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节目主持人语言传播艺术
10375800000013

第13章 主持人传播就是用符号运载信息的传播

“信息”二字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南唐李中的《暮春怀故人》一诗中就有两句:“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南宋陈亮《梅花》诗中也有“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其中“信息”所指的都是“消息”、“音讯”之意,应该是大家非常熟知的概念。但正如黑格尔在两百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的东西,正是因为它是熟知的。”到了今天,人们对“信息”一词使用更加频繁,尤其是在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信息”一词真正成为整个社会时髦的“关键词”,可是对“信息”的定义却越加见仁见智了。

由于信息科学的出现,一般意义上的信息定义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而以研究人类信息流动现象为主要对象的传播学,则把“信息”理解为人类通过大脑对事物运动状态的收集、加工、处理的精神创造物(包括内储形式和外化形式),它包括在一定情况下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任何事物。

人类的文明发展历史,就是通过提高获取、收集、处理信息的技术,不断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运用信息和知识总结客观规律,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过程。信息的基本功能在于维持和强化世界的有序性。可以说,缺少物质的世界是空虚的世界,缺少能量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缺少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信息是一切生物进化的导向资源;信息是一切知识的来源;信息是科学思维的材料;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信息是有效控制的灵魂;信息是一切资源配置和管理的基础。所以,归根到底,“信息的意义,一般来说是在于将‘不可见的东西’、‘难以看到的东西’作为‘可见的东西’,让我们能(明确地)加以体验。”

人类自诞生以来,已经历了五次意义重大的信息传播革命,即从原始的符号信号传播到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正是这五次传播技术的革命借助语言、文字、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乃至现代的网络技术工具,使人类千秋万代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得以传播、积累、沉淀、融合和发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和符号不断演进的历史。

信息论对传播学的确立和发展影响深远:它在科学史、技术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与质量、能量并列的信息概念,把信息作为客观世界的第三大要素。这不仅是信息论对哲学认识论的重大发展,而且通过把信息作为一个高度抽象的概念来把握,这就使原来在传播现象具体应用层面上的传播研究终于上升到“信息的流动”这一抽象的理论层面上来进行传播学研究。这为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创立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传播研究的一个质的飞跃,它启发了许多传播学的研究者,使他们开始运用信息传播模式的方法来开展传播学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这不但使当时在“有限效果论”的影响下开始走向“低谷”的传播学研究重新走向高潮,而且通过在研究中与其他许多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视野更广,方法更灵活,水平更高。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数字式的电子网络传播引发了最新的一次信息传播的革命,网络传播已不仅仅是一种传播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泛的媒体,而且代表了一种新的观念、一种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一种现代管理结构、一种迅速增值的经济模式、一种社会生活的交际方式和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正理所当然地在全球的每一个国家和领域产生着全方位的、强烈的、深远的影响。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际方式、社会结构、生产技术和娱乐生活方式。

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后,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处在现代社会的紧张生活节奏下,从早到晚都离不开信息,离不开大众传播和网络传播,也离不开千姿百态的主持人节目,就像人类离不开空气和水分一样。

从人类传播演进的意义上说,主持人语言传播现象不过是人类社会信息流动与文化传播的一种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和娱乐方式,是人类信息传播发展历史长河中无数晶莹浪花中的一朵。

有人说,节目主持人是吃“开口饭”的,意思是说,主持人靠的是口头语言表达功夫。但从传播学的意义上说,语言就是传播信息的一种重要符号。吃“开口饭”的节目主持人从事的是运用语言符号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的事业。

一、足够的信息量是优秀主持人语言大厦的坚实支柱

如果把优秀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比喻为一座宏伟壮丽的大厦,那么他所使用的充满智慧和美感力量的言语就是这座大厦金碧辉煌的“外装修”,而这些“外装修”包裹着的“水泥和钢筋”所构成的坚实的“柱子和栋梁”,就是语言内含的知识和信息。没有信息和知识内涵的语言只能是一堆毫无意义的“乱码”,或者是“痴人说梦”而已。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语言,说到底就是人类离不开语言符号所反映的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信息”。西方有一句谚语说:“需要是创造之母。”大众传媒的节目门类那么多,就是因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多元的信息;正是因为对信息的多元需求,使当今世界大众传媒的新闻信息铺天盖地,经济信息俯拾即是,科技信息日新月异,文化信息五花八门,体育信息目不暇接,娱乐信息夜以继日。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都希望通过各种传播获得更丰富的多层面、多形式的信息,达到了解社会、扩大认知、启迪创造、享受欢悦、增进业务等多元目的。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问世不久便成为人们十分喜爱的传播方式,它可以在非常方便、快捷、生动地传播各种信息的同时,满足人们监测社会、传承文化、协调关系、娱乐身心的需求。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的魅力首先来自于他能借助语言符号的运用,提高对相关内容信息传输的质和量,加大节目信息的密度和纯度。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0分钟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通常发稿40条左右,而且经过了精心的策划和安排。我们平常所说的主持人要提高语言艺术,就是要在有限的符号传播时空中提高语言信息的蕴藏量,减少不必要的附加、冗余信息量;力求借助更加恰当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贴切、生动、有效地传递更符合受众需要的丰富信息。如果主持人知识信息匮乏,言不及义,要想在荧屏前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而且,知识和信息是思维和想象的“空气”,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就难以张开,思维的速度、跨度、深度和创新更无从谈起。

当然,不同的主持人节目有着不同的主题内容、表现形式和容量限制,每个节目应该有多大的信息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既然主持人的工作说到底就是传播信息,每一个主持人节目都应该有一定的信息容量确是毋庸置疑的。比如新闻节目,“新闻既是一种信息,那么,它当然也是对新闻事实的不确定性的消除;其信息量就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消除程度的度量。”李元授教授指出:“从新闻传播的根本目的和新闻信息量的本来意义上讲,应该是消除受众在认识上的不确定性,以信宿信息的信息量作为依据。然而,受众所获取的信息的信息量一方面与受众自身的需求和理解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传播者对原始信息的分辨能力有关。”

优秀的节目主持人都十分注重自己在节目中所传播的知识和信息量。有一次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主持人鞠萍把参加节目的孩子们带到电视塔楼瞭望厅制作节目。鞠萍在主持节目时有这样一段话:

啊呀!这么高的电视塔啊!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呢。我们天津的小朋友啊,真够有福气的(激发自豪感)。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高的电视塔在加拿大,你们看到的是亚洲最高的电视塔。除了加拿大的多伦多电视塔、俄罗斯的莫斯科电视塔,我们天津电视塔数世界第三名啊!我们工人叔叔只用了三年零一百天,这么短的时间,就把这么高的电视塔建成了,大家说,他们伟大不伟大呀?

在这里,短短的一段话包含了关于世界三大电视塔的分布和天津电视塔的惊人建设速度等精要的信息,带出了丰富的教育内涵,既增长了孩子们的见识,又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主持人要确保自己的节目具有较丰富的信息含量,有三个环节必须把握好:

(一)锲而不舍,胸藏万汇

主持人节目充足的信息量来源于对相关信息的不断积累、更新和开发。“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知识信息与才华的关系。所以,知识和信息的积累是主持人语言艺术最重要的基础。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主持人充足的信息量主要靠平常对知识信息的积累。主持人对信息、知识的储存、积累、加工和表达的情况如何,直接决定着节目语言中包含的信息量和受众对相关事物“不确定性”消除的程度。

大家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许多著名主持人积累知识和信息的方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美国CBS公司的名牌节目《六十分钟》的创始人和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喜欢在采访中广泛学习,他曾成功地采访过历届美国总统和众多外国元首,他的人物采访很有深度。他的经验是事先准备100个问题,再从中筛选出20~30个问题来准备。无独有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重出江湖”的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宋世雄的“看家本领”也是赛前先做足“功课”。他经常为了一次大赛夜以继日地收集资料、研究背景材料、计算数据、牢记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名字,有时还要作多方采访。王雪纯的体会是“四多”:多读书、多摘抄、多编报、多交谈;张越的经验是“我强迫自己写东西”,她经常应约为杂志写文章,借此鞭策自己学习;而杨澜谈到她的成功之道时认为,除了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外,平常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二)更新信息,四个“坚持”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主持人要使自己的语言内容新颖,一开口就让受众耳目一新,关键是在平常,也包括在节目策划、组织、制作和主持的过程中,在更新信息上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迅速发现最新动态——就是要求主持人时刻坚持在节目的内容对象范畴内提高发现、捕捉最新信息的敏锐性,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抓住最有传播价值的新动态、新苗头、新事件、新对象,进行节目的议程策划和采访、制作,对最新的相关信息进行客观、生动的传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中央电视台几个相关的奥运节目都提前了解了生日在8月8日到8月24日这段时间内的10名各国运动员的名单,所以在主持节目过程中都以各种方式在10名“奥运寿星”生日的当天对其表示了亲切问候。这种细致入微的亲切关怀凸显了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精神,使各国运动员深受感动。

二是坚持跟踪了解发展全程——就是把传播的内容对象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实际上某些重要的事件、活动、赛事变幻莫测的过程,常常是受众十分关注的信息需求范围,我们的节目应当抓住重点,通过跟踪报道全过程,使受众最终能“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

三是坚持深入掌握根本原因——就是不仅要满足受众对事物“知其然”的好奇心,还要满足他们对其中“所以然”的求知心。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错综复杂的内因和外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如何使受众登堂入室,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这就需要我们的节目主持人及时进行深入、全面、辩证的客观分析,使受众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四是坚持及时反馈解决结果——就是要求主持人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善始善终,将各方受众的反馈信息及时通报,从而加强互动。不仅要把节目引向深入,而且要让受众看到矛盾的转化和最终的有效解决。

主持人在节目从策划到反馈的全过程中做好这四个“坚持”,就能随时提供受众所需要的新信息。这在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开幕的第29届奥运会的新闻报道中,各电台、电视台不仅设置了大量的栏目,从各方面采访报道奥运会的各类新闻,而且节目主持人对各方面的最新动态争抢在第一时间进行采访报道。比如广州电视台在奥运赛程的第一天下午进行的女子举重48公斤级比赛开赛以前,就已经分别派出记者主持人来到广州番禺区,与参赛选手陈燮霞的父母和乡亲一起观看这场激动人心的比赛,一同见证了陈燮霞获得本届奥运会中国第一枚金牌的过程。陈燮霞夺金后,主持人在观看现场第一时间采访和报道了陈燮霞的父母和乡亲得知这一喜讯时的感想和激动场面。

为了在第一时间剖析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辉煌成绩的原因,从中央电视台到各地方电视台都非常重视挖掘信息。在体操女子团体赛上,中国六位平均年龄不到17岁的“小丫”组成的中国代表队以自己出色的发挥,获得了中国体操队主教练陆善真所说的“不仅对中国体操甚至对中国体育界都有着重要意义”的中国体操女子团体首枚金牌,终结了我国体操女团奥运的“无金史”。这时候广大受众都急欲了解这一“历史性突破”的关键原因。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在事前做好“功课”的基础上,在节目中结合大量相关图片资料和精彩的解说,把六位“小丫”——程菲、杨伊琳、江钰源、邓琳琳、何可欣、李珊珊的基本情况、成长过程和技术“绝活”,以及培养和起用新人的过程一一作了精彩的介绍和展示。后来还把这六位团体冠军成员全部请到演播室,主持人一边逐一介绍,一边让她们轮番讲述自己在比赛中最深刻的感受,使广大受众不但满足了好奇心,也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三)分辨理解,开发利用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大众传播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各种信息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许多信道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然而,与信息“爆炸”同时出现的却是知识的匮乏。奥威尔曾经预言,以电脑为主体的传播科技,可能会带来人的彻底物化;齐默尔曼则认为,超量的信息消费往往是深藏的心理积淀和社会灾难的一种表征;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华裔新闻主播员宗毓华认为,这是一个“信息虽发达,知识却匮乏”的时代。

传播技术革命带来的“海量信息”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显示了它对人类文明发展十分强大的正面效益,也如影随形地显现出其令人触目惊心的负面功能。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就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在这种“信息雪崩”的巨大冲击之下,如雪花般迎面扑来的鱼龙混杂的信息潮,使许多人严重“超载”,真假难辨,是非难分。许多人以对信息的“猎奇”代替了对知识理论的学习和思考;以收集信息代替了调查和研究;以“拿来主义”的全盘吸收代替了科学的鉴别和批判,造成信息与知识的增长失衡。足不出户却能知天下事的“秀才”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客观辨别能力和主动判断精神逐渐减弱;人们逐步变成了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学者马尔库塞所批判的完全满足于现状并只受物质欲望支配的“单面人”;经过乔装打扮的有害信息还会造成社会环境污染,引诱青少年犯罪。

由此可见,同样的信道信息,由于受众和主持人对原始信息的分辨、理解程度和传播技巧的差异,他们接收信息的效果(信宿信息量)的“量”和“质”都是不同的。这里首先就有一个对原始信息的分辨、理解、选择和运用的问题。主持人在积极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应当始终牢牢掌握真、善、美三把尺子。“真”就是真实的、科学的信息,而不是虚假的、伪科学的信息;“善”就是对人类健康成长、对社会文明进步有益而不是有害的信息;“美”就是符合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追求的信息,而不是腐朽颓废、色情暴力的信息。

李元授教授在《新闻信息概论》一书中谈到了关于如何有效增加新闻信息量的六个要素:一是“提高新闻的每一个单一事实有效信息量的隶属度”;二是“对构成单元新闻信息的各个要素必须交代清楚”;三是“充分利用信息的可浓缩性,选择最经济的信息符号”;四是“扩大受传双方的‘共同经验范围’,了解受众的心理定势和理解能力”;五是“注意各单元新闻信息组合的有序性”;六是“恰当利用信息的两种形态,充分发挥信息的效能,加大信息量”。这六个要素如果说得更简单、系统一点,就是要解决好在运用语言传播时的信息量的有效性、交代要素的全面性、传播语言的精要性、传受选择的一致性、信息组合的有序性和信息形态的恰当性。

我们强调主持人节目应当有充足的信息量,并不是说“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因为“另一个制约信息传递精确度的因素是信道容量。所谓‘信道容量’是指在单位时间(精确到百万分之一秒)内由一个信道所传递的信息量的最大值”,“高效的信息传递需要有最大限度的解码率”,但是又不能超过信道的信息容量。实际上,任何节目都有一定的时限,不同的节目类型有不同的信息量标准,每一期节目也都有自己的主题和互动方式。所以主持人对节目信息量的安排和传播方式的使用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有时候甚至还需要使用适量的过剩信息代码,否则就会带来信息“超载”和受众视、听觉疲劳的不良后果。另外,对一些非新闻性和非知识性的节目来说,其传播的信息量可能要受到节目类型特性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但一定的信息量还是要有的。

现代信息论美学还提出了一种观点,即把审美当作一种信息。信息论美学的创始人、法国的莫尔斯(A。A。Moles)首先提出了“审美信息”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审美活动中人们从审美对象那里接收到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义型信息,另一类是审美型信息。这种新的信息概念和理论告诉我们,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新闻、知识类的节目获得某些“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排除”,在艺术、娱乐、鉴赏类的传播活动中,我们还可以得到除语义型信息外的审美型的信息,也就是通过运用个人的文化积累、生活体验,以及对某些似乎是“多余的信息”的理解,获得多层次、多序列的审美享受。

二、主持人语言传播的信息质量价值标准

节目主持人在语言传播中要确保节目具有一定的信息量,但是如果为了追求信息量而盲目扩大信道信息容量,就会使原来的信息稀释和混杂,从而影响解码率,降低有效传递的效果。所以主持人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节目信息量的大小上,而且要关注节目信息质量的好坏,坚持信息质量的高标准。

(一)信息的真实性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俄罗斯伟大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索尔仁尼琴前段时间去世了,他的一生多次遭受牢狱和流放之苦,却一身傲骨、一身正气,毕生追求公平和正义,给俄罗斯留下了丰厚的思想和文学遗产,在有生之年就被誉为“俄罗斯的良心”。他曾说过:“一句真话能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他还说:“我一生苦于不能够讲出真话。我一生的追求就在于冲破阻拦向公众讲出真话。”对大众传播工作者来说,“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节目主持人作为新闻传播工作者,应当牢记,广大受众之所以天天看新闻、听新闻,就是为了了解“新近发生的事实”;主持人语言所追求的真、善、美三要素中,第一位就是“真”。主持人应以个性风格传播真实的信息,有效地获得“对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排除”的传播效果。无论是新闻学强调的“事实”,还是传播学强调的“排除不确定性”,都突出以传播信息的真实性来求得传播效果的实效性。事实上,主持人节目的生命力首先在于它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余秋雨先生说过:“人们对真实的崇拜出于对人生实在性的追求。没有真实,人生就失去了依托和参照……求真的内驱力,历来是人们审美意识热情的重要动因。”罗曼·罗兰也说过:“真实是人生最罕见的美德。只有真实,才会有内心的充盈和坚定的自信。”这里的“真实”,是指客观事实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人们追求真实实际上是追求客观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

在主持人节目中,传播信息的真实性是主持人自己(或记者)在对新闻事实的观察、调查、发现和采访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各种传播符号来体现的。它不仅依赖客观存在的事实,还要依靠主持人的传播符号来传输。主持人节目信息真实性的表现手段既包括主持人对调查事实的如实叙述,还包括新闻事实发生的当事人的佐证话语、声画结合的现场画面和细节的跟踪描述、专家权威的分析评论和主持人根据节目发展所进行的因势利导。

2000年中央电视台对京杭大运河“三乱”现象进行了连续报道。节目主持人通过明察暗访的方式采录到了大量的声音与画面,主持播出了题为“要从河中过,留下‘买路钱’”的一期节目:

主持人:连续几天来,我们报道了大运河上的一些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的情况,记者在山东和江苏交界的大运河段采访时发现,某些村民竟也在运河上收起了“买路钱”。

来往于京杭大运河徐州段上的船只经常可以看到拦腰横在河中间的水泥船。从表面上看,这只船像浮船,但记者所乘的船队揭开了这种船的真正用途。当船队接近水泥船时,一个村民走了过来,记者假扮船主迎了上去。

记者采访村民的镜头:

村民:船队到了吗?

记者:对。你是要钱还是要什么?

村民:给点酒钱好不好?十几块钱行吗?哈哈!

记者:是拿钱还是……

村民:拿钱吧。十几块钱,好不好?

记者:少一些吧。

村民:拿钱买酒喝。

记者:给5块钱行不?

村民:5块钱只能买包烟。

于是记者只得掏出10块钱交给这位村民。

(接着是记者采访船主的镜头)

主持人:这些水泥船是当地村民故意设置的路障,有船经过时可以移开,水泥船有专人把守。过往的船只如果不送上烟酒或者“买路钱”,就休想从这里通过。站在水泥船边的村民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架势。

……

这段新闻节目以主持人的开头语为引子,首先交代了事件的背景和简单情况,接着马上用现场记者采访村民的一个对话镜头,用现场村民对记者毫无遮拦的勒索“买路钱”的回答,声画结合,和盘托出了乱收费的真相,然后又是主持人的夹叙夹议。在这里,记者与村民现场对话的声音和画面,成为新闻信息最真实、最有力的佐证,让受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而主持人的语言是对事件真实背景形象的高度概括,起到了推窗见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信息的时新性

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现代社会,信息的“时新性”不仅是新闻业务的基本要求,更是这个“信息时代”人类政治思想斗争、科学教育发展、经济市场竞争对于获得更多、更新、更全面的信息的迫切需要。近20年来,电视新闻媒体的变化日新月异,技术形态、新闻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电视技术的竞争,运营模式的创新,无不在争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首先成为“新生代”电视的标志,有人认为它重新界定了新闻的概念:把“新闻”从“已经发生的事情”变成了“正在发生的事情”。CNN的核心理念是:“第一,它会24小时不间断地播报新闻;第二,它的目标是全球性的——CNN将会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向全球播报新闻;第三,它的新闻报道将是现场的——CNN会在新闻事件发生时,而不是发生后播报新闻。”

时代对节目主持人信息传播的时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节目主持人要报道一条新闻信息、说明一个问题、提出一些数据、列举一个例子,都应当尽量运用“现在进行时”,避免“过去完成时”。

在时新性的竞争中,节目主持人应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最大优势——传播信息的同步性和现场感。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现代信息社会对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有关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大体育赛事的新闻传播,早已到了争分夺秒的地步。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具有很强的广告效应,是展示媒体实力、提高影响力的最佳机遇。因此,各大媒体都应尽其所能,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最大限度地通过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美国纽约世贸大厦被撞仅过5分钟,CNN就开始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新闻媒体反应之迅速,甚至超过了美国军方的指挥机构。美国刚一宣布要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世界各大媒体的记者便立即向阿富汗及周边地区云集,凡是能够出新闻的地区都汇集了大批的记者,他们立刻成为现场主持专题新闻节目的主持人。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和主持人节目内容与形式的拓展,主持人提高节目信息的时新性,必然成为广播、电视和网络传播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其做法主要有:

1.掌握有关领域前沿的最新信息

随着人类社会分工和社会需求的细化,那种片面强调“货色齐备,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大拼盘”式的传播形式已经过时了。除了某些公共性栏目以外,以满足受众最大需求为目标的大众传播正在朝着节目专业化、窄众化的趋势发展。要保持节目信息的时新性必然要求主持人耳聪目明,成为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敏锐的观察员和信息员,时时刻刻关心和掌握该领域的最新动态信息。

法国电视台二台曾有一个红极一时的《书评》栏目,每周黄金时间播出。在90分钟的时间里,主持人与被评书作者或读者侃侃而谈。这个节目在全国收视率排行榜上经常名列前茅,它的主持人贝尔纳·比沃也成为法国的超级明星。据调查,这个“清谈”节目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节目主持人比沃不但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时时刻刻都在收集、整理出版业的最新动态信息,在各个专业领域里扫描和捕捉评论对象。在主持节目时,他能随时征引书中某页某行的句子,甚至指出其中最深刻的思想观点。

2.现场采访与播出同步

为了提高节目主持人传播信息的时效性,现在许多媒体都采取了现场采访与主持节目播出同步进行的做法。与以往先采访,后写稿,再配上解说这一复制合成的做法不同,现在广播电视节目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主持人(或记者)一边采访、一边采录、一边播报(即口述),把原来记者用手写新闻、主持人说新闻,变为主持人(或记者)直接用边采访边说新闻的方式来完成节目主持,这是传播现代化进程中一次质的飞跃。这种“同步性”要求主持人在现场要做到采、录、编、播一步到位,要具备按照节目主题所需,把眼睛所见、耳朵所听、脑子所思的东西,生动形象、有条不紊地即兴发挥表达出来的能力。这其中包括了观察能力、倾听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张小平,曾参加中国—伊朗联合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合练的采访。这位记者一面跟着联合登山队登山,一面进行现场报道。特别是在登上珠峰6600米高度时,记者手握话筒,面对冰山,作了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报道。于是,壮观的冰川风光,登山队员们奋力攀登的动人情景,以及珠峰特有的“呜呜”的风声、记者“嘘嘘”的喘气声和叙说声,全都真实、感人地再现于听众面前,使得任何文字描述都显得逊色。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会官方互联网/移动平台转播机构央视网(www。cctv。com),为了更及时地转播奥运会的全过程和精彩比赛项目,特地派出记者、主持人加入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会圣火登珠峰官方报道团队,不仅亲自参加成功冲击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亲自见证了人类历史上圣火首次登顶珠峰的壮举,而且也作为记者第一次在圣火登顶珠峰的过程中亲身进行精彩的报道。此举意味着央视网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成为全球首家登顶珠峰的新媒体。

3.从“已知之新”,挖掘“未知之新”

节目主持人要增强节目信息的时新性,必须大力加强新闻敏感性,尤其要提高采访过程中对出现的新闻“卖点”的敏感,对重要、关键人物临场表现或言行的敏感,对受众兴趣与关注问题的敏感,对新闻背后所反映的问题的敏感等。

2006年9月,在亚洲冠军杯足球赛上,代表上海申花队出战的“国脚”李玮峰被红牌罚下,导致申花最终被淘汰。中央电视台《天下足球》节目并没有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由国足球员为何在国际赛场屡吃红牌这一现象,引出国内裁判执法水平、球员素质、队伍管理、职能管理缺失等大问题,节目播出后,在体育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这个节目表现了记者高度的新闻敏感和思考能力,所以能从一场普通比赛中的一张红牌发现重要的新问题,挖掘出新的新闻价值。

(三)信息的延伸性

在市场的开发中常常会由于营销者的观念差异导致在捕捉市场需求信息中出现巨大的反差,有的人从偶然得知的信息中抓住机遇,从而赢得市场;而有的人却对擦肩而过的重要信息熟视无睹,与宝贵的商机失之交臂。这就是对信息理解、挖掘和研究的延伸性问题。

据说,有一次一位英国的鞋业推销员来到一个偏远的岛上开展推销鞋的活动,发现岛上的人都不穿鞋,甚至见了鞋还不知为何物。推销员马上发了一条信息给公司总部,说:“我马上就回去,这里没有市场!因为这里的人根本就不穿鞋!”不久后,一位美国的鞋业推销员也来到这个岛上,当他看到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后,高兴得跳了起来,也马上向公司发回一条信息,说:“我要留一段时间,马上增派人来!因为这里的人都还没有鞋穿,这里的市场大得很!”后来美国人成功地开发了这个岛上的鞋业市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事物运动变化的信息与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联系是复杂的,对同样的信息能否“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而抓住它深层的本质和联系,还得看我们对表面信息理解的延伸和挖掘。主持人要提高节目的信息质量也有一个对信息的挖掘和开发延伸的问题。面对同样一个事件或采访对象,不同的主持人或记者能否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取有价值的材料,能否把其深处的“宝藏”开采出并延伸开发,这就要看主持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功夫。实践表明:只要记者思考深入,态度真诚,善于把问题引到点子上,就能引导采访对象延伸话题的外延,深化其中的内涵,达到更深的层面。在《东方之子》节目中,有一位“东方之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游泳运动员蒋丞稷。蒋丞稷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两次名列第四,与奖牌擦肩而过。他对此会是一种什么心态呢?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去采访他时,就是从这个问题切入的:

白岩松:在你取得两个第四名接受采访时,你说了一句非常让人有印象的话:可能两个“第四”这种缺憾也是一种美。你是怎么来理解这种美的?

蒋丞稷:其实我感觉这是无可奈何的。因为已经成为事实,也是无法改变的,我只能通过下一次的努力使我做得更完美一点。我(的)感觉是什么呢?上天留了一点点缺陷给你,让你有这个机会再去创造,所以说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美,因为你有一个目标了。

白岩松:你现在仅仅把游泳或者说体育当成一种竞赛吗?

蒋丞稷:我认为不是。它是一个民族(的)一种气势,也是一个人的较量;它不光是肌肉,不光是体能,它是一个人(或者说)它是整个人的体现。当你在综合指标上超过他、超过别人的时候,你才有可能赢。好比以前说的一句话,肌肉发达,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认为不适于运动员,因为体育是人的竞争。

白岩松:很多人都有一种担忧,怕蒋丞稷这次是他的游泳生涯中离世界大赛领奖台最近的一次。

蒋丞稷:我认为这种担心有道理,因为我说过,太多的因素我不知道。但我认为也没有道理,我还年轻,我刚刚走向世界,凭什么说(这是)我最后一次。

白岩松:你是否现在已经非常强烈地感受到很多人眼睛盯着你,盯着你的下一次?

蒋丞稷:我只想说希望更多的人能来支持中国的男子游泳,因为我们需要支持,我们需要人关心。太多的人说了一句“阴盛阳衰”,那个时候我们心里特别难受,因为我们努力了,我们拼搏了,我们是中国最棒的。我感觉中国男子并不比欧美男子差,我们不差在哪儿,完全有这个能力跟他们搏一下。

以上几段交谈,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感到一种少有的自信,也感到一种潜在的力量。作为一名游泳运动员,能够流畅地谈出这样一番叫人“心动”的见解来,这和记者在主持节目中的激发、引导,以及同对方心灵的碰撞是有直接关联的。

许多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都有不少潜藏的“宝藏”,值得主持人用“慧眼”和心灵去识别它,用智慧和热情去发掘它,用有个性风采的语言去表现它。虽然这样很不容易,但这个创造性的挖掘是最值得的。因为在主持人的启迪和引导下,广大受众能够从平凡的信息中,悟到不平凡的哲理,在感情上受到激励,在思想上得到启示。

(四)信息的可受性

要使在节目中所传播的信息更多,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关键不在于主持人说了多少,而在于广大受众接受了多少和效果的好坏,这就涉及传播信息的可受性。要提高信息的可受性,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新闻信息的纯度。如果没有对信息进行精心加工,内容庞杂无序,可受性就大打折扣。二是增强新闻信息的清晰度,切忌模糊含混,越是清晰明白,信息含量才越高。三是善于从同一新闻事实中发现不同的新闻点,对同一新闻题材加以不同的剪辑,提高其附加含量。四是提高可信度。一个突发性的新闻事件,有时被街头巷尾炒得沸沸扬扬,事实还可能被扭曲,这时可以借助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及时澄清事实,体现媒体的权威性。五是提高趣味性。如果主持人的语言空洞无物、套话连篇、枯燥乏味,信息含量再大也只是一些“死信息”。在主持人策划、采写、录制、编辑、播出等各个环节中,必须充分考虑听众的需求与喜好,语言要力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五)信息的精要性

在高速运转的现代信息社会中,人们在每天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都有意或无意地接触数不清的信息,而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但要讲求信息的丰富性、多元性、时新性,也必然要讲求信息的精要性。这里说的节目信息的精要性,是指节目主持人所传播的信息的重要性、显著性,知识的精华性、关键性,语言表达的简练性、准确性和思想观念的新颖性、深刻性。简言之,就是词约旨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卓有成效。这样的节目和语言让受众感觉有看头、有瘾头、有想头。节目虽完了,可还觉得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正如郑板桥诗中所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这种精要性是主持人在长期积累和思考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现在有的节目主持人脑袋里缺少知识和信息,平常少学习、少观察、少思考、少训练,主持节目时空话、大话、套话连篇,故弄玄虚,言之无物。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往往能凭借其丰厚的知识基础、独特的思维方式、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出口成章的语言功力,在分析问题时做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令人叹为观止。

2008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29届奥运会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主持节目时,非常善于抓住赛场上一些感人的细节进行评述。比如其中有一位美国运动员埃蒙斯,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因为最后一枪把子弹打到了别人的靶子上而痛失眼看就要到手的金牌,而北京奥运会上他又鬼使神差地在最后一枪中大失水准,再次与金牌失之交臂,这时他的妻子卡特琳娜(北京奥运会女子射击冠军)走上前深情地抚摩着丈夫的头。对此,白岩松是这样评说的:

美国射击选手埃蒙斯的妻子卡特琳娜看老公的眼神让我印象最深。当自己的丈夫在两届奥运会上都出现了失误的时候,卡特琳娜的反应,使人看到了她对金牌人性化的感悟……

对于组队不久就参加奥运会可只赛了一场就惨遭淘汰的中国男子棒球队的失利,白岩松说:

还有中国棒球队,他们第一次来到奥运会的赛场就要离开,这些队员相互拥抱着流下了眼泪,一名队员对着镜头不断把手摁进沙子。这个镜头上打出的字幕是“爱上他们只要7天”……

我觉得奥运会一直是文化,顾拜旦开始办奥运会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文化,本次奥运会则让每一个人都体味到那种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生死、对人生和对人性的理解与共鸣。

这几段体育新闻评说,充分显示了白岩松深厚扎实的知识积累、敏捷独特的思维方式、品位高雅的审美情操和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其中包含的精要信息深入浅出,耐人寻味,让受众得到了思想的陶冶、智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