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
10368200000178

第178章 清正廉明的包拯

◎文/李光辉

视金钱如浮云是一种极高的修养,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

包拯一生清廉俭朴。史书上说包拯后来虽然做了大官,地位很高,但穿的衣服,用的器具,吃的东西,都和他作布衣平民时没有什么两样。他被任命为陕西转道使后,本来应该穿上绘有新等级标志的官服上任,以示尊荣。而他可倒好,穿着原来的衣服就赴任去了。宋仁宗听后,十分赞赏,特地差人骑快马去追包拯,把三品图致的官服赐给包拯。

端州盛产砚石,早在隋唐之际端砚就已负盛名。历任官员在向朝廷交纳砚台时都要借机勒索,额外增加数量,加重人民负担,结果弄得百姓怨声载道。包拯到任后,一改旧习,命砚工按进贡数量制作,自己一块不留,此举深受百姓欢迎。包拯离任时,砚工特地精制了一方好砚送给他作为纪念,他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包拯一生所为正如自己所言:“清心为治本,直道身谋。”晚年时,为教育后代,留下遗训说:“后世子孙世宦有犯赃滥者,不得归放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以清正廉明为本,逐渐形成巨大威势。史书记载说:“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当时的京师所在地开封府有传语说包拯好比阳间的阎罗,谁想买通关节,走“后门”,以徇私情,搞点“不正之风”,那谁的官也就甭想再当了。他七次上奏皇上,要求严惩酷吏王逵,终达目的;他敢于弹劾皇帝的后妃,也敢于指责官位煊赫的国戚。宋仁宗的叔岳父张尧住身为宰相,搞得民困国穷,包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要搬掉这个祸害,一而再,再而三,上奏弹劾,迫使宋仁宗免去张的要职。

包拯所做的一切,自然赢得人民的敬意。宋神宗时,西羌有一个将领归附宋朝,他朝见皇上时,要求皇帝赐给他包拯的姓。开封府署旁有一块题名碑,凡在开封府任过府尹的,都在碑上刻下姓名和任职时间。包公曾任开封府尹一年多,也刻了上去。南宋时周密曾说开封府尹题名碑上的包拯二字:“为人所指,指痕甚深。”这是因为人民喜爱他,凡是到此地来的人,为表达敬慕之情,都愿用手指抚摸包拯二字所造成的。现在这块碑石还保存在开封历史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