合在一起,几乎是万能的。”
一个不懂得合作的人不仅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反而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因素,等待他的只能是黯然离去。张湘辉博士的这些话应该引起每一位职场中人的警醒与重视!
掌握合作的技巧
西点毕业生、西尔斯公司第三代管理者罗伯特·伍德说:“不论一个士兵多么强大都无法战胜敌人的围剿,但我们联合起来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就像行军蚁一样把阻挡在眼前的一切障碍消除掉。”但是在具体的合作中,西点也是非常讲究技巧的。
合作讲究的是如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正如西点毕业生阿拉姆所说的:“我可以把胜利定义为‘我打败你了。’但接下来我们的沟通会怎样·我们之间真的称得上关系吗·互相有多信任·要想得到最佳结果,我就必须花时间听对方诉说担心、需求和恐惧。”
2008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的林塞·格雷厄姆抵达伊拉克北部城市拜伊吉,她的任务是帮助培训伊拉克警察提高巡逻程序的效率,改进其设备维修方案,并确保他们能独立展开反暴动行动。格雷厄姆到伊拉克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当地警察局的头头们来美军基地共进晚餐。
之后,格雷厄姆率领排里40多名士兵,花时间与伊拉克警官共处,例如一起打排球等。不到4个月,警察局局长们就封她为部落的名誉成员,并送给她一个阿拉伯名字,意思是“聪明的女人”。在她的服务期结束时,伊拉克警方已不需要美军的协助就能独自运作了。
美国著名人际关系专家彭特斯在《合作的六大习惯》一书中说“合作的可能性只有一条:站在同一立场上。”因此说合作的技巧很重要。
现实社会中,有好人缘的人,人们都愿意与他们合作;而有的人正好相反。其实不是是否有个好人缘的问题,而是合作中对合作技巧的掌握是否熟练的问题,也是人们良好习惯的体现。
合作的技巧其实很简单,就看你是否愿意去掌握它。如果总觉得自己如何了不起,而不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不会受到别人欢迎和喜欢的,当然就不会有人缘儿。
1.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不但适合于大的国家之间的交往,也适用于我们每个人之间的交往。和人相处,过分强调差异会使人与人之间距离越来越远。要减少差异就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以达成共识。为别人着想,就会产生同化,彼此间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把自己融进对方,让两人变为一人。同化能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转向能利用融洽的关系来改变互动的方式。同化是人们沟通立场、加深关系时用途很广的基本沟通技巧。
2.肢体语言
你付出什么,就收获什么。如果同合作者合作愉快的话,那么他们之间就有着某种默契,或者说有一种感应,他们彼此的动作、表情和神韵自然都会很相似。通常只有当你和别人相处融洽时,才会产生这种默契。通过这种体态语言的一致,你和你的交谈对象完全进入了合作状态。
3.学会倾听
学会聆听是一种美德。倾听是一门艺术,只有懂得并掌握这门艺术,才易于沟通、交流与合作。倾听时要保持注意力,随时注意对方谈话的重点,在对方兴致正浓的时候,你要用眼、手或简短的语言来加以反馈,尤其是要表达出你关注的内容正是对方谈话的要害所在。能够以听为主的同时,还不要妄下结论。在知道别人准确意思前,不要急于提出自己的看法。等别人讲完,让他把意思讲清了,自己再作评价。
4.要让对方具有责任感
据心理学家说,人们都愿意得到别人的注意,给人以好印象。
有一次,在赫尔逊工厂做了一个试验。首先选择一批姑娘参加试验小组。最初改善了试验小组的照明条件,生产搞上去了。但是,后来把照明条件恢复到原样,生产仍然上去了。从而得知照明条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效果。以后又进行了缩短工时的试验,生产还是上升了,增加休息时间后,生产又上升了。以后,管理部门对试验小组又延长了劳动时间,这时的生产还是上升。尽管时间长了,但是姑娘们仍然辛勤劳动。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让姑娘们那么辛勤劳动。提供给她们的伙食,不论好坏,生产效率都提高了。最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那就是姑娘们因为被选为试验小组,从而产生了责任感。从前,没有什么人去理睬她们,但是,现在她们得到人们的公认和重视。这正是让姑娘们更加努力的原因所在。
5.学会换位思考
要争取得到对方的合作,就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考虑,从而调动其积极性。许多人不论自己有多大错误,往往不愿承认自己是不对的。掌握了这一点,也许你会获得更多的合作。
6.真诚的赞美
一位狱长曾经说过:“对于罪犯的努力给予适当的称赞,比严厉的批评与惩罚,能得到他更大的合作。”如果我们将这个方法应用于人际关系,就不应过于挑剔别人的行为,而应更多地看到别人的优点,即使是最微小的优点和进步,我们也要称赞,这比起责罚的做法聪明得多。
7.诚信
我们要与别人合作,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守信用。与人合作,守信是第一大原则。守信,会使人对你产生敬意,也因之会使人愿意公平地与你合作。和一个不守信用的人合作,考虑到有失信的危险,人们通常会把合作的费用提高,以防万一。当然,有人会说,在商场上,假定我守信用,而别人却不守信用,结果不是与我也不守信用一样吗·从理智上分析,每个人都在算计着自己的利益,在利益驱使下会选择背信弃义,随时见好就走。但是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无法合作,也就不能实现利益共享与最大化,这种选择就成了短视。所以人们实际上总选择信守诺言而不选择背信弃义。
美国科学家发现,理论上,无论经过多少次博弈,人类行为合作的概率与不合作的概率总是近似相等的。但他们通过实际调查却发现,一旦有了一次或数次进行合作的良好回忆,在后来的博弈过程中,参与合作的双方总会依靠记忆来主动寻找善于合作的伙伴。这一点可以称作路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