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历史学谋略
10377500000042

第42章 劝君王忍大辱立鸿志——范蠡助勾践夺回霸业

做事就要吊在一棵树上

找一棵最好的大树乘凉。

人常言道,做事要灵活,不要老是吊在一棵树上。然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做事就要吊在一棵树上。人们做事寻找不到出路,而转换不同地方谋求发展,并希望在众树上延长自己做事的生命期。其实这种选择森林而放弃一棵大树的理念,正是因果倒错促使他不断地将生命与时间浪费在跳槽上。是他的才华不够,没有放开长远的眼光使然,就是说他没有选择好大树,所以不断地跳来跳去,找寻生机。而真正肯做事的人,只会吊在一棵大树上。如范蠡。

范蠡是使越国成为一方霸主的策划者。他没有在吴越两国之间左右逢源,因为他清楚左右逢源的后果更容易使自己的事业葬送掉。因为服侍两个主人比服侍一个主人更危险。所以范蠡在开创事业之先果断地选择一棵大树,并永远吊在这棵大树上,直到完成霸业,而功成身退。

那时,他自己就已经成为一棵大树了,又何必吊在其它的大树上呢!

范蠡第一次说服失败

失败是为成功做实验,其实不是失败。

吴国和越国不断发生战争,越王勾践刚刚继位,吴王阖闾就趁机攻打他,结果吴国战败,且阖间战死。

三年后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练兵,准备报仇。

越王勾践就准备先下手为强,趁吴王还没有出兵,先去攻打他。

丞相范蠡劝越王说:“不可以这么做,臣听说兵者是凶器,打仗是失德的行为,两方就这么打下去是没有休止的,现在我们主动攻打吴国,我们就理亏,上天不允许这么做,这样对我们很不利。”勾践对他说:“我已经决定这样做了。”于是出兵攻打吴国,夫差听说后,就派精兵反击,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最后带着五千残兵败将跑到会稽山上,被吴王派兵团团围住。

范蠡为什么第一次没有说服勾践

把第二次当成第一次更实际。

范蠡第一次没有说服勾践,勾践意气用事,主动攻打吴国,结果不是敌手,遭致惨败。范蠡劝说勾践没有成效,为什么没有死谏呢?因为范蠡已经看到勾践刚刚打败一次吴国,正是骄傲的时候,在骄傲自大的人面前,说服他们是不会有效果的。

尽管范蠡看到失败,但范蠡并没有看错人。

他知道这次失败对勾践会产生什么意义。

与其说范蠡第一次说服失败,不如说范蠡第一次说服的失败是为第二次说服做准备的。

所以范蠡没有因为勾践失败而弃主而逃,而是积极地为第二次说服做准备,谋求东山再起。

范蠡第一次失败是对勾践的一次证明,证明自己是对的,是加强对勾践影响的一种手段,尽管这样的手段建立于失败之上,但正是因为勾践经历了这种失败,才促使他为成功积累了宝贵经验。没有大落就不会有大起的可能。

范蠡与勾践在这种大起大落间情同手足,这亦使范蠡在说服勾践方面更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事实正是如此。

说服勾践更要说服夫差

说服双方比说服一方更保险。

战败后勾践后悔没有听范蠡的话,于是就问范蠡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说:“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没有任何办法了,为了保住自己以图后事,就只有先假装投降。”

勾践同意,就派大夫文种去见吴王,大夫文种膝行叩首说:“越王愿意投降侍奉大王。”

吴王想答应他,但伍子胥反对,吴王就没有答应。

大夫种回来告诉了勾践。勾践就想杀掉妻子,毁掉宝器,带领五千人同吴兵死战。

范蠡说不可,吴国的太宰贪财,不如送他些钱财美女,让他去劝说吴王。大夫种就带了礼物送给太宰,太宰接受了,就带着大夫文种去见吴王。吴王听了他的话,就赦免了勾践。

范蠡两面说服

两面说服比一面说服更有效。

范蠡在第一次说服勾践失败后,就更有信心地去做第二次说服。

勾践因为自满,在攻打吴国的问题上没有听范蠡的话而导致最终失败。勾践是个义气式的英雄,范蠡是理性的智慧型的人物。

范蠡弥补了勾践身上的不足。这一点勾践在失败后愈发感到。所以范蠡第二次说服勾践则是顺理成章。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便是这个道理。勾践听从范蠡的话决心忍大辱负大重。然而,这依然不能保证勾践不死,因为勾践此时的生死大权掌握在吴王夫差的手上。

范蠡为此又派人去说服夫差。范蠡探究吴王夫差的秉性,找出夫差的弱点,送上美女和财物,使得夫差大悦,而把勾践一事抛在脑后,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是也!

范蠡当时送了一个美女西施,既然英雄难过美人关,范蠡就借这个经验,用美女来换英雄的性命自然易如反掌。

范蠡借助英雄难过美人关的道理,依说服之术,打败了一个英雄,而又拯救了另一个英雄。范蠡神人也!

范蠡第三次说服勾践

显身而进,不如隐身而退。

勾践同范蠡、大夫文种在吴国被扣押了两年才得以返回越国。

勾践于是卧薪尝胆,重振越国,七年后越国渐渐强盛起来。

范蠡劝说越王要把自己的真实状况隐藏起来,不要让吴国发觉我们在行动,如今吴王称霸诸侯,结怨于齐晋楚三国,我们不如暗中与齐楚晋结盟,而表面上却臣服于吴国,让吴国对我们放松警惕。等将来齐楚晋三国攻打吴国的时候。我们再加入攻打之列,就能报当年之仇了。

勾践采纳了他的建议,一面静待时机,一面不断贿赂吴国太宰。吴国太宰与伍子胥不合,在吴王面前进谗言,吴王最后逼伍子胥自杀。

伍子胥一死,勾践问范蠡现在可不可以攻打吴国,范蠡说还不行。

将小处用于大处

说服不仅是战术,更是战略。

许多人认为说服他人,仅仅是一种战术。把说服仅仅当作战术来使用的人,算不上真正的说服高手。真正善于使用说服术的人知道,说服可大可小。就是说,说服术可以用于小处可以用于大处,还可以将小处用于大处,更可以将大处用于小处。总之,说服术是根据说服环境的变化而变换策略的,使其达到最大亦是最理想的目的。

范蠡第二次说服勾践,使得勾践不死。勾践不死但受重辱,并在耻辱中立志渐渐壮大起来。勾践欲复仇。但范蠡劝说勾践,让勾践不仅仅要依战术取胜,更要善于观察时下环境,把握时机,以战略来一雪前耻则稳操胜券。范蠡说服勾践,让他得之在战术与战略上要不同的使用。

正是范蠡第三次说服与第二次不同。范蠡这次的说服具有战略性,而第二次说服勾践则仅是以战术说服为目的。

范蠡助勾践杀夫差

打击他人要在最软弱之时。

过了三年,吴王夫差领精兵去黄池与诸侯会盟,国都空虚。范蠡对勾践说这次可以攻打吴国了。于是勾践带兵攻吴,攻下了吴国国都,杀死了太子。吴王在黄池听说后不敢向诸侯说,就派人带厚礼去越国讲和。勾践自度不能灭吴,就答应了。

又过了四年,吴王频频对齐晋用兵,国力衰弱,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吴国大败,国都被围,吴王派使臣公孙雄向越王请罪,求勾践像当年会稽之围一样也能饶过吴王,勾践不忍心,想要答他。

范蠡就说当初上天要把越国送给吴国,吴国不取,今天上天又把吴国送给越国,难道我们还要逆天意吗。

勾践于是不答应吴王的请求,公孙雄痛哭着离开了。勾践不忍,就让公孙雄告诉夫差说给他找一个一百户人家的地方,放他去隐居。

公孙雄对夫差说:“我已经老了,不能再侍奉君王。”夫差用布蔽其面说我没有颜面去见子胥啊,于是自杀。

勾践葬吴王,然后把奸臣太宰也杀了。

离间要借撮合之名

将敌人分开各个击破。

范蠡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说服术,他对越王勾践说服的时候,采取规劝与指导。范蠡与子胥侍奉两主,所以两者是对头。伍子胥曾经几次劝吴王夫差,说勾践有个范蠡,范蠡非等闲之辈,很危险,但吴王不听,子胥说服失败。伍子胥已然不能像从前说服先王阖闾一样去说服夫差了。范蠡深知,吴国有个伍子胥对越国不利。尽管夫差不听子胥的劝说,但子胥仍然是个勇猛的将军。于是范蠡从中作梗,说服子胥在朝臣之中的死对头太宰。

范蠡说服太宰,借之太宰之口,离间夫差和子胥的关系,因而子胥被杀,子胥被杀亦预示吴国气数将尽,数年间,吴越两国交战,吴国屡败。吴王夫差求和的时候,勾践说服夫差派来的使者公孙雄同样用离间的方式,使公孙雄放弃侍奉吴王夫差。夫差见此心中有悔,思念子胥,悔不该不听子胥的劝言,而使吴国亡国,于是在失败中愤而自杀。

范蠡通过对勾践,夫差,伍子胥等人不同的说服,而取得了共同的效果,并使越国在失败中从新崛起,二次称霸。范蠡与伍子胥的间接较量中,伍子胥失败。伍子胥老年之时已经没有当年的能力了。

而范蠡充分施展助王称霸的才华,最终越国在吴越两国的霸主之争当中,以范蠡获胜而告终。

范蠡最后说服勾践

在不同时候认清是敌是友。

越王勾践灭了吴国,诸侯来贺,号称霸王,范蠡功成身退,走之前给大夫文种留一封信说,自古以来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是个可以共患难,却不可同富贵的人,您为什么还不走呢?大夫文种于是就称病不去上朝,有人进谗言,说他要作乱。勾践就赐给他一把剑。大夫文种遂自杀。

范蠡走之前也曾上书给勾践,说:“臣听说君主忧虑,臣就得辛劳,君主受辱,臣子就得去死。过去君王在会稽山受辱,臣所以没有去死,是为了今天能为君王报仇,现在仇已经报了,所以臣请君王赐臣一死。”

勾践说:“孤王想把国家分一半给你,如果你不接受,孤王就杀了你。”

范蠡说:“君王推行的是命令,臣推行的意愿。”

于是范蠡就带了珠宝美玉,和家人一起乘舟而去。

说服术与激将法交叉使用

说服他人更要说服自己。

说服他人之前要学会先说服自己。范蠡就是敢于说服自己的人。勾践称霸,而范蠡亦看到勾践是什么样的人。勾践是个不能与朋友共同享受的人,与范蠡一起帮助勾践打败吴国的功臣还有一个大夫文种。范蠡告诫大夫文种,劝他保命,然而大夫文种没有像范蠡那样说服自己,而是仅仅称病不上朝,这更引起勾践的疑心,遂赐死大夫文种。

在这种生命攸关的时候范蠡依然不失智慧,他和当年自杀的伍子胥不同,范蠡是个豁达的人。当年他说服勾践忍辱负重,如今他同样同够说服勾践不杀自己,而保留性命,然而此时的勾践不同于往日的勾践。范蠡这次说服勾践不同于前三次。他这一次是说服术与激将法交叉并用。

范蠡见到勾践赐死大夫种,于是开口直诉关键,要求勾践赐死自己,然而范蠡求勾践赐死却是假的,他提起往事,把自己助勾践称霸起到的作用说出来。范蠡借死求生是一种激将的办法。他知道勾践是君王,肯定要面子,不好直接赐死,并以分一半国家为诱饵想将自己置于死地。而范蠡却借机逃掉了。

范蠡逃到齐国,隐姓埋名,经商致富,最后死于陶,人称陶朱公。齐国当时知道范蠡隐居至此,知其贤,于是请他出来为相。范蠡长叹道:“居家能至千金,居官能至卿相,这是百姓的极至了,但是久受尊名,不是好兆头。”由此可见,范蠡在他一生当中以不同的说服术示人,而最让人叹服的是他更能够说服自己,真可谓大贤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