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电视摄像艺术
10380700000030

第30章 电视新闻的隐性采访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访、偷拍,是指在未与被采访对象沟通或不便于沟通的情况下,隐藏摄像机进行拍摄的采访活动。隐性采访是一种非常规的拍摄方法,是电视新闻采访活动中的特殊形式,它将隐藏在社会中的阴暗面曝光于天下,将一些违法的事实公之于众,因而在揭露社会丑恶,加强舆论监督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8.6.1 电视隐性采访的设备及

使用随着高科技的日新月异,运用于隐性采访的摄像器材越来越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总体上,都呈现出小型化、轻便化、隐蔽化的趋势。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几种电视台常用的暗访器材,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8.6.1.1 钢笔式摄像机

钢笔式摄像机因外观看起来像一支钢笔而得名,其镜头就在“钢笔”的顶部。在隐蔽拍摄的时候,可以将摄像笔插在衣服口袋中,也可以别在背包外,电池及电线等隐藏在身上或背包里。钢笔式摄像机体积小,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因而不容易被对方发现,但是当拍摄者衣服穿得很单薄的情况下,连接线容易暴露,因而不宜使用。

8.6.1.2 眼镜式摄像机

眼镜人人能戴,但是这种带有摄像机的眼镜却不是一般人能用的。在设计上,眼镜式摄像机也有多种款式,有的是将镜头和电路藏于单侧镜腿内,有的是眼镜的两个镜腿内空,在一个眼镜腿内设置微型摄像机,另一镜腿内设置话筒,摄像机和话筒通过导线沿镜腿末端引出与录像机相连。还有的设计更直接——两个镜片就是镜头,拍摄者眼睛看到哪里,哪里就被摄入镜头了,这样的拍摄角度让观众更有了身临其境之感。据说新西兰一家电子公司研制成功了另一种新颖的眼镜式摄像机,其特点就是在眼镜框的鼻梁架上装了一个很小的广角。总之,不管是哪种设计,配戴眼镜式摄像机时,拍摄者都需要将主机隐藏在身上或背包里,尽量用头发、衣服等做必要的遮挡。

8.6.1.3 包式摄像机

包式摄像机是将手提包与小型摄像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装备,它在电视新闻隐性采访中运用得最为普遍。这种包看上去跟普通的包没什么两样,在包的内层除了可以放笔和文件外,还可以放小型摄像机。在包的一头或一侧安装有针孔摄像头,拍摄者将包夹在腋下,或把包放在桌上,都可以拍摄到想要的画面,并且包内的随机话筒还能同步录音。有时候为了掩护,记者常常把包放到比较偏的角落,这样用广角来拍摄,可以拍到更完整的画面。相对其他类型的器材,包式摄像机隐蔽性更好,性能也比较可靠,是一种良好的偷拍器材。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种常见偷拍器材外,还有纽扣式摄像机、手机式摄像机、领带式、香烟式等,不一而足。这些微型摄像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与日常物品相似,便于携带和伪装,隐蔽性好,再有就是电池的电量有限,拍摄时间受到限制。当电量不足或磁带用完后,机器通常都会发出“嘀嘀”的报警声,所以,使用时不要长时间开机,应尽量找准时机,拍摄到最关键的画面,尤其不要让报警声暴露了记者身份,让自己陷入被动局面。由于这些微型摄像机通常是放在记者身上的某个部位或随身携带的包中,记者拍摄时,无法从摄像机的寻像器中看到画面效果,因而只能凭经验和感觉来拍,这对摄像记者来说无疑是个考验。

值得说明的是,这些微型摄像机属于标准的监控器材。国家有法律规定,监视、监听设备的生产要经过公安部门的批准,其销售者应有销售许可证,因此这些设备不可以随意买卖,但在新闻采访、刑事侦察等公共领域是可以使用的。

8.6.1.4 广播级摄像机

事实上,除了这些微型器材外,广播级摄像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也能发挥隐性拍摄的功能。如果说微型摄像机适合于记者与被摄对象“短兵相接”的情况,那么广播级摄像机更适合于“远程监控”。

先看一个案例:

2000 年的嘉禾高考舞弊事件曾经轰动全国,它是中国自有高考制度以来,首次被媒体前期获知、介入并进行全程跟进偷拍的案例。最早介入调查此事件的是时任《羊城晚报》的记者赵世龙。在对嘉禾高考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之后,赵世龙通知湖南经济电视台随同采访。就在临近高考前两天,赵世龙来到嘉禾,冒充考生家长到考场及周围踩点,并与湖南经视的记者在校门外一座高楼的楼顶上找准了最佳拍摄角度,布置好了机位,准备全程偷拍高考考场实况。就在高考刚刚结束的7月9日中午11时半,湖南经济电视台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了白描式报道,以铁一般的事实,再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作弊场景。随着这一问题的曝光,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相关人员也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对于这样一起舞弊事件,记者是不可能在高考现场利用微型摄像机进行偷拍的,只有在较远的地方用长焦距拍摄,才能将远物拉近,在被摄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拍摄到最真实的画面。用广播级摄像机进行远距离偷拍,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要事先踩点,找到最佳拍摄的角度和方位,提前布置好机位。通常可以选择位置较高的地方进行俯拍,一来便于隐藏,二来视野开阔,容易掌控局面。

(2)用三角架或别的物体支撑摄像机,以保证画面的稳定。

(3)长焦距镜头景深小,因此要注意跟焦点,以保证画面的清晰。

(4)对活动范围较大的被摄对象,多采用大景别拍摄,而对于相对静止的被摄对象,要善于用小景别捕捉细节。

(5)准备足够的磁带和电池。

(6)远程拍摄录音困难,如果确实需要采集被摄对象的声音,可以让一个记者身藏无线话筒,近距离接近被摄对象,但注意不要引起对方怀疑。

广播级摄像机体积较大,不便于隐匿,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明目张胆”地在近距离偷拍。比如,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在一个房间对话,如果摄像记者是扛着摄像机的,那么被采访对象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就会有所防备,甚至制止记者拍摄。这时候,摄像记者该怎么办呢?在进门的时候,摄像记者可以假装随意地将摄像机放在稳定的桌子上,关掉所有录像显示灯以及报警声音,用广角镜头对准重要场景进行拍摄。被采访对象看到摄像机被放在一旁,就以为没有开机,这样他就会放松警惕讲真话。运用这种方式偷拍风险比较大,容易被识破,所以最好要事先开机,把摄像机放到合适的地方,采用自动光圈、自动白平衡、自动增益来拍摄,必要的时候盖上镜头盖,只录声音。

8.6.2 隐性采访对摄像记者

素质的要求电视隐性采访对摄像记者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他不仅要能熟练地运用各种拍摄设备,还应具备必要的采访技巧和法律常识,以对付各种危险的场面。我们可以用十六字方针来概括摄像记者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巧于伪装,胆大心细,知法守法,不为私利”。

8.6.2.1 巧于伪装

我国新闻界前辈邵飘萍很早就在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论述过隐性采访,他认为,“化装术乃是记者普通之技能”。他本人就曾多次化装采访取得了成功。在现代电视新闻采访中,为了获得更加真实的素材,摄像记者也常常扮演不同的角色与人周旋。他们像特工一样精于策划,巧于伪装,不管是从穿着上,还是言谈举止上,都注意符合特定的场合特定的身份。

例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播出过一期节目《危如累卵恐龙蛋》,说的是河南南阳地区的农民在兴修水利时挖出了上千块青黄色圆形石头,后被鉴定为恐龙蛋化石。为了揭露“倒蛋分子”们非法盗挖倒卖走私恐龙蛋化石的内幕,《焦点访谈》的记者们乔装打扮,与不法分子近距离接触。完成这项偷拍任务的有两队人马,一组记者头戴安全帽,伪装成检验大楼建筑质量的工程师,将摄像机架在旧货交易市场附近的施工大楼上进行隐蔽拍摄;另一组记者则伪装成买蛋人,在旧货市场上与卖蛋人讨价还价。其中一个记者身穿花衬衫,戴着墨镜,掖着“大哥大”,看起来像是买蛋的老板,在他旁边还有个酷似保镖的人(其实是记者请来的文物鉴定专家),在他们背后5米左右,还有一人紧紧跟随,他是应付突发事件的武功师。当有人主动向“老板”出示真恐龙蛋化石时,记者做出很懂行的样子,对着阳光照射半天,还用舌头舔了舔,说:“这蛋不好,有点破相(行话)。”最后借机离开。而记者与倒卖恐龙蛋化石的人的采访对话,早已通过隐藏在记者身上的无线话筒传到了摄像记者那头。

对于摄像记者来说,善于乔装打扮的基础是丰富的社会阅历。有时候需要记者察言观色,要学会说行话,让对方觉得你是个内行人,有时候又需要记者装愚蠢,明知故问,说行话反而露馅,有时候也需要记者耍点手段,演演“双簧”或者用“激将法”将对方一军。不管怎样,用于伪装的技巧很多,但千万记住,在隐性拍摄中,电视记者不得伪装国家公务员、法官、检察官、警察等依法授予特定身份的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

8.6.2.2 胆大心细

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电视摄像记者只有深入到采访的第一线,才能捕捉到生动真实的画面。但是,新闻的内幕不是轻而易举就能了解到的,它需要记者在前期做大量的采访工作,需要勇气、胆识和智慧。

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一开播就迅速走红,该栏目的大量节目都采用偷拍的方式,对产品尤其是食品的质量问题进行了若干次的揭黑打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鲜火腿遭遇污染》便是其中的典型案例。金华火腿是浙江金华的千年老字号食品,2002年,经有关部门检验,发现金华火腿中含有敌敌畏的残留成分。针对这一线索,《每周质量报告》的记者明察暗访半个多月,调查走访了10多家火腿生产厂家,录制了20多个小时的素材带,终于摸清了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防虫而普遍使用剧毒农药敌敌畏浸泡火腿的黑幕。从电视画面上我们看到,一个工人光着双脚跳进水池踩洗猪腿,记者冷静地问:“你怎么光着脚就进去了?你说老百姓看见火腿是这样生产出来的话,还能不能吃?”工人说:“照样吃。看不见什么东西都好吃。火腿的味道就是脚丫子的味道,脚丫子的味道调到火腿里面,火腿的香味就出来了。”可见,记者在现场并不是单纯的偷拍者,他要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将现场最真实的细节揭露出来。

电视新闻隐性采访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摄像记者随时可能遭到打击报复,因此,记者在隐性拍摄的时候也要善于保护自己,比如可以像拍摄《危如累卵恐龙蛋》的记者一样,请武功师随同保护,或者连同警方一起行动,在执行任务中,做到临危不乱,随机应变。

8.6.2.3 知法守法

近年来,由于记者的偷拍偷录,引发了接连不断的新闻官司和纠纷,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电视新闻隐性采访在发挥揭露事实真相,打击违法犯罪的作用的同时,如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从原则上来讲,采访、摄像应当公开化,并应征得被采访对象的同意,如果情况万不得已,可以不公开记者身份进行暗访。我国法律虽然没有明文禁止隐性采访,但是记者偷拍偷录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必须受到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

首先,记者在暗访时,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地记录,而不应当以审判者、执法者的身份干预新闻事件的进程。

其次,记者不能成为新闻的制造者,不能在偷拍中诱导对方犯罪。

2001 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暗访节目《亲历盗墓》,曾引起了全国范围的大讨论。片子采用偷拍的方式,全程记录了两名记者假扮文物贩子,在与一名盗墓贼秘密接触后,跟随他一起挖墓,并购买出土文物的全过程。偷拍之后,记者到陕西文物局报了案,盗墓贼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有关法律专家同时指出两名记者的行为也涉嫌触犯了我国刑法有关“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罪”和“盗卖文物罪”的规定。因为各种原因,参与偷拍的两位记者没有被判刑,但他们最后还是离开了中央电视台。从这则案例看出,记者不能为了揭露犯罪,为了获得刺激、独家的猛料而自己触犯法律。比如记者为了揭露色情活动,自己参与嫖娼体验,这都是不允许的。

再次,偷拍时不能暴露被采访对象受法律保护的个人隐私,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湖北省竹山县电视台曾播出过一条新闻《暗访街头算命摊》,节目播出后,被偷拍的“算命先生”程道平提出民事诉讼,状告竹山县电视台和记者侵犯了他的名誉权和肖像权。原来,记者偷拍时没有注意到拍摄的角度,他从程道平的底下往上拍,把他的整个裤头都照到了,这让程道平羞愧难当,认为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虽然最后法院判决程道平败诉,但还是给摄像记者们提了个醒,偷拍时要注意拍摄的角度。

8.6.2.4 不为私利

“不为私利”是从职业道德上对摄像记者提出的要求。一名优秀的摄像记者,只懂摄像技术不行,只懂采访技巧不行,如果他失去了作为记者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样令人唾弃。

《焦点访谈》有很多节目都关乎老百姓的安危,关乎财产万千,记者和摄像师们无数次死里逃生,秉着对老百姓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坚持“用事实说话”,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真相。在这些记者中,很多都曾受到过各种利益的诱惑,比如在对山西临汾阳泉沟煤矿矿难瞒报事件的调查中,矿主带着一包钱去贿赂记者王守城等人,都遭到拒绝。

“不为私利”除了表现在不收受贿赂以外,还表现为不滥用自己的职权,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来。依据我国宪法有关言论和出版自由的规定,新闻记者享有采访权、报道权和舆论监督的权利,但是有些记者仗着这些权利,暗自偷拍一些镜头,以“曝光”为名要挟被偷拍者满足自己的私欲,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职业道德,同时也可能触犯法律。

总之,在隐性采访中,记者应站在公众的角度去拍摄报道,对那些有损于公共利益的行为予以揭露,不要为一己之私而丧失作为记者的尊严。

“本章小结”

纪实性是电视新闻摄像重要的特征之一,拍摄的过程中要注意长镜头和蒙太奇镜头的拍摄,善于用“挑、等、抢”的方法进行新闻的拍摄,抓住人物和场面的细节来反映深刻的思想内涵。拍摄采访镜头时能熟练掌握过肩镜头、内三角、外三角的拍摄方法,注意不要越轴。隐蔽拍摄也是某些电视新闻拍摄的常用技巧,要掌握其拍摄特点。

“摄像实务训练”

1.拍摄一条1分钟的校园新闻,分析其素材。要求分别用手持摄像机和用三脚架进行拍摄,素材中包含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

训练目标:练好电视新闻拍摄的基本功,能拍摄出符合要求的电视新闻画面。

2.学生自己选择一部纪录片和一条电视新闻作品,写出长镜头分析。主要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

(1)作品中有无长镜头?如果有,请一一列举其所在位置,并做镜头描述。

(2)长镜头在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每个长镜头是如何完成场面调度的?

(4)长镜头是否运用得当?为什么?效果怎么样?

3.通过对电视新闻采访镜头的分析与拍摄,掌握各种采访镜头拍摄的技巧,作业分解:

(1)分析一条电视新闻,各种采访镜头是如何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列出镜头表。

(2)拍摄过肩镜头。掌握采访拍摄的基本机位。看看什么样的过肩镜头画面效果最好。

(3)拍摄空镜头、反打镜头和插入镜头。思考这些镜头在编辑中的作用。

(4)选择采访背景。实验各种采访背景的效果。

(5)实验拍摄采访镜头和运动镜头,看看跳轴是什么效果,怎样完成轴线过渡?

4.纪录片蒙太奇镜头分析,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部纪录片,分析蒙太奇镜头及其组接效果。

5.模拟偷拍,要求:每4~5位学生一组,策划一个选题,设计一个新闻现场,“记者”使用小型摄像机完成偷拍工作,并制作成模拟偷拍的新闻。

“思考题”

1.电视新闻摄像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怎样才能拍出可用的新闻素材?

2.观摩历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的获奖电视新闻作品,分析作者是如何捕捉细节的。

3.长镜头的功能是什么?

4.采访镜头包括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5.什么是轴线?怎样避免跳轴?

6.怎样理解蒙太奇镜头?

7.如何用镜头抒情?

8.在电视新闻采访活动中,摄像记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

9.什么是隐性采访?隐性采访要注意哪些问题?

“延伸阅读”

[1]朱羽君。现代电视纪实。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

[2]傅正义。电影电视剪辑学。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刘文,曾祥敏。电视摄影创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4]郭艳民。电视新闻摄影理论及应用。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5]迈克尔·拉毕格。何苏六等译。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6]郭镇之,展江。守望社会——电视暗访的边界线。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7][美]约翰·S。道格拉斯,格林·P。哈登。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