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公司管理(第四版)
10382500000060

第60章 公司的外部关系

公司外部关系是指公司在它的经营活动中与系统外部环境中一切要素所发生的关系。在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中,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很小的子系统,或者说,只是其中的一个具有一定功能和组织结构的组成部分。而所有包围着公司的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均为公司的外部环境。公司的产生、发展,无时无刻不受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或者说公司的外部环境的制约。它要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自身生存、发展的各种生产要素,并经过内部转化,向社会输出有效的产品或劳务。只有这样,它的存在才有价值,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公司在不断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要与外部环境进行各种各样的联系和交流。公司所从事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通过这种外部关系来完成。

公司外部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公司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公司与市场的关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公司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作为国有财产的所有者,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既要完成所有者对财产的管理权,又要为微观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还要对微观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就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1.监督、管理国有财产。对国有财产的监督、管理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考核企业财产保值、增值指标,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进行审查和审计监督;

(2)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决定国家与企业之间财产收益的分配方式、比例或者定额;

(3)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决定、批准企业生产性建设项目;

(4)决定或者批准企业的资产经营形式和企业的设立、合并(不含兼并)、分立、终止、拍卖,批准企业提出的被兼并申请和破产申请;

(5)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审批企业财产的报损、冲减、核销及关键设备、成套设备或者重要建筑物的抵押、有偿转让,组织清算和收缴被撤销、解散企业的财产;

(6)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决定或者批准企业厂长的任免(聘任、解聘)和奖惩;

(7)拟订企业财产管理法规,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8)维护企业依法行使经营权,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干预,协助企业解决困难。

2.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为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一是要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和封锁,建立和完善平等竞争、规则健全的全国统一市场;二是按照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和布局,统筹规划、协调和建立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企业产权转让市场等,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完善;三是发布市场信息,加强管理,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后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

(3)为公司提供社会服务。当前,我国大部分公司(企业)出现活力不强,效益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企业负担过重不能不是原因之一。这其中又往往是因公司被迫花过多精力办公共事业、公益事业所引致。今后,政府必须转换职能,为公司提供社会服务,具体说来主要包括:第一,发展和完善与企业有关的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减轻公司的社会负担。公司设施主要是指水、电、交通、通讯等设施;公益事业主要是指幼儿园、学校、商店和各种文娱场所。第二,建立和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事务所、职业介绍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和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社会服务组织。这些社会服务机构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所需要的,也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的。这些社会服务组织直接服务于公司,对企业有关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有的组织还担负着执法监督任务,可以及时帮助公司纠正错误或违法行为。第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培训待业人员,帮助其再就业。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包括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和对待业职工的管理,劳动部门创建的劳动服务公司已逐步把这些任务承担起来,并已逐步形成了劳动服务体系的雏形。但现在还存在诸如机构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够完备,服务工作面窄,各类服务组织与服务工作联系不紧密,就业服务工作同深化劳动制度改革结合不够等问题。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为劳动者就业或再就业提供服务。第四,健全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及时妥善处理劳动纠纷,维护公司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因履行合同不当或其他原因,劳动争议常会发生,这种争议直接关系到公司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都会影响公司和职工积极性的发挥,有的甚至会导致一些恶性案件的发生,影响安定团结。今后,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第五,协调公司与其他单位的关系,保障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公司在经营活动中,要与许多单位发生供产销关系,其中某项关系或某个环节出问题,都将会使公司的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有时甚至会打乱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有的问题,公司通过协商可以解决,有的问题则需政府予以协调。

3.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政府的目标是宏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府在管理经济时,就利用它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各种调控手段,指导公司按照政府的长远发展规划安排经营活动,从而达到整个经济协调、稳定、持续的发展。政府主要是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调节经济活动:

(1)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和产业政策,控制总量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

(2)运用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和价格政策,调控和引导公司行为;

(3)根据产业政策和规模经济要求,引导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4)建立和完善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企业劳动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成本制度、会计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制定考核企业的经济指标体系,逐步将企业职工的全部工资性收入纳入成本管理;

(5)推进技术进步,开展技术和业务培训,为企业决策和经营活动提供信息、咨询。

二、公司与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的关系

公司与行业协会的关系是企业与行业管理组织之间的关系。行业协会是一种由企业自发组织起来的为行业内的所有会员公司提供服务、指导,并进行行业管理的自发的民间组织。

1.行业协会的性质与职能。行业协会和公司一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普遍规律。早在晚清时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诞生了一批官办的公司,同时民族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于是,中国第一个商会——上海商业会议公所于1902年9月在上海成立。至解放时,一些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大城市的同业组织十分兴旺,如上海在解放时,共有工业、商业同业工会337个。以后,随着工业管理体制的转变,同业工会消失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1981年起,重庆、上海、武汉、江苏、河北、天津等地相继组建了一批行业协会。当然,在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行业协会的启动力量,一些行业协会的兴起与市场发育和变化有很强的正相关性。但是,市场不是行业协会形成和发展的惟一成因。它与我国以“政企分开”为特征的体制改革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它成为改革后沟通政府与公司之间联系并进行行业协调的非盈利性民间组织。因此,它具有如下的特征:一是成员致力于某些共同目标;二是经费不仰仗于官方;三是首要目标不在于获取最大利润;四是成员有随时退出的自由。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社会分工高度发达,整个经济社会的各个行业都存在少数大企业与多数中小企业同时并存的局面(个别行业除外),自由竞争成为维系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则。在有如此众多的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市场中,各个企业的产品规格、工艺标准、技术规则各不相同,与现代化专业分工协作所要求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相距甚远,这就要求有一个组织能统一管理行业的技术发展规划和商品的标准,协调行业内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为行业内的会员企业提供技术、工艺和管理等多方面的服务,同时适当地调控市场。实践证明,商品经济越发达,公司对建立行业协会的要求也愈强烈,行业协会也越发达。我国也不例外。

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企业正逐步从政府的附属物转变成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一方面,政府逐步退出微观经济活动的舞台,主要从事宏观规划和宏观调控。那么,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客观上需要一个能将企业的意愿和要求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情况反映上来的组织。实践证明,这个组织依靠行政机关是不利的,它不但反映速度慢,而且信息不够准确。另一方面,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遗留下来的按部门和地区管理也存在许多缺陷,它把许多本来有着非常密切关系的公司割裂开来,行业的共同问题谁也管不了,管不好,给公司的正常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也要求有一个组织能够不受部门和地区的限制,站在行业的高度统一协调行业内的企业,行业协会以它特有的性质,不受条块束缚,在广泛的范围内,与公司保持密切的联系,同时帮助政府掌握实际情况,制定产业政策,促进行业发展。

行业协会是由企业自愿参加而组成的,是为会员企业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是行业内企业进行自我管理的组织,不是政府机构。它完全通过对企业提供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咨询等服务来取得活动经费,它对企业的调节和管理都是协商性的。因此,行业协会主要有以下几项职能:

(1)向政府提供有关本行业的发展情况,为国家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有关法规以及国民经济长远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参考。

(2)向企业传达政府有关政策、法规;向政府反映企业意愿和要求。行业协会将民间对政府政策、法规、效率和做法的意见和看法,有代表性地反映出来,以评价和监督政府。行业协会的这种作用深得政府赞许。因此,在日本和美国,行业组织多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但它们之间并没有任何行政上的关系。

(3)协助有关政府部门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组织和协助企业贯彻实施,以实现行业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在私有制条件下,这种作用受到限制,但在公有制条件下,这种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4)统筹规划本行业的技术发展规划,在行业内协调生产、技术、工艺的专业化分工,协调本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生产、技术、工艺的联系,促进本行业的技术进步。

(5)建立经济技术信息沟通渠道,为会员企业提供经济统计资料以及公开刊物发表的与本行业有关的资料,为企业的生产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6)组织成员企业与国外同行业进行学术和有关经验的交流和协作,为引进国外新技术和推广新技术提供服务。

(7)为会员企业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提高会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一般来说,协会拥有各方面的专家,他们能为行业内人员的培训做出贡献。

(8)协调会员企业的市场行为。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避免会员企业的内部竞争。这种行为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尤为盛行。

(9)为会员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咨询,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企业诊断活动。

(10)协调同行业的对外贸易,提高行业的竞争力。这种作用在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后更为重要。因为如果某个行业因外国厂商的倾销而出现了紧急情况,若要等到政府察觉之后再采取行动,通常已造成了巨大损失。这时,往往需要行业协会向政府提供进口产品的数量、价格、质量、本行业的开工率、设备利用率、就业人数、负债、利润等多方面的实证材料。实际上,世界经济贸易组织非常重视行业协会的意见。世界经济贸易组织认为,只有行业协会才有能力提供详细、充分、可靠的证据。

2.公司与行业协会的关系。公司与行业协会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组织。

(1)公司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公司及其法人代表必须对自己的经营活动负完全的法律责任。而行业协会则是以自己的服务换取活动经费,其“首要目标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盈利”。

(2)公司是经济实体,公司内部之间以资产为纽带,隶属关系明确。行业协会则是松散性的社会团体,它的指导和调节对会员没有强制约束力。

(3)公司是行业协会的组成成员,公司必须承认行业协会的章程。

公司与行业协会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公司作为独立地从事一个或几个行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者,只要它承认所处行业的行业协会章程,按时交纳会费,积极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公司参加几个行业协会都不受限制。参加的行业协会越多,它就能更多地了解到政府的长远发展规划,当前的产业政策,了解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同行业其他公司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并能借此寻找自己的差距,更好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公司可以通过协会的技术网络,培训各种技术和管理人才。美国的未来学家曾说过:“网络的存在可以促成自助,交换信息,改变社会,提高生产力和工作环境的质量,并且分享资源。”以协会为组织形式的技术网络的形成,为公司技术培训、推广、创新提供了非官方的高效率的形式,使科学技术能更好地转变为生产力。此外,在许多情况下,通过政府部门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行业协会的协调,公司之间能解决相互间的矛盾,联合解决靠单个公司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难题。公司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是政府部门替代不了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行业协会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公司与市场的关系

公司与市场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公司必须不断地适应市场,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控制。具体说来,公司与市场的关系就是公司与市场上的顾客以及公司与同行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

1.几种不同的市场。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市场的划分也不同,根据市场上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程度和厂商的多寡将市场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完全竞争市场。西方经济学规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进入市场的为数众多的买者和卖者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都是相同的,对买者来说没有差别;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市场的参与者都具有完备的信息,充分了解市场。显然,这样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至少是罕见的,也许证券市场多少有点类似。

(2)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又叫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带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其特点是:一切产品都具有差别;市场上有很多厂商,他们对市场可以施加有限的影响,而市场价格的影响者,不能互相勾结,控制市场价格;厂商进出市场比较容易;同一产业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品集团,每个产品集团内又有许多厂商。市场的竞争最激烈,竞争方式有广告、推销、服务、价格等。在大城市的各种零售业、手工业、印刷业中,都普遍存在垄断竞争厂商。

(3)寡头垄断市场。这种市场的特征是:市场上的厂商只有少数几个,每个厂商在市场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产品价格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任一厂商进行定价时,必须把竞争者考虑在内;产品没有差别,彼此依存的程度很高或者产品有差别,彼此依存关系较低;由于规模、资金、信誉、市场、原料、专利等方面的因素,其他厂商很难与原有厂商匹敌,因此其他厂商很难进出。在这类市场上,一般不采取价格竞争,而采取广告、推销、销后服务,突出各自产品的特色来竞争。

(4)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整个行业只有一个厂商,它提供整个行业的产销量,厂商与行业完全合二为一;产品没有良好的替代品,其需求的交叉弹性等于零,没有任何竞争威胁;厂商可以各种手段决定价格,形成垄断价格;为了攫取最大的超额利润,往往实行差别价格。完全垄断市场只有公用事业和某些特殊地区有近似的情况。

此外,还可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将市场分为卖方市场、买方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市场。在卖方市场情况下,需求远远大于供给,产品供不应求,生产者处于主动地位,用料单位则大量储存原材料,而成品库存极少。但买方市场则正好相反,需求不足,顾客掌握主动权,公司原材料库存很少,而产品库存较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两种情况都不会维持太久,更多的情况是供求基本平衡。

对于每一个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经营的厂商来说,它必须不断地研究市场,研究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并根据自己产品的特色制定不同的市场竞争方案和措施,以扩大市场占有率。

2.公司与顾客的关系。公司与市场的关系最终体现在公司与顾客的关系上。公司是独立的盈利性经济实体,它从市场上购买劳动力、生产资料之后,经过生产过程制造出产品,产品必须销出去生产过程才能继续。也就是说,企业的产品必须得到顾客的承认,公司的经济活动才能有社会存在的价值。顾客的承认与否,决定着公司的命运。西方发达商品经济社会所提倡的“用户是主人”,“用户是上帝”非常深刻地阐明了这个问题。

公司要处理好与顾客的关系,需要完成以下几个环节的工作。首先,公司要进行市场调查,掌握顾客需求方面的信息;其次要根据调查取得的信息结合本公司的特点,制定经营战略;然后要制定出周密的产品销售战略;最后还要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

(1)市场调查。商场如战场。在市场经济下,公司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向顾客提供品质优良、品种适销对路的产品或劳务。为此,公司首先必须深入市场,了解顾客的需求,以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

对于生产生产资料的公司来说,它必须随时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和方针,尤其要了解国家当前的产业政策。一般来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基建规模、基建项目都要有所变动,特别是遇到调整国民经济的情况,往往一大批基建工程要下马,随之而来的便是大批订货的取消。因此,公司必须时时刻刻收集有关宏观经济政策,预测国民经济的走向。对于外向型比重比较大的企业,还要随时收集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情况,以便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对于生产消费品的企业来说,由于消费者的需求不但受自然环境、民族习惯、文化传统、收入水平、消费习惯、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层的人对同样的商品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如印度人认为红色是吉祥的颜色,美国一石油公司将销往印度的桶装汽油的桶身上漆上红色并印上一可爱的猴子(印度人认为猴子是仙物),结果一炮打响,市场占有率迅速增长,而另外一家公司却由于包装不合印度的风俗习惯而遭到失败。这就是说,市场调查要细致,要将目标市场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宗教、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信息全面了解,方可在市场上致胜,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调查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可选择开调查会、现场调查、专家咨询、电话询问、信息调查、访问面谈等方式。

(2)制定经营战略。兵法曰:“用兵之道,以计为首”,“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境”。公司通过市场调查掌握大量信息之后,根据本身的特点,制定出一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避开自己不足的经营战略,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经营战略就是失败的。制定经营战略的原则是避免在同一个战场上,做与竞争对手相同的事情。公司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本公司的经营战略,在制定经营战略时,一般要考虑的因素有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同行的竞争情况,原材料、能源、零部件、机器设备等的供应条件,公司生产、技术、工艺、销售及财力上的特点等。

(3)销售。这是实现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的重要一环,如果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一定是商品生产者。因此,公司必须搞好销售工作。公司要根据产品特点采取不同的销售方式。如对处于上升时期的产品,可以用广告、推销等方式提高产品在用户中的知名度,以扩大销售。对处于衰退期、成熟期的产品则不必花大量经费去做广告。此外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销售方式也有所不同。

对生产资料来说,由于其具有市场比较集中,购买者的数量少,而一次购买量较大;专用性强,技术要求高;理智型专家购买;需求弹性小等特点,一般采用批发的比重要高,而且由专业流通企业来承担。如日本90%以上的钢材是通过综合商社、专业商社以及批发商来销售的,美国钢铁厂40%的钢材销售给流通企业。专业化的流通可以享受到分工带来的好处。目前,国内正掀起一股“产供销一条龙”的热潮,就一些上下游工序联系紧密的企业来说,如石化行业,这是生产过程的客观要求,但对于一般行业,并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它往往要分散大部分精力才能抓好销售。事实证明,根据具体情况搞产销联合,如流通企业为生产企业充当“总代理”,却能取得良好的效益,因此,生产厂商在决定销售方式时要根据具体情况,从长远出发,选择适合于自己的销售方式和销售渠道。

对生活资料来说,由于其市场广阔而分散,流动性大,替代性较强,而且受个人爱好的影响,因此其销售方式则更要灵活多样,如互补的商品可以联合销售,而相互替代的商品就不能一起销售。这就要求公司必须认真研究消费品市场,将其进行分类,以便根据自己所生产和经营产品的特点和消费者的购买习惯,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

(4)售后服务。顾客对产品的选择,考虑的是在保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寿命周期成本最低,因此,公司售出产品并不是销售的结束,而是销售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存在这个问题。就生产资料来说,一些高、精、尖的机械设备、仪器仪表、测量设备,一般厂家都没有能力进行维修,有的甚至完全靠生产厂家来维修。这时,谁的售后服务搞得好,顾客自然就选谁的产品。生活资料也是这样,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就高档耐用消费品而言,如果一家厂商的价格较低、不上门维修,而另一家厂商的价格稍高,但上门维修,95.4%的人将选购后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售后服务,也是厂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的过程。因为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将发现公司产品的不足,有的用户还能提出改进的建议。所以,及时收集顾客对产品的意见,对于公司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新产品的开发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许多公司成功的经验之谈。因此,公司应建立广泛的维修服务网点,使顾客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得到公司的售后服务。

此外,公司与供货公司、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也有密切关系。对于供货公司来说,大宗原材料、燃料的采购一般比较集中而稳定,而协作时必须注意协作公司的质量、价格和交货期。与同行业的其他公司则是一种完全的竞争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一种你死我活的关系,但也不排除联合与协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