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历史地理学方法论的探索与实践
10383500000004

第4章 中国地学会、禹贡学会与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20世纪上半叶是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时期,其间以1934年禹贡学会的成立为分界线,又可以划分出前后两个阶段。

1909年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的开端。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发起创办的中国地学会在其成立伊始,便决定出版会刊《地学杂志》。《地学杂志》于1910年问世,至1937年抗战前夕停办,28年间共出版181期,发表论文1600余篇,其中属于历史地理学方面的文章不少,如《滹沱、漳、滏之变迁》《渤海之过去与未来》《近五十年来中国之水利》《世界气候之变迁》《历史地理志评议》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于1901—1904年间随日本近代学制传入我国,但起初只是大学中国史学门科目中的一个科目,中国地学会成立以后始在中国地学界渐有介绍。1913年1月,史礼绶《历史地理之教授》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卷第1期发表。1923年1月,张其昀《历史地理学》又正式提出这一学科命名,此文载于《史地学报》第2卷第2期。随后,[法]白菱汉与万洛原著、张宗文译的《历史地理学》发表在1933年1月出版的《地学季刊》。总体上看来,这一时期虽然发表了不少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论文,并产生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词,但这些论文多由地理学家完成,尚未有专攻历史地理的学者群出现。当时涉及历史地理方面的论文仍以沿革地理为主,许多专著仍冠以“沿革地理”之名,如张相文《中国地理沿革史》、刘麟生《中国沿革地理浅说》(商务印书馆,1931)、葛绥成《中国边疆沿革考》(中华书局,1926)等,这说明此时期的历史地理研究仍处在以沿革地理为主的阶段。

1934年2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共同创办了一个专门研究沿革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禹贡学会成立的次月即开始编辑出版《禹贡》半月刊,由顾、谭二先生担任主编。当时之所以以“禹贡”作为学会和会刊的名称,学会负责人的解释是:“《禹贡》是中国地理沿革史的第一篇,用来表现我们工作的意义,最简单而清楚,所以就借了这个题目来称呼我们的学会和这个刊物。”学会最初提出的工作计划是:①整理出一部中国地理沿革史。②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③编成一部精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辞典。④把每一代的地理志都加以一番详密的整理。⑤把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移民史等资料辑录出来,作各种专题研究。此外,还提出若干关系自然地理而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征求科学家们解答。禹贡学会虽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但该会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在《禹贡》半月刊《发刊词》中,编者就宣称:“有许多人说这个刊物是专门研究古地理的,这固然是事实,因为既讲地理沿革,当然偏于古代,但我们须切实声明的,我们没有忘记现代,我们将来有财力有人力有材料时,还要注重到现代中国的经济地理方面去。”后来又说,“本会组织之宗旨在于提倡沿革地理与人文地理之研究。”甚至提出,“本会以研究地理为标的。”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从《禹贡》半月刊最初采用“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中国地理沿革)的外文译名,而自第3卷起改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历史地理)的外文译名中也可以得到证明。《禹贡》共出版了七卷八十二期,发表文章七百多篇,其中大多数为历史地理和现代地理方面的学术论文。“尽管就半月刊的整个内容而言,还包括大量史学作品与现代地理材料,和刊物的新译名——《中国历史地理》不尽相符,但它毕竟是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的融合场地,促使这两门学科由混合转到化合并逐步加强‘地理化’而形成新的学科是起到触媒作用的”。更为重要的是,禹贡学会虽仅存在三年时间,但却培养了大批人才,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大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和史念海,都出自禹贡学会。正因为如此,所以说顾颉刚先生以及他所创办的禹贡学会“在旧中国时期对于推动历史地理这门学科的成长与发展是有所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