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留钱不如教孩子本事
10385100000032

第32章 巧妙应对孩子“假装听不见你说话”

孩子1岁以后慢慢产生了自我意识;3岁左右,随着孩子第一个反抗期的到来,这种“不听话”是孩子心理发育必然出现的过程。也是孩子强调“自我”和希望独立的表现。

一位妈妈着急地说:“这几天一向乖巧可爱的儿子有些反常。叫他的时候,或者是让他收拾玩具,或者让他停止玩游戏……他好像根本没有听到我说话,不理不睬。一次、两次我还没太注意,可是最近老是这样子,是不是孩子的听觉出毛病了呢?可是去医院检查后,孩子的听力没有问题啊?”

既然孩子的听力没出问题,那为什么孩子会出现假装听不到大人说话这样的状况呢?

首先,我要告诉父母的一个事实是:孩子不会“假装”听不到大人说话。孩子是最天真的,小孩子所有的反应都是出于天真的本性,越小的孩子越不会“装”。所谓的“假装”,多半是从我们大人的角度认为孩子是“假装”听不到的。

那么,到底是些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听不到”父母说话的呢?

其一,孩子可能真的没有听到。当他玩游戏比较专注时,是有可能真的没有听到你在跟他讲话的。其二,孩子可能没有听明白你在讲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反应,因此不做出反应。其三,小孩子不愿意听从大人的指令。特别是对一些他们不愿意、不想做的事。

3岁的小苗总是低头玩自己的玩具,根本不理会妈妈的问话。后来爸爸慢慢诱导才知道小苗以为妈妈是在和自己玩游戏。以前小苗妈妈陪孩子玩过一个“听不到”的游戏,每当不愿意听到一些话时,就可以装作听不到。

小苗不听妈妈的话就属于第三种情况,不愿意听从大人的指令。同时也因为妈妈常常带小苗玩“听不到”的游戏,所以培养了孩子故意忽视家长讲话的毛病。值得注意的是,小苗的这种反应,妈妈自身存在责任。让孩子学着故意装听不到,正是家长的这种强化行为,间接加强了孩子这种“听不见”的行为。比如,有的家长常说:“宝宝怎么听不见我说的话?”其实孩子能听到而故意装听不到,而家长的这句无心之言传到孩子耳朵里,实际上是加强了孩子“听不到”的意识。

孩子这种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宝宝自我意识萌芽的体现,他是在告诉爸爸妈妈“我现在想怎样”。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不听话”是孩子成长期必然出现的过程。

孩子1岁以后慢慢产生了自我意识;3岁左右,随着孩子第一个反抗期的到来,这种“不听话”的表现会越来越多,这是孩子强调“自我”和希望独立的表现。孩子有了自己的主张,不再是家长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小毛孩”了,对于家长的命令也不是完全接受了,有的时候就会用“假装听不到”来进行消极反抗,这也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必然过程。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碰到孩子这种“听不见”的行为呢?总结而言,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父母阻止孩子的行为。

爸爸妈妈耐心地观察可以发现,当孩子玩沙土正高兴时,家长认为不卫生,制止他说:“不要碰,脏!”孩子就可能不会听从,继续他的游戏。这种情况下“不可以”、“不行”、“不准”等阻止孩子行为的语言很少能够有效达到目的。

第二种情况是:打断或更改孩子当前的行为。打断孩子当前行为的命令,往往会出现孩子爱理不理,拒绝回答等反应。

第三种情况是:孩子讨厌做的事,同样会让孩子“装听不到”。比如:吃难吃的药,要睡觉了等等。

第四种情况是:父母一次给孩子提的要求太多,因为无法记住所有要求,孩子会感觉混乱而不愿意听从。

“宝贝,该睡觉了,不要再玩游戏了,赶紧洗洗上床了。明早还要上学呢!”

“宝贝,该把玩具放好了,这个放在这,那个放在那,还有一个放在这里。”

这些是小苗妈妈常用的指令,对孩子来说这些话的指令过多,很短时间内孩子无法记住所有的要求,因此小苗常常将妈妈的指令忽视,拒绝这种让自己混乱的要求。

因此对于孩子来说,给孩子简短明确的指示能让孩子有正确的认识,减少孩子因听不清指示而拒绝听话,最好等孩子完成一个指令后再提新的要求。

对于孩子“不听话”的情况,首先家长不应该着急对孩子进行批评或指责。尤其是脾气急躁的父母,应先让自己情绪平复下来,给孩子一个接受指令的时间。同时学会反思自己的指令是否合宜,自己的指令是不是在一个恰当的时机。

尤其是在孩子专心游戏时,这个时候孩子正集中精力在自己感兴趣的游戏上。这时候对孩子提要求,他是不可能一下子从游戏状态中脱离出来的。并且这时候打断孩子玩游戏的兴致,对孩子注意力会产生影响,容易养成做事不专心、不彻底的坏习惯。

同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反应,将自己的指令换一种说法。如我们可以说:妈妈知道你很想和爸爸一起出门,怕爸爸不等你?那让我们一起先把你拿出来的玩具收起来好吗?从孩子的心理出发,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大人的提议。将孩子不爱做的事转化为孩子乐意做的事。

面对孩子“失聪”的现象,小苗妈给我们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1、指令要明确、易懂。

小孩子对于复杂过长的指令所包含的信息不能完全理解,自然容易对说话人不理不睬。

2、指令要适宜。

家长发给孩子的指令不宜过多,等孩子完成一个指令后再提新的要求。

3、指令要适时。

不要在孩子专心做事时打断他,孩子经常被打断会分散他的注意力,养成做事不专心,不彻底的坏习惯。

4、指令要前置。

在孩子做事之前就提出基本要求,让他清楚要求。

5、指令要有反馈。

对孩子已经完成的指令要进行评价,好的行为需要父母及时而积极的肯定。

现在小苗不再玩“听不到”的游戏了,对于妈妈的指令她总是能够积极完成。而小苗妈妈也尽可能地避免在小苗玩游戏时打扰她,并且在小苗每次按指令完成任务后给孩子积极的肯定。“听不到”的烦恼不再困扰小苗妈妈了。

哪些孩子易缺锌。

根据国内外儿科医学研究的结果,有几类孩子属于容易缺锌的高危人群,应列为补锌的重点对象:

1.母亲在怀孕期间摄入锌不足的孩子:孕妇的血锌水平维持在89.4毫克/分升左右。如果孕妇的一日三餐中缺乏含锌的食品,势必会影响胎儿对锌的利用,使体内贮备的锌过早被应用,这样的孩子出生后就容易出现缺锌症状。

2.过分偏食的孩子:有些“素食者”,从小拒绝吃任何肉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这样非常容易缺锌,因此,应从小就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

3.过分好动的孩子:不少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过分好动,经常出汗甚至大汗淋漓,而汗水也是人体排锌的渠道之一。据测定,一天中大汗淋漓可丢失锌1.3毫克。

4.罹患佝偻病的孩子:这些孩子因治疗疾病需要而服用钙制剂,而体内钙水平升高后就会抑制肠道对锌的吸收。同时,因为这样的患儿食欲也相对较差,食物中的锌摄入减少,很容易发生缺锌。

5.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孩子:土壤含锌过低,使当地农产品缺锌;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不良,一些疾病、药物如四环素等与锌结成难溶的复合物妨碍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