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读历史学谋略
10377500000016

第16章 君子不妒双双成大业——管仲遇鲍叔牙相齐而富国强兵

理解一个人等于拯救一个人

特别的理解给特别的人。

管仲是颍上人,名夷吾,年轻时贫困,经常和鲍叔牙交往,管仲的性格有点离经叛道,与平常人不太一样,但鲍叔牙能理解他,知道他满腹才华不得施展,才玩世不恭的。

管仲是大才,但如果没有鲍叔牙理解他,必会埋没更久,所以说理解一个人等于拯救一个人,特别对于有大才的人要特别理解。

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忍让朋友等于收买他。

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配钱财时自己多拿,鲍叔牙并不和他计较,因为他知道管仲是由于贫困而不是贪财。管仲替鲍叔牙谋划事情却使他陷入困境,鲍叔牙也不责怪他,因为鲍叔牙知道是时机没有把握好。

尽管管仲曾不只一次地亏待过鲍叔牙,但鲍叔牙一直很友善地对待管仲,从不提过去的那些不愉快的事。

甘做绿叶衬红花

镜子比镜子中的人像更大。

红花好比管仲,绿叶好比鲍叔牙。人们一提起管仲就想到鲍叔牙,这是鲍叔牙的成功之处。

鲍叔牙知道自己才能有限,就把自己的才能用在塑造朋友身上。他最大的作品就是管仲。

鲍叔牙成功了,后来管仲名气如日中天,功名盖世,连孔子都听说了世上有个管夷吾。《论语》和《史记》中记载有孔子对管仲的评价。

但是管仲能把自己塑造成管仲吗?不,管仲在这点上自我定力还较差,远不如韩信自己就可成才。管仲需要别人帮他完成自我塑造,这个人就是鲍叔牙。

改投明主才上正路

铺路的人忘了,指路的人还记得。

管、鲍二人先后为官,鲍叔牙去服事齐公子小白,而管仲却去服事公子纠。管仲几次领兵打仗都败退而归,鲍叔牙仍然很理解他,知道他是挂念老母亲而不是胆怯。公子白和公子纠争夺王位,最后公子纠失败自杀,管仲被囚受到侮辱,鲍叔牙知道他不会因小节而感到羞辱,而是以功名不能显于诸侯而感到可耻,于是鲍叔牙在关键时刻救出管仲,向公子小白推荐他。

管仲的人生从此发生了根本改变,他把鲍叔牙当成了知己,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以前的过失,竭尽全力帮助齐桓公(即小白)。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靠的就是管仲的计谋。

自己不行就让行的人来干

让贤之举证明让贤之人也是贤人。

鲍叔牙辅佐齐桓公,心很大,手劲不够。

他只有请管仲出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本来管仲无意辅佐齐桓公,不但无意辅佐,他还曾是齐桓公的敌人,服务于齐桓公的政敌公子纠。

但鲍叔牙硬是说服了齐桓公,又救出了管仲,把二人撮合在了一起。

事实证明,非齐桓公不能用管仲的大才,非管仲不能成就齐桓公的大业。

而这一切,是鲍叔牙苦心经营的结果。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之后,自知才能比不上管仲,所以甘心处在管仲之下听从指挥。

齐国上上下下都尊敬鲍叔牙,称赞他知人善任,他的子孙世代在齐国享受俸禄,有的封邑延续了十几代,其中常有人成为著名的大夫。

借他人之手行我之事

要想方便,就要讲方法。

有个老头瘫痪了,整天坐在大门口晒太阳。有一天,他发现对面山坡上长了一株很好看的兰花,想去把兰花弄来,但又动不了,灵机一动就跟一个顽童打赌说:你肯定没看到对面山上有株兰花。

顽童叫了起来:我早就看到了。

老头说:但你不会把它移过来。

顽童说:我会。并马上跑过去把兰花移了过来。

老头板着脸说:快拿开!我就是看不顺眼它在我面前出现,你千万不要欺负我动不了,把它栽在我的堂前。

结果当然是顽童又把兰花栽在了老头的堂前。

老头声色俱厉:你既然栽下了也就算了,但千万不要给它浇水,一浇它就死了。

顽童高兴极了,马上找来一只破碗去小溪边盛来一碗水浇在兰花上。他怕老头骂他,一溜烟走了。

老头目送孩子远去,轻轻转过头,俯视兰花,嗅着淡淡的香味,深深地陶醉了。

顺势做大不难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

鲍叔牙推荐管仲做齐相掌政后,利用齐国的地理位置,通过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国家富裕、军队强大、百姓安居乐业。

管仲有段名言说:“仓库充实,百姓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足,百姓就懂得荣辱;在高位的人遵守法度,就会团结一致;礼义廉耻得不到张扬,国家就会灭亡;发布命令就像流水有源头,就得让它能顺应民心。所以政令切合下情就容易实行。民众需要的,就顺势给予满足;民众不需要的,就顺从其愿望加以废除。”

管仲当政善于化灾祸为福利,变失败为成功,能够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事物的利弊得失。比如齐桓公本来是因为少姬而发怒要攻打蔡国,而管仲又趁机跟着攻打楚国,责罚楚国不向周室进贡包茅。齐桓公北上伐山,管仲趁机警告燕国实行召公的政教。在一次会盟中,管仲顺应形势让齐桓公遵守曹沫之盟约。各国诸侯因此都归服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这是从政的法宝。

管仲的财富可以和国君相比,但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奢侈。这就叫享受荣华富贵而为君王尽忠。管仲死后,齐国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因此比别的国家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