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震撼心灵的历史故事
10368200000133

第133章 任何经验都要考虑特定的条件

◎文/李华伟

在生活中,为了少走弯路,赢得更多的机会,最可靠和最明智的方法,就是先观察、学习别的行家们经过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经验,然后,再独立思考和拟订自己的行动方案。努力奋斗,达到自己的目的。

为了准确决策,除了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积极借鉴别人的经验。然而,任何理论和原则都要考虑特定的条件,在借鉴别人经验的时候,如果拘泥刻板,就容易失败;只有领会了经验的精髓,在借鉴的时候灵活善变,才能够获得成功。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令爱将韩信领兵攻打魏、赵、齐等国。当韩信奇兵袭击魏都成功后,刘邦因萦阳战事紧迫调走了一部分精兵强将,所以韩信只有率领余下的几万兵力会同张耳进攻赵国。当时,赵军号称20万,因而双方力量十分悬殊。战前赵军中一位谋士李左车向主将陈余献计,利用深沟高垒,只守不攻,挡住汉军,然后由他率领三万精兵,走小路阻截韩信的粮草辎重,最后与赵军主力来个双风贯耳、前后夹击。但是,陈余是个非常自负的人,认为倚仗自己的兵力优势就能击败韩信。因而弃此良计不用,坚持要与汉军在井径口决战。老谋深算的韩信得知这一消息,万分高兴,马上行动,先派少数兵力将赵军引出营寨,再将主力背水列阵与之激战。与此同时,他又派精锐骑兵两千人迂回敌后,偷袭赵军的“老巢”,最后大获全胜。

三国时期,在曹操和刘备争夺汉中时,徐晃也曾想借鉴和采用背水一战的战术。

徐晃、王平率领部下来到汉水。徐晃命令前军渡水列阵。王平说:“军队一旦渡了水,如果遇到了需紧急撤退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徐晃说:“当年韩信背水为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王平说:“这样未必行得通。当年韩信料到敌人无谋而用此计;现在将军您能猜透赵云、黄忠的想法吗?”徐晃说:“你可以带领步军抵挡一阵,我率领骑兵击败他们。”于是命令部下搭起浮桥,随即过河来战蜀兵。

徐晃背水列阵,从早晨开始挑战,直到黄昏,蜀军一直按兵不动。待到魏军人疲马乏,想向回撤时,黄忠、赵云突然从两面杀出,左右夹攻,将徐晃打得大败,魏军兵士纷纷被逼入汉水,死者无数。

徐晃借鉴古人成功经验的做法遭到了失败。

同是背水列阵,为什么韩信能高奏凯歌,而徐晃则惨遭失败呢?其实,两者所面临的情况和客观条件并不相同。一是韩信在敌方主将放弃良计的情况下,采用奇正互变之法,一方面背水列阵,同时又出奇招,即派奇兵袭击赵营。而徐晃,只是生搬硬套地使用“背水列阵”之战术,而不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二是对“置之死地而后生”观点的理解及运用。韩信非常明白《孙子兵法·九地篇》中“以患为利”的用兵策略,正如书中所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所谓的“死地”、“亡地”,孙子是这样解释的:“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从把握时机的程度来说,韩信做得非常成功,因而使众多的新兵老将都有决死斗志。而徐晃呢?敌方明智地坚守而不出击,部队从日出战到日落,兵疲气衰,不但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转患为利,反而促成大祸。

徐晃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此一时彼一时,在现代社会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可以借鉴古人与今人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以免走弯路。但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不论当时、当地的客观条件,只是去机械照搬。那样,再好的经验及教训,都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这方面,东汉大将虞诩创造性地借鉴战国时孙膑的“减灶”法却获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功。

公元前342年,魏国联合赵国去攻打韩国。韩国急忙求救于齐国。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孙膑又使用“围魏救赵”的老办法,直向魏国都城大梁进军。魏军主帅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立即率军回救。这时,孙膑向田忌建议说:“魏军一向强悍,轻视齐军,以为齐军胆小,不敢与魏军正面交锋。我们可以利用敌方这一弱点,示之以弱,诱敌中计。”他决定用减灶之计诱敌深入。孙膑遂对“减灶诱敌”做了具体部署,即在与魏军接触之后,便佯败退却,退却中第一天挖十万人用饭的炉灶,第二天减少为五万人用饭的炉灶,第三天减少为三万人用饭的炉灶,让魏军误认为齐军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战斗力锐减,从而不顾一切地来追赶。

战幕拉开,庞涓果然中计。他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便以为是齐军士气低落,逃亡严重,遂决定率精锐轻骑,兼程追赶。孙膑根据对魏军行动的周密判断,在道路狭窄、地形险要的马陵道埋伏下一万多名弓箭手。黄昏时分,庞涓至此,齐军万箭齐发,魏军大乱而溃。庞涓也在战斗中丧了命。

马陵一战,齐军歼灭魏军10万余人。

在马陵之战450年之后,东汉大将虞诩创造性地运用了孙膑减灶的计谋,以增灶之法惊退了羌军。东汉年间,羌军进攻甘肃武都,虞诩奉命领三千人马抗敌,行至肴谷(今陕西宝鸡以东)与羌军遭遇。虞诩兵少势卑,便下令停止前进,故意散布消息说,朝廷援兵指日可到,等援兵到了再向武都进发,并以种种方法显示驻守待援的姿态。这样一来,倒真把羌军给迷惑了。他们放弃了对汉军的堵截,分兵到各地捞掠财物去了。这时,虞诩乘机疾进。宿营时,令官兵每人做两个炊灶,并逐日倍增。部属对其反孙膑减灶之计而行之,十分担心,虞诩就以“兵行诡道,自古皆然”的道理说服大家。果然,羌军得知汉军突然西进,赶忙集中主力追赶,乃至发现汉军炊灶遍野,连绵数里。炊灶日益增多,便以为汉军援兵已到,于是不战而退,虞诩的部队胜利挺进到武都。

减灶与增灶的奥妙何在呢?田忌、孙膑重兵在握,却故意示弱,用减灶的办法诱敌上钩,而后出奇制胜;虞诩自思兵力不足,却以强制敌,用增灶的办法吓退了羌军。

在虞诩答复部属的询问时解释得十分正确。他说:“当年孙膑是示弱,我们现在是假装强大,这是视情况不同而灵活用兵。”

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也就是“增”与“减”之间的奥妙所在。减灶与增灶都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用谋设计,必须基于战场的客观情况灵活用兵,不可拘泥于一格。刻舟求剑不知变,势必丧师败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