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10378300000063

第63章 江河不弃溪流,学问在于积累

“原文”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陶铸不纯,他日涉世立朝,终难成个令器。

“释义”孩子是成年人的前身,而学生是官吏的前身。如果在孩童和学生时期磨练不够,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没有被教养好,或者没有勤学习,那么,来踏入社会做事时,就很难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农家子,苦学成泰斗

季羡林是北京大学教授,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既有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根基,又有欧洲文化的素养,可算得上是一位“学界泰斗”,特别是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几种少有人能识的文字上更具权威地位,使他成为“国宝级”人物。

1911年,季羡林出生在山东一户破落的农民家庭。六岁时,父亲送他到省城济南去投靠叔父。叔父是个有学问的人,见他聪慧异常,非常喜欢他,决心要好好培养他。叔父诗书传家,要求极严,上初中后,还亲自为他讲课,并出钱让他用课余时间跟一个国文老师念古文,晚饭后还要学英语。但是,像《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叔父是不准他看的,在叔父眼里,这些都是“闲书”。大概出于一种逆反心理,季羡林却非常喜欢看这种书,他偷偷把这类中国旧小说看了个遍。放学不回家,躲在砖瓦堆里看,甚至晚上在被窝里用手电照着看。总之,在叔父的栽培下,季羡林为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幸运的是,上高中时,季羡林遇到的老师都是出类拔萃的,老师讲的“现代文艺”对他的日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他对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很多唐宋时代大家的作品。这时候,他已开始创作短篇小说,翻译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并在报纸上发表。他承认:“我有意识地认真用功,是从这里开始的。”“两年之内,四次期考,我考了四个甲等第一。”

1930年,19岁的季羡林同时考上了中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他最终选择了清华大学,决定入西洋文学系专修德语。大学四年,他受益最大的并不是正课,而是在旁听许多名家的讲课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知识。尤其是朱光潜、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对他影响很深。这实际上确定了季羡林后来的学术研究方向:佛教史、佛教梵语、中亚古代语言研究、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等。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散文,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并陆续见诸报端。

1935年,季羡林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留学生,入哥廷根大学深造,师从瓦尔特施密特教授,主修印度学、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瓦尔特施密特教授是当时世界知名的梵文和佛教文献专家。1941年,季羡林获哲学博士学位。这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交通断绝,通信中断。回国已不可能。于是,他只好滞留德国,一面在校担任汉语教师,一面进行对吐火罗语、吠陀语和佛教混合梵语的研究工作。留德十年,季羡林在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奠定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权威地位,至今他的一些论文仍作为重要文献被人引用。直到1946年,他才辗转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时年35岁。

回国后,季羡林便被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并担任新创建的东方语言文学系系主任,执教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在教学与科研中,他总是勇于探索,不畏艰难,孜孜以求,终于在广阔学术领域内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果。他曾任北大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和常务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还被推选为许多全国性学术研究会的会长。包括东方文化研究会、亚非学会、外国文学学会、敦煌吐鲁番学会、民族文字学会、语言学会,还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与此同时,他还是德国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语词典》顾问,冰岛“吐火罗语与印欧语系研究”顾问。1992年,印度研究梵文的最高学府瓦拉纳西大学授予他“最高荣誉褒扬奖状”。

一个农民的儿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竟成为中国的“学界泰斗”,其奥秘何在?每当遇到这些问题,季羡林总喜欢给人复述鲁迅先生文章里讲过的一个笑话:“一个江湖郎中在集市上大声吆喝,叫卖治臭虫的妙方。有人出钱买了一个纸卷,层层用纸包裹住。打开一看,妙方只有两个字:‘勤捉’。你说他不对吗?它是完全对的。但是,说了等于没说。我的经验也可以压缩成两个字,就是‘勤奋’。”

豪门女,上进建奇功

人们听惯了杨家将、看惯了辽宋之争,对杨家将血染疆场的忠心感慨不已,从而忽略了一位与杨家将对立的巾帼英雄——萧太后。在中国封建社会的舞台上,出过几位卓越的女政治家、女统治者,辽国的萧太后就是其中一位,其影响和地位格外引人注意。

萧太后原名萧燕燕,汉名叫萧绰。萧氏,本来是契丹贵族乙室和拔里氏。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仰慕西汉高祖刘邦及其布衣将相之局,遂将耶律氏改称刘氏,而将乙氏和拔里氏比为萧何,遂为萧氏。萧氏是契丹的大姓,出任国事,而且耶律阿保机还把萧氏定为皇后家族,所以辽国自耶律阿保机以后的皇后几乎无例外地姓萧,故萧氏号称“国舅丈”。

萧燕燕之父萧思温,乃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附马都尉。萧燕燕的母亲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女。也就是说,萧燕燕的外祖父乃是被史家誉为“威德兼忪,英略间见”的辽国名君。显然,她是位家世显贵的千金。萧燕燕自幼聪明过人,是位喜爱读书、性格坚强的姑娘。有一次,萧思温颇有兴致地观察几个女儿扫地,有几个马马虎虎,仅洒扫一遍,就草草了事,只有萧燕燕认认真真,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他禁不住高兴地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看来燕燕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因此,他对这位小女儿格外宠爱。不仅如此,他还重点培养她,专门为她请了老师,教她各方面的知识。萧燕燕一点也不排斥每天学习知识的生活,反而乐在其中。就这样萧燕燕长到十五六岁时,便能够精通很多连男人都不懂的知识,她的“英雄本色”初露头角。

后来,萧思温准备把这个宝贝女儿嫁给韩德让为妻。韩氏在辽世代掌管军政,韩德让的曾祖、祖父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开国功臣。韩德让自幼喜读汉文典籍,文化修养深厚,文韬武略均名冠一时,且此人年轻英俊,仪表不凡,志向远大。对于这门亲事,萧燕燕暗中高兴了一阵子。谁知,她与韩德让订婚不久,就发生了一场大的变故,这次变故把她推向了大辽皇后的位置。

原来,辽穆宗继位以来,荒淫无度,不理政事,而且残忍暴戾,好嗜杀。身边的人个个朝不夕保,于是侍从在其行猎途中将其杀害。萧思温等人立即拥立世宗次子耶律贤为帝,这就是辽景宗。这一年,萧燕燕17岁。辽景宗登基后,为了报答萧思温的拥立之功,特别提出要选他那位袅袅婷婷、独具丰韵的女儿萧燕燕为贵妃。这样,萧燕燕没有成为韩德让的妻子,反倒入宫成了辽景宗的妃子。不久,她就被册封为皇后。

历史给了萧燕燕进一步施展才华、表露个性的机会。辽景宗即位时,大辽国已享国50余年,一度成为东西横行、声肆万里的强大王朝。但由于近年来皇族内部争权夺利的相互倾轧和各种矛盾的日趋激烈,大辽已逐渐败落。辽景宗一心想整振朝纲,无奈因病魔缠身,心有余而力不足。辽景宗遂不得不开始倚重于皇后萧燕燕协助他处理政务。萧燕燕看着常年卧病在床的皇上,目睹国家多年动荡、局势危难的现状,义无反顾地担起了治理国家的重任。对她来说,舍此之外别无选择。萧燕燕在困难面前勇担重任,不畏艰险和失败,建立了卓绝战功。

后来,萧思温在伴驾出行时,被其政敌暗杀。事过数月,才查出背后指使者是国舅萧海只、萧海里及萧神靓。父亲被杀,使得萧燕燕更深切地感受到朝廷内部的矛盾重重。她心头再一次警钟长鸣,于是暗下决心,定要使日趋衰微的国家再度振兴。坚定的信念促使萧燕燕锐意进取,慢慢地,她那坚韧刚毅、临机不疑、处事果断、雷厉风行的个性越来越充分地显露出来。协助景宗处理国政数年间,她对内政外交进行了大力整顿,取得了显著效果,国家混乱衰败的局势开始得到扭转。

这样,萧燕燕把她从小学习到的知识都充分运用在她的功业上。经过数年的艰苦磨练,她由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成长为一位颇具政治经验和才干的人物。逐渐地,她成为了大辽国的政治核心。

乾亨四年()九月,35岁的辽景宗病死。他在临终前颁布遗诏:“梁王隆绪继位,军国大事听命皇后。”这就直接把萧燕燕推向了辽国政治舞台的前沿。梁王隆绪在母亲的辅佐下,即皇帝位,是为辽圣宗。圣宗即位之初,宗室亲王各拥重兵,面对当国的孤儿寡母,难免心怀异念,史称“时主少国疑,宗室拥重兵,内外震恐”。面对严峻的形势,萧太后心存忧虑,思绪万千。她深知人事的重要,为了稳定政局,振兴大辽国,她广泛培植亲信。在此过程中,萧太后充分施展出她高超的政治手腕,把契丹和汉族中的有识之士紧紧地网罗在自己周围。其中,以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契丹贵族和汉族人韩德让等为代表,形成了一个得力的集团。

萧太后在称制之初,曾不无担忧地对韩德让和耶律斜轸讲:“如今妾身新寡,吾儿幼弱,宗室各族拥兵自强,边防多事,亦未绥靖,究竟如何是好?”说罢还掉了几滴眼泪。二人见状,连忙表示:“陛下信任臣等,何虑之有呢?”萧太后见二人如此表态,便利用二人参决大政,又任耶律休哥全权负责南方边防,对付北宋。她又用心对景宗时的老臣加以安抚,将他们归为己用,使中枢政局出现了一个同心同德的新气象。

虽然国内政坛暂时稳定,但形势并不乐观,用句时髦的话说,就是国际政治关系复杂。当时正值五代结束,宋朝刚刚建国不久,用政治风云变幻无常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况且大宋开国皇帝太祖曾对丞相赵普说过:“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太祖弟太宗一刻也没忘记太祖一统天下的遗志,而辽国也久窥中原国土的富饶与肥沃。这种政治环境的确险恶,但也给统治者们提供了展示他们才能、性格的机会。

萧太后执政后第一次与宋交锋是在燕云一带。燕云十六州是辽宋的主要战场,从五代到宋战火不断,一直是兵家用武之地。当时大宋太宗皇帝御驾亲征,率兵直扑幽州城下。当时协助处理国政的萧太后命耶律斜轸率兵救援,大败宋军于高粱河。宋太宗中箭,跌落马下,后乘驴车逃回。

后来宋与辽几次交锋,基本都以宋的大败而告终。尤其是宋辽幽云大战,萧太后大显神威,全线告捷,使宋王朝从此放弃了收复幽云的打算,也从此一改对辽国的战略进攻。自此之后,幽云之地的烽火暂告平息。萧太后为了大辽国的利益,却从不停止对北宋的进攻。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兵马南下,萧太后大多都亲自披坚执锐,亲临前线。由于她的这种一贯作风,使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武功卓绝著称的后妃。

公元1004年9月,萧太后以大将萧挞凛、萧观音奴为先锋,率大军20万,倾全国兵力南征。此番南下,已年过半百的萧太后仍然身着戎装,亲御戎车指挥三军。她依旧显得威风凛凛,豪气冲天!大辽兵马在萧太后的率领下,声势浩大,一路南下,绕过宋军坚守的保定等地,避重就轻,直抵黄河北岸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其对岸就是北宋的都城——开封汴梁。战报传到宋廷,朝野上下一片惊慌,在宰相寇准的坚持下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当真宗皇帝出现在两军阵前时,士兵高呼“万岁”之声传出数十里。

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使萧太后面临更严峻的形势,宋朝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她不得不冷静分析前线战事的态势。事又凑巧,一个偶然机会,她的先锋官萧挞凛在察看地形时被宋军伏弩射死。军未交战,先失大将,辽军士气受到影响;加之大军深入,背后宋朝州城坚守,仍有后顾之忧。萧太后对这种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决定以战求和。最终宋辽达成“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各自罢兵。从此,宋辽双方进入了百余年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萧太后在第二年,还下令在双方边境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加强了与北宋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对宋辽双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乃至民族融合都有积极意义。正是这样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才使萧太后真正开创了一代“中兴”大业。

智慧总结

俗话说:“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学习锻炼是从年少时开始的。青少年时期所接受的教育和经受的锻炼对一个人以后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所以说,在年轻时要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注重修身立世的品德修养,接受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练,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