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中国经济学
10376900000037

第37章 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

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现代化两层内容。(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正常状态。其实质是产业间的协调及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主要标准有如下四个方面:

1.各产业间不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3.有利于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

4.能获得较高的结构效益。

(二)产业结构现代化

产业结构现代化也称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低度水准向高度水准不断演进的趋势及过程。它是产业结构的整体结构性的转变,是产业结构的质变。

产业结构现代化的主要标准如下:

1.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成长的客观趋势。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长,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出现,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力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

2.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相适应的。

3.产业结构的变化能使经济和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达到很高的水准。

4.产业结构的变化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现代化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现代化的前提。如果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就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同时,产业结构合理化也总是在一定现代化基础上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从静态状况或从一定阶段上要求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现代化则主要从动态状况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发展过程。产业结构现代化是产业结构从一种合理化状态上升到更高层次的一种合理化状态的发展过程。因此,产业结构现代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

由于现实的产业结构状况是过去多年经济活动积累的结果,而当前的经济活动又将影响今后产业结构的形式。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主要采取如下两种基本方式或途径:

(一)调整增量

这种方式的实质是合理分配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它通过调整当前和今后的投资结构,来促使产业结构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投资的部门流向及其结构比例的变动,来逐步改变原有产业结构。一般来说,发展新兴产业、加强基础产业,主要是通过采取调整增量的方式来达到目的的。

(二)调整存量

通过对现有资产的重新组合和改造,来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由于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资源供给的约束,在原有的产业结构中,有的行业产品需求不足,有的行业产品供不应求,这就需要根据专业化分工和联合以及规模经济的要求对现有资产存量进行重新组合,使生产要素由长线部门流向短线部门。这种方法可以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投资的情况下获得结构效益,尤其适用于对传统产业的调整。

三、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总体格局已得到了一些改善。但是,历史形成的产业不合理的状况仍没有根本改观,而且在发展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总的来讲,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产业发展滞后。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偏高,远远超过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但农业生产水平、技术水平较低,农产品的生产还不能较好地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它的需要。

2.第二产业内部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是基础产业发展滞后,加工工业总规模偏大,加工工业的高速发展超出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能源、原材料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整个工业的发展。

3.第三产业落后。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十分落后,而且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交通通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科技开发、教育卫生事业等,还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4.区域趋同。这主要是指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不多。搞“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因地制宜,不符合分工原则,其结果是地区优势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地区间的比较利益和全社会的经济利益难以提高。

根据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可能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有必要对产业结构做进一步的调整。这种调整的必要性在于:

1.有利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

2.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3.有利于提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中的比重。

4.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

从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出发,根据产业结构合理化、现代化的要求,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基本方向应该是:集中力量发展农业、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加快能够增加有效供给的产业,增加经济发展的后劲;使农业生产质量提高,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控制一般加工工业的发展,使之与基础产业的发展相协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

1.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工业内部结构,重点加强能源、重要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振兴机械电子业、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使它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上,要适当压缩加工工业各行业内消耗高、成本高、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的生产能力和产量,推进加工业的技术升级、规模效益升级、专业化协作水平升级、产品结构和性能升级,提高加工工业素质,降低加工业单位水平消耗,缩小与基础工业的缺口。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加强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明显上升。今后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是:信息咨询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技术服务业等,这些产业与市场体系发育密切相关。同时,为了缓解就业和资金的压力以及适应人民生活需要,也要有重点地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第三产业,如饮食业、运输业、旅游业、生活服务业以及个体和集体商业等。

4.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