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代公司管理(第四版)
10382500000052

第52章 公司跨国经营的特点和形式

一、经营和跨国经营

在企业管理中,经营是指一项为实现企业目标对企业各种重要经济活动进行运筹、谋划的综合性职能。企业经营活动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凡与实现企业目标有关的经济活动都包括,如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劳务、融资、技术转让等等。如果企业的上述经济活动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进行,就称之为国内经营。如果企业在一国之外凭借其所拥有或控制的生产或服务设施进行跨越国界的生产、销售、劳务、融资、技术转让等各种经营活动,就称为跨国经营。

区分企业是进行跨国经营还是国内经营,其界限是企业直接参与的经营活动有没有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例如,出口是跨国经营的一种形式,如果一家中国彩电企业把电视机卖给外贸公司,通过外贸公司把电视机运往国外销售,该电视机厂家只负责向外贸公司供货并取得货款,则产品外销本身并不说明中国彩电企业参与了跨国经营。同样道理,如果这家中国彩电企业向外国公司购买钢板,货到国内才交货款,虽然这些钢板在国外生产,但这家中国彩电企业的经营活动仍在中国范围内,并没有参与跨国经营。

二、跨国经营与国内经营的关系

(一)跨国经营的产生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就出现了跨国经营的雏形。600年前,在重商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西欧商业资本向海外发展,国际贸易中就已经出现了垄断现象。当时的垄断贸易组织,有东印度公司、皇家非洲公司、哈德逊湾公司等等,它们虽然是在进行跨国经营,但仍属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殖民地掠夺经营,不是本书定义中的跨国经营。

18世纪初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处在自由竞争阶段,并逐步向垄断过渡,开始了资本输出。这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已逐渐由商品输出转为生产资本输出,投资经营的范围在殖民地内。因此,这个时期进行跨国投资经营的企业,负有执行母国政府政策的使命,带有明显的经济侵略的性质,因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活动。

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活动产生于20世纪初,这时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具有现代特征的跨国公司。帝国主义的重要特征不是商品输出而是资本输出。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把大量“过剩”资本输往发展中国家,投资领域大多集中在原材料开发和新兴产业,如石油、铜、铁、镍等,也有缝纫机、印刷机、汽车、机械、食品、化工等。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使商品生产和销售跨越了母国的范围,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经营活动。

20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跨国经营浪潮汹涌澎湃,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技术贸易迅速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不论是发达国家的企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都必须面临跨国经营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已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中国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分享全球化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就必须继续执行“引进来”战略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

(二)国内经营是跨国经营的基础,跨国经营是国内经营的必然发展。

公司开展跨国经营活动,一般都以某个国家(母国)为基地。在母国,公司开展国内经营活动有许多有利条件:(1)对母国的环境比较熟悉,公司就是在母国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对母国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相关的科技发展情况、资源情况、市场需求、竞争情况、传统文化等都比较了解。(2)是公司总部所在地,因而管理人员素质比较高,管理人员结构比较合理,容易作出正确的决策。(3)是研发机构所在地,因而能够贴近市场,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开发新产品。(4)是主要产品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因而能够检验公司的经营决策是否正确。(5)是人员培训基地,能够为公司各类岗位培训出合格的职工。(6)一般是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地。

与国内经营相比,跨国经营则要复杂得多。

1.跨国经营面临的环境复杂。跨国经营不仅涉及国内经营中必须面临的环境因素,而且还面临国际环境因素和东道国环境因素。在国内经营中,即使经营面遍布全国,公司管理者对经营环境也是十分熟悉和了解的,他们对环境因素不必过分在意,花很少的精力就能处理好。但是,在跨国经营中,公司管理者除了要面对自己较为熟悉的国内环境外,还要面对不熟悉或不大熟悉的国际环境和东道国环境。公司管理者要面对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不同的办事程序、不同的语言、文化等等。最令管理者苦恼的是国内行之有效的那一套在国外行不通。因此,他们必须熟悉环境,对适用于国内的决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才能保证跨国经营决策的正确性,实现跨国经营目标与外部环境和公司内部条件之间的动态平衡。

2.跨国经营要经常分析公司内部的各个要素。公司内部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经营目标、经营方针、产品、销售、科技工作、财务等。由于国际环境和东道国环境的变化,公司需要经常分析内部环境的各个要素,要及时对一些不适应的要素作出调整。例如,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许多地方的电压不稳定,经常达不到220V,因此,发达国家出口到我国的电视机都要增加稳压的零部件。

3.由于跨国经营涉及国际环境因素,东道国因素、母国因素以及公司内部的因素,且这些因素又经常处在变动之中,从而使跨国经营的风险比国内经营要大得多,这对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历史上和逻辑上考察,国内经营是跨国经营的起点,跨国经营是国内经营的必然发展。对于一家公司来说,要善于把国内经营和跨国经营结合起来,使二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三、跨国经营的组织载体——跨国公司

对于一家跨越国界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企业冠以什么名称并加以界定,一直是学术界、企业界、政府部门和有关国际机构都重视的事情。因为确定适合的名称,不仅对于跨国经营相当重要,而且对于企业定位和企业管理也相当重要。

(一)跨国公司的定义。

对于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组织载体的名称,开始时,各国称呼不一,主要有“多国公司”、“国际公司”、“宇宙公司”、“世界公司”、“全球企业”、“跨国公司”等等。为了使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组织载体的名称统一,经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研究决定,从1974年起,联合国正式文件一律使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来称呼从事跨国经营的组织载体。

对从事跨国经营企业的称呼不同,定义不同,反映了人们对跨国公司观察的角度不同,认识的程度不同。

各国学者、政府和国际组织对跨国公司下定义主要有三种标准:

1.结构性定义标准。主要有:(1)地区分布结构。有的美国学者认为必须在6个国家以上设立子公司或附属企业,才算真正的跨国公司。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对跨国公司下的定义就属于这一种。(2)再生产过程结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认为,跨国公司是生产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综合,而不仅仅是市场组合的外贸公司。(3)所有权结构。有的学者认为跨国公司的所有权应分散在不同国籍人士手里。

2.业绩性定义标准。有的学者认为应以企业在国外的资产额、销售额、生产额、盈利额和雇员人数作为跨国公司的标准。例如,哈佛大学的弗农教授认为,对在海外销售额小于1亿美元的企业不能视为跨国公司。

3.行为定义标准。有的学者认为应根据企业在经营活动时的心态、思维方式和策略取向来判定企业是不是跨国公司。例如,美国宾洲大学教授帕尔默特认为,当公司最高领导层的决策行为不是片面的和带有歧视性的,而是公平地对待和处理世界各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样的企业才能称为跨国公司。

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专家吸收了各类学者的意见,在1986年印制《跨国公司行为守则草案》文本时对跨国公司的定义表述如下: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更多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不论此等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营,通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决策中心得以具有吻合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该企业中各个实体得以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有效的影响,特别是与别的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

在跨国公司定义中,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以上国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母公司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对国外的实体进行控制;(2)跨国公司有一个中央决策系统,公司内部各个单位的活动都是为全球战略目标服务的;(3)跨国公司内部各个单位有共享资源的权利,有共担风险的义务。

从以上关于跨国公司概念的阐述中可以看出,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不完全是跨国公司,只有当它们在国外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分支机构和一定规模后才属于跨国公司。

据统计,20世纪末,全世界已经有近4万家跨国公司,其海外分支机构27万多家,它们的生产总值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40%,它们从事和控制着世界60%以上的贸易、70%以上的直接投资、80%以上的技术转让及民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可以预料,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必将成为跨国经营的主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二)跨国公司的分类。

分类的依据不同,跨国公司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根据跨国公司母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可以分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根据跨国公司规模的不同,可以分为大型跨国公司、中型跨国公司、小型跨国公司等等。

跨国公司最常用分类是按照经营结构划分。按经营结构划分,跨国公司可分为横向型、垂直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

1.横向型跨国公司。这类跨国公司主要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销售,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和附属机构,就地生产和销售。

2.垂直型跨国公司。这类跨国公司主要从事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纵向一体化可以是从原材料开采到产品的制成,也可以是从上游零部件的生产到下游零部件的生产直到产品装配。

3.混合型跨国公司。这类跨国公司是前面两种类型跨国公司的混合。其特点是经营的产品种类多种多样,并且这些产品之间互不衔接,在生产过程没有内在联系。

四、跨国经营的特点

公司开展跨国经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司外部环境、公司内部因素与公司经营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其实质是对公司内部的各个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与国内经营相比,跨国经营有以下特点:

1.公司经营环境更为复杂。跨国经营面对外部环境包括整个世界环境,特别是母国和东道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对公司开展跨国经营影响很大。当今世界,虽然和平和发展是两大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局部战争没有停止过。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愈演愈烈,非关税壁垒有增无减。在这种形势下,公司要对外部环境进行预测、适应,难度很大。

2.公司的经营风险增大。公司跨国经营除了面临一般国内企业的经营风险外,还要承受国家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自然风险等。因而要求公司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经营素质来应对这种跨国经营风险。

3.多种利益交错容易引起冲突。公司在跨国经营中,需要处理好母国、东道国、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多元多层的利益关系不容易处理好,如果这些利益关系处理不好,冲突随时都会发生。

4.多元的融合的企业文化。从理论上分析,企业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由于企业进行跨国经营,企业文化各个组成层应会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相互影响,最终会融合,生长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这就是每个跨国公司所特有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指导跨国公司进行跨国经营活动的管理哲学。

5.公司的规模巨大。虽然进行跨国经营活动的有中、小型公司,但起主导作用的是大型跨国公司。经济大国的跨国经营活动,都是以大型跨国公司为龙头,率领本国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比如,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可口可乐公司,产品销售到195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软饮料市场销售量的45%。可口可乐公司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不断开拓海外市场。

6.公司具有强大的科研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市场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产品的背后是技术,技术的背后是科研。跨国公司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占领和扩大市场,获得高额利润,就必须把新技术的研究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国际上巨型的跨国公司都有庞大的科研机构,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技术开发。由于这种技术是自主开发,具有垄断性,物化了这种技术的产品的附加值较高,竞争力较强。

五、跨国经营的形式

公司跨国经营的形式比较多,并且不断有创新的形式出现,跨国经营的基本形式主要有:

1.直接进出口。直接进口是指公司从国外的外国公司或外国公司代理公司直接进口商品;直接出口是指公司直接将产品销往国外,而没有借助代理公司。

2.合资经营。是指两国或两个以上的投资者合资入股,共同兴办和经营公司时就是合资经营。

3.独资经营。是指公司独自出资在外国设立并经营公司。

4.授权经营。是指母国企业与国外的企业签订授权协议,同意外国企业使用母国企业的制造工艺、商标、专利、配方等无形资产,外国企业需向母国企业支付使用无形资产的授权费。

5.合同制造。是指母国企业与外国企业签订合同,委托外国企业按某种标准或委托生产产品,而由母国企业销售这些产品。

6.交钥匙工程。是指母国企业在国外为当地建设一家工厂或一项工程。试生产或运营后,交由当地经营。

7.国际证券投资。是指企业在国际证券市场上发行和买卖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活动。

8.国际租赁。国际租赁是母国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将租赁物租借给外国的企业使用,外国企业则按租约规定分期付给一定租赁费用的经济行为。

此外,合作经营、“三来一补”、国际承包等也属于跨国经营活动。对于主要的跨国经营形式将在下面展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