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给孩子留钱不如教孩子本事
10385100000030

第30章 最近总爱与小伙伴攀比

孩子产生攀比心理大多是因为受到外界的诱导,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再者,孩子之间存在的攀比心理很正常,这是因为孩子同样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能够引起大人或同伴的注意。

“我爸爸有三部手机!”

“我爸爸有两辆车!”

“我爸爸有三套房!”

这是一场孩子间“斗富”的对话,让前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们听得目瞪口呆。

孩子间的攀比看起来可笑,可是有时候我们却无意中成为了让孩子进行攀比的“帮凶”。孩子产生攀比心理大多是因为受到外界的诱导,尤其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且不说五花八门的物质消费攀比,单就孩子的教育来讲,父母之间的攀比随处可见。

再者,孩子之间存在的攀比心理很正常,这是因为孩子同样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希望能够引起大人或同伴的注意。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冯夏婷指出,可以说爱“攀比”是学龄前儿童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特殊表现,因为其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但也因为孩子的判断能力较差,所以过分不切实际的攀比容易发展形成虚荣心。这就需要父母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4岁的囡囡,非常爱漂亮,每天去幼儿园都必须换一套衣服,她说“自己穿得要比其他小朋友漂亮”。除了自己要漂亮外,还要求家人也要体面,比如“上幼儿园的两个月后,回到家向妈妈提出,接送自己的时候要穿上好衣服,还说把皮鞋擦亮一点。”

因为爱孩子,所以家长常常对孩子们在衣服、食品、玩具、生活用品等物质方面特别舍得花钱。别的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得要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也要想方设法办到,让自己的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处于一个优越的位置。这种行为,有的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有的是由于自己小时候物质匮乏,现在对孩子产生的补偿心理;还有的是出于对自己优越生活条件的一种炫耀,希望通过孩子来体现自己不凡的生活品位和实力等。

正是出于上述的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了“育儿物质竞赛”中。孩子就在这种趋势下产生更大的攀比心理。

辉辉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可自从进了幼儿园之后变得爱攀比起来,自己的东西一旦比不上别的小朋友的时候,便对父母大吵大闹。在家中,辉辉提到最多的就是哪位小朋友穿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哪位小朋友家里刚买了一台新的电子琴。辉辉爸爸妈妈一脸郁闷,这一丁点儿的孩子怎么也学会了攀比?

孩子在幼儿期就有表现的欲望,当他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或者感到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时,就会用好玩的玩具、漂亮的衣服或者受到的奖励等行为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另外孩子的模仿力和好奇心很强,喜欢新鲜事物,和小朋友在一起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这些心理因素都会引发他们的攀比行为。

而且,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孩子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而生活的宽松使得孩子误以为只要想得到的就能得到,这也助长了孩子之间的攀比。

方女士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副总经理,因为专心事业到三十才有了女儿莉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加上方女士夫妇,一家人真如众星捧月一般呵护宠爱着莉莉。前几天,莉莉放学回来要求妈妈去商场买一个发带,说原来的旧了不好看,方女士第二天就给孩子买回来了。没过几天,孩子又缠着要换一个,说其他孩子又都有了比自己的更漂亮的了,她的不够靓,方女士不同意,孩子就又哭又闹,方女士只好就范。

孩子的辨别能力不强,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漂亮、高档的物品会带给孩子一种优越感,然而一旦其他的孩子超过自己,他们就会产生虚荣心、嫉妒心,就会产生超过别人的欲望。这样恶性循环,导致了孩子对物质方面的过分追求。

可见,攀比心理具有其积极性或消极性的双面特征:

攀比的消极性:由于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盲目攀比,往往会演变为模仿和追随,甚至盲从,这必然会破坏孩子的心理平衡。长此以往,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孩子的自信心在攀比中逐渐丧失。

攀比的积极性:从一个角度来看,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更多的时候孩子的思想都是受大人的影响。其实,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一心想比较,有位妈妈就说:“看见孩子经常跟同龄人比较时,我心里很担心,怕自己不能从经济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所以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孩子们有着自己的自尊心,希望自己可以比别人好这种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孩子们也不例外。那么家长应如何教育爱攀比的孩子呢?以下这些经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1、注重引导孩子的攀比内容

孩子之间攀比的内容多种多样,包括谁的玩具更高级,谁穿的衣服更漂亮等等。作为父母,应引导孩子把目光转移到好的特长与行为习惯上。既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也要把孩子的攀比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因为孩子感兴趣的方面往往是他擅长的方面,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让孩子的攀比更切合实际

父母如果给孩子定的目标过高,不但会给孩子带来畏难情绪和过大压力,而且由此产生的长期的失落感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影响其性格的发展。因此,父母制定的目标要适宜自己的孩子,要给孩子创造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也可以把长远的较高的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循序渐进的小目标,让孩子在收获自信的同时也收获快乐。

3、拓宽孩子心胸,把攀比心理摆在合适的位置

用攀比心理来促进孩子的进步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孩子的攀比心理膨胀到一个很高的程度,比如为得高名次而学习,以超越别人为最大荣誉,这样的行为就不可取了。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应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拓宽孩子的心胸,让其了解比较是为了进步,而进步不只是为了与人比较,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与才干。

4、承认孩子的独特性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个性的区别。这也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所在。父母对孩子的接纳,承认他所拥有的独特权利,孩子才会自信地将自己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完美地体现出来。

5、让孩子和自己比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孩子的个性、发育程度各有不同,不能单纯去比较。激将法是把双刃剑,既可以刺激孩子的好胜心,也会给孩子造成沮丧和自卑。父母不妨用孩子的进步和他过去的不足来比,用孩子所取得的成绩来激励他自己。

其实,孩子与别人攀比,说明孩子当时的心理有竞争倾向,想达到别人同样的水平或超越别人,如果能抓住这种心理让孩子在学习、才艺、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进行比较,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勇于超越,将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

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了解认识更多东西,培养孩子对于文学、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面的兴趣,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更多地接触钢琴、舞蹈、绘画等方面的知识,和孩子一同选择其真正喜爱的项目,增强其在这方面的造诣。孩子的关注点转移了,就不会太专注于与其他伙伴攀比了。

孩子爱攀比说明了什么?

1.年幼无法正确认识自己。

2.易受家长价值取向影响。

3.表扬时多与良好品质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