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菜根谭人生大智慧
10378300000046

第46章 交友要谨慎,免得受欺骗

“原文”遇沉沉不语之士,且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人,应须防口。

“释义”假如你遇到一个表情阴沉,不喜欢说话的人,千万不要一下就推心置腹表示真情;假如你遇到一个自以为了不起又固执己见的人,你就要小心谨慎,尽量不和他说话。

慎重交友看人品然后深交

交友一定要慎重,不可滥交,有些人因交友不慎而毁了自己的前程。

某法制报以《一个企业家的毁灭》为题刊载了这样个故事:一位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经理,在业务往来中结交了许多朋友。一天,一个朋友和他一起吃喝玩乐后把他带到宾馆的一间豪华房间,煞有介事的地过来一支香烟。他毫不介意地抽了起来,不一会儿,他感到异样,这时,朋友告诉他,香烟中放了毒品。他当时十分气愤,转身就离去,但初次吸毒的体验却使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再吸一次。于是,他再次找到那位朋友,又要了一些毒品。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一个月过后,他已经成了一个十足的瘾君子。公司业务没心思过问,妻子也不去关心,他只是不断地动用自己的积蓄,花费巨资用来购买毒品,而向他提供毒品的,正是勾引他第一次吸毒的那位“朋友”。短短两年时间,这位经理就花掉了几十万元的积蓄,妻子多次规劝,他也曾多次痛下决心戒毒,两次进戒毒所,但都无济于事,妻子失望之余弃他而去。这位经理昔日风光不在,自己感到万念俱灰,一个月末的一天,他登上公司正在承建的一座十二层楼房的楼顶,然后跳了下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颇有前途的企业领导人,就因为交友不慎,被骗吸毒,最后竟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交朋友还是有大学问的,尤其是走向社会以后,各种不同的人聚在一起,没有想象的那样单纯。所以一定要慎而又慎,冷眼观看,确定人品后方可深交。

一见如故不如日久见人心

五祖法演和尚提示道:“与人生路上的达者相遇时,既不可言语,也不可以沉默对待达道之人。请问你如何对应?”

有一位外道人向一位日本僧人问道,外道人说了两小时,僧人则一言不发。外道人:“我简直像与深山里的大树相对。”这难道不是路上以默对么?另外,像“终日说则未曾说”,不就是路上以语对么?两者都不明智。实际上这则公案的禅眼是“在路上”。公案中常常设有各种埋伏和陷阱。若生分别心,则难以自救。以禅者之见,只管坐禅就可以了。

“一见如故”是很多初次见面的人习惯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虽然是初次见面,可是彼此的感觉就好像已经认识很久了似的。

的确有“一见如故”的情形发生,这是很难用科学解释的现象。能碰到“一见如故”的人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因为彼此可以去掉“试探”过程,直接上升到“交心”的层次。可依据人性丛林里的法则,一见如故固然是“幸运”,但有时却也是“不幸”的开始。

在人性丛林里,人会呈现出他的多面性。在不同的时空,善与恶会因不同的刺激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也就是说,本性属“恶”的人在某些状况之下也会出现“善”的一面,本性属“善”的人也会因为某些状况的引动、催化而出现“恶”的作为,而何时何地出现“善”与“恶”,甚至自己也无法预测及掌握。例如,一辈子循规蹈矩的正人君子就有可能因为一时缺钱而忽然浮现恶念,这在过去令他无法想象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连他自己都感到不解。

如果“一见如故”只是一句客套话,你的热切回应不但无法产生效用,自己也会为对方随之而来的冷淡而“受伤”,更有可能暴露了自己,给有心人以可乘之机。

因此,当听到“一见如故”这句话时,你应该:

(1)想想自己有没有因为这句话而兴奋、感动?如果有,那么就赶快浇熄、扑灭这些兴奋和感动,以免自作多情或自投罗网。

(2)如果对方的“一见如故”还有后续动作,你应该与之保持一种善意的距离。保持距离的目的是检验对方用心的真伪,以免自己受伤。

(3)如果对方和你彼此都“一见如故”,这是最危险的状况。你应该立刻向后退,以免引火自焚。

当然,双方“一见如故”,也都理智地“各取所需”,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有些人不说“一见如故”,却直接用行动表示。如果遇到这种人,更应该保持距离。

智慧总结

生活中交友也是一样,当一个人和你初次见面,并且热情地向你说与你“一见如故”时,你大可不必拒绝他的热情,甚至也回他一句“一见如故”。但人一定要理性,这可能纯粹是一句客套话,也有可能是一颗裹上糖衣的炮弹,他只是想用温情来拉近他和你的距离,好从你的身上获得某些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