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
10368200000098

第98章 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的日本民族

◎文/佚名

古人说:居安思危。忧患意识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忧患意识能够使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顺利时不骄傲,遭遇挫折时不气馁,自立自强,奋发向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875万日本人在战争中死伤,孤儿寡母啼饥号寒,社会负担极其沉重;40%以上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工矿业生产急速下降,农业又遇到灾难性欠收;600多万被遣返的海外驻军和平民、1300多万失业人口,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各地车站挤满了下乡抢购白薯充饥的灾民,吃上一碗白米饭,成了普通人当时的最大奢望。然而,日本陷于经济谷底并不很久。1953年,日本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到了1955年,超过了战前水平。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巨额援助和贷款,给处于绝境的日本经济注射了“强心针”;充当侵朝美军的“军需工厂”,又使日本发了一笔战争横财。除此之外,日本民族惊人的忍耐力和超群的奋斗,也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重建起了重要作用。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历经磨难,死而复生。其中奥秘,对于许多学者,至今仍是个谜。而我们感兴趣的是,日本对这种危机磨难的抗击能力来自何处?日本的经济成就同日本的国民意识之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出自孟子的名言,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许,当年鉴真和尚也将这种不甘安逸、积极进取的“忧患意识”带到了日本。

事实上,这种“忧患意识”正是现代日本民族抗击经济磨难、创造经济奇迹的强大精神支柱。

他们深知,现代经济竞争是一场生死搏斗,不进则退,而退则意味着被淘汰。因此,当美元同日元的汇率尚在1:140时,他们已在着手研制可能出现的1:100的预备方案。

今天,虽然日本早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技术进口国,但有远见的人士仍时时不忘日本历史上幕府体制时期的锁国政策所造成的巨祸,呼吁人们继续改造排外的、目光短浅的“岛国本性”,以防日本经济重演停滞的历史悲剧。

时至今日,全日本中、小学的教科书上依旧赫然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这给日本儿童的脑海里打下了“忧患意识”的深刻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