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健全人格与心理和谐
10367700000017

第17章 自强——进取者的为人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两种不同的人。一种人面对困难总是试图逃避、畏缩不前,觉得生活中只有痛苦和失败,对前途悲观失望;另一种人则不同,面对困难时,总是勇敢地迎接挑战,把战胜困难当做提高自己的途径,即使结果不理想,他们也能坦然面对,在他们眼中,生活是丰富多彩、充满希望的。前一种人属于懦弱者,往往容易被人看不起;后一种人则属于自强者,往往为人所钦佩。本章我们将共同探讨以下问题:什么是自强?自强品格是如何形成的?自强品格可以测量吗?自强品格如何促进心理和谐?

2003年1月,正值她为高考埋头苦读之时,父亲突然去世。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没有了经济来源,还要背负家里数万元债务,作为长女的她深知自己身上所负的重担,她要用自己弱小的肩膀扛起这个家。从此,她知道了两个字——责任!在悲痛与压力中,她考上了大学。大学期间,为了养活自己,支撑破碎的家,她一直处于半工半读的状态中,甚至一个人同时兼十多份工作:卖衣服、发传单、当班主任、做接待员、做促销员、卖报纸、做家教等。为了省点钱,有时一天只啃两个干饼,因此还落下了胃病,可是坚强的她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由于要做许多兼职,加上在学生会的工作,只有晚上11点后才能抽空复习功课,但她的成绩仍然名列班上前五名,每学期都能拿奖学金,并被评为校级三好学生,同时,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秘书资格证、计算机二级证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在父亲过世3周年时,她带着所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和资格证书去给父亲上坟,她想让父亲知道女儿并没有被困难压倒,而是他永远的骄傲!对自己一路走来的艰难困苦,她表现得很乐观,她说:“有些东西我们是无法选择的,比如说家庭,比如说灾难,可是有些东西是我们可以努力改变的,比如说我们的将来!”对那些因家庭条件而生活得特别艰苦的同学,她有自己的看法:“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自己的努力来迎接每一个困难,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健康的身体和不屈的意志,就是我们无尽的财富。”她就是首届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思琪。

一、什么是自强

“自强”一词很早就出现于中国的历史典籍中,如在《周易》的乾卦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论述。这也是“自强”一词最早的出处,提出人要像天的运行那样刚健有力、生生不息,奋斗不止。此后,历代的典籍文献时有出现。如《孔子家语·五仪解》中云:“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这是孔子回答鲁哀公有关“何谓君子”的提问而说的话。认为自强不息是“君子”的特征。近代,外侮日逼,民族自强和国家自强空前突出,从知识分子到王公大臣到最高统治者,“自强”一词频繁出现在他们的著作、言语和奏折中,掀起了一场从上到下涉及军事、经济、教育、政治等全方位的“自强运动”。

从历代的典籍论述可以看出,自强既是一种民族精神,也是一种个体的人格品质和道德修养。它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内涵的概念。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视角来看,自强是个体不断提升自我,发挥自身潜能,努力进取,克服困难的一种人格动力特质。

首先,自强的人具有明确的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勇敢而自律,不怕困难失败,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例如,刘思琪面对亲人去世、家庭负债、养活自己、完成学业等诸多困难,却能勇敢地迎接挑战,并给自己树立明确的生活和学习目标,通过一个个目标的实现来告慰亲人,证明自己的勇气和不屈的意志。

其次,自强的人是有所作为的人,他们有一种提升自我、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表现出对自己、他人、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贡献精神。刘思琪能够同时兼顾打工、学习、考证和校学生会的工作,而且都做得很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她不仅养活了自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有一种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感。她说,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实干,才能解决问题,她会用一颗感激的心来生活,也希望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在未来的日子里,她要借这个荣誉,在校园里和社会上传播更多的爱心。

最后,自强的人还具有乐观开朗、悦纳自己、自信、自尊的积极心态。刘思琪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困难和不幸,并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艰辛,且相信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她的话语和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强者并非是一个悲苦的进取者,而是一个乐观的进取者。

总之,自强的过程是一个潜能不断发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修养、自我改善的过程,它是一种以意志力为核心的综合性人格品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自强的远亲近邻

自强的远亲近邻是指与自强相关的心理因素,如自我实现、成就动机、懦弱等。

(一)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一种与个体的自我知觉和经验相协调的潜能的发展和实现。它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与自强这个本土化概念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自我实现既是一种内在的、自发的成长性动机,也是一种综合性的人格特征,自强亦是。但自我实现这种动因完全在个体内部,而自强作为一种动机,其行为的激发还要受到他人和社会情境的影响。也就是说自我实现强调的是个人实现,而自强除了个人自强外,还有为了他人、集体和社会而表现出的自强。从年龄和成就来看,自我实现者都是年长而又有很大成就者,自强者则在各个年龄层中都有,包括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且不一定都是很有成就的人。马斯洛(Maslow)对自我实现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发现自我实现者在人口中的比例大约占1%,优秀的青年人只能算是具有自我实现倾向的人。因此,自我实现更多强调的是一种终极状态,而自强更多强调的是一种过程。

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马斯洛既反对把心理学建立在对心理疾病患者研究的基础上,也反对把心理学建立在对动物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人类中的自我实现者,即人类中心理最健全、最杰出的那部分人。马斯洛对自我实现进行研究时选取了三类人:案例,不完全案例,潜在的或可能的案例。第一类案例里有林肯、杰斐逊、爱因斯坦、赫胥黎等这些伟大的历史人物;不完全的案例包括五位当代人;潜在的案例这一类里,马斯洛选入了20名正朝着自我实现方向发展的年轻人以及一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马斯洛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习惯、特点、个性和能力的研究,总结出了自我实现者的15项特征:

(1)能准确地知觉现实。

(2)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

(3)能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思想。

(4)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问题为中心。

(5)具有超然独立的性格。

(6)对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的自主性。

(7)对平凡的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

(8)具有高峰体验。

(9)爱人类并具有帮助人类的真诚愿望。

(10)有至深的知交,有亲密、温暖的家人。

(11)有民主的性格,能尊重他人的人格。

(12)道德标准明确,能区分手段与目的;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13)具有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具有旺盛的创造力,不墨守成规。

(15)对现有文化更具批判精神。

(二)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作为一种力图克服困难,取得更高成就或成绩的动力,与自强的概念较为接近。例如,两者都与克服困难联系在一起,并对个体的行为具有激发、调节与指引作用;两者在行为的动力上都存在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两种状况。但两者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成就动机强调的是某种目的性结果,即强调成功或成绩的获得;而自强则主要涉及克服困难的意志过程。研究表明,高成就动机者喜欢选择难度适中的任务,他们属于适度冒险的人,也就是说高风险、难度大的事情他们不会去做,很容易的事也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而低成就动机者爱走极端,要么追求难度很大的目标,要么选择很容易的任务。成就动机高的人在容易的目标上失败时能够继续坚持;而成就动机低的人在难度大的任务上出现失败时却抱着不放弃的态度。高低自强者则一般不存在任务选择上的上述区别,高自强者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表现出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而低自强者面对任何问题都表现出退缩、放弃的态度,低自强者实际上是一个懦弱之人。

你想了解自己吗:你的成就动机高不高

完全 基本 有点 完全

正确 正确 正确 不对

1.我喜欢对我没有把握解决的问题坚持不懈地努力( )( )( )( )

2.我喜欢新奇的、有困难的任务,甚至不惜冒风险( )( )( )( )

3.给我的任务即使有充余的时间,我也喜欢立即开始( )( )( )( )

4.面临我没有把握克服的难题时,我会非常兴奋、快乐( )( )( )( )

5.我会被那些有助于了解自己有多大才智的工作所吸引( )( )( )( )

6.面对能测量我能力的机会,我感到是一种鞭策和挑战 ( )( )( )( )

7.我在完成有困难的任务时,感到快乐( )( )( )( )

8.对于困难的活动,即使没有什么意义,我也很容易卷 进去 ( )( )( )( )

9.能够测量我能力的机会,对我是有吸引力的 ( )( )( )( )

10.我希望把有困难的工作分配给我( )( )( )( )

11.我喜欢尽了最大努力能完成的工作( )( )( )( )

12.如果有些事不能立刻理解,我会很快对它产生兴趣 ( )( )( )( )

13.那些我不能确定是否能成功的工作,最能吸引我( )( )( )( )

完全 基本 有点 完全

正确 正确 正确 不对

14.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做有困难的事,即使无人知道也无关紧要 ( )( )( )( )

15.我会被有困难的任务所吸引( )( )( )( )

16.在结果不明的情况下,我担心失败 ( )( )( )( )

17.在完成我认为是困难的任务时,我担心失败 ( )( )( )( )

18.一想到要去做那些新奇的、有困难的工作,我就感到 不安 ( )( )( )( )

19.我不喜欢那种测量我能力的场面( )( )( )( )

20.我对那些没有把握能胜任的工作感到忧虑 ( )( )( )( )

21.我不喜欢做我不知道能否完成的事,即使别人不知 道也一样 ( )( )( )( )

22.我讨厌在完全不能确定会不会失败的情境中工作 ( )( )( )( )

23.在那些测量我能力的情境中,我感到不安 ( )( )( )( )

24.对需要有特定机会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会害怕失败 ( )( )( )( )

25.那些看起来相当困难的事,我做时很担心 ( )( )( )( )

26.我不喜欢在不熟悉的环境下工作,即使无人知道也 一样 ( )( )( )( )

27.如果有困难的工作要做,我希望不要分配给我 ( )( )( )( )

28.我不希望做那些要发挥我能力的工作( )( )( )( )

29.我不喜欢做那些我不知道我能否胜任的事( )( )( )( )

30.当我遇到我不能立即弄懂的问题,我会焦虑不安( )( )( )( )

美国研究成就动机的学者阿特金森(Atkinson)认为,成就动机由追求成功的动机(简称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简称Mf)两部分组成。如果个体的求成动机大于避败动机,那么个体就会努力追求目标;反之,则会放弃该目标或选择一个较低的、不易导致失败的目标。

以上30道题测量个体的成就动机,其中追求成功的动机包括1~15题,避免失败的动机包括16~30题。每题有四种选择,测试者可选答其中的任何一种。计分方法是:完全正确=4分,基本正确=3分,有点正确=2分,完全不对=1分。先算出被试的Ms分数(前15题分数相加)和Mf分数(后15题分数相加),然后将Ms分数减去Mf的分数。如果得分为负,即个体的避败动机高于求成动机,说明成就动机低;如果得分为正,即个体的求成动机高于避败动机,分数越高,个体的成就动机也越高。

(三)懦弱

自强是一种知难而上,意志坚强的人格品质;懦弱则是自强的反面,是一种畏难退缩,意志薄弱的人格品质。自强者面对困难、挫折和不幸能够坦然接受,并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他们对未来总是充满乐观和希望;懦弱之人则无法接受自己的挫折和不幸,面对困难总是试图逃避,他们自暴自弃,对前途悲观失望。

1998年,我国体操运动员桑兰在美国的一次比赛训练中不慎受伤而高位截瘫,这对于一个已在体操界取得不俗成绩的运动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和反差。但10年来,桑兰在轮椅上却不断创造自己人生的奇迹:考上北京大学,成为上海星空卫视主持人,荣获美国颁发的“勇敢运动员奖”;点燃中国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火炬;代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演出;被聘为中国奥委会官网特约记者。在她的博客上挂满了总是笑容的个人照片,她的博客文章充满着微笑、希望、忙碌和为了残疾孩子等字眼。被人称为中国体育界“阳光女孩”的桑兰,无疑是一个自强者,她正用自己的行动和事迹感染着这个世界。而有些人面对自己突然残疾的不幸,却怎么也无法接受。广西柳州假肢厂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残疾人在这里住宿等待装假肢。在等候的日子里,有的人整天喝闷酒,摔盘砸碗,与陪护的人员吵架,认为自己一辈子完了,即使装上了假肢,也是残废之人,因此,整日垂头丧气,自暴自弃。这样的人无疑是一个懦弱者。

三、自强的心理成分

我们阐述了自强的含义,并了解了自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对自强的内涵已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自强这种人格品质到底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呢?

我们采用词汇学研究取向,即通过调查高中生、大学生、不同职业和年龄的成年人对自强的看法,收集了许多与自强有关的形容词,根据一定的原则对这些形容词进行缩减后,再请青年学生和成年人被试者判断哪些词符合高自强者的特征。

通过综合分析上述不同人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自强品格由4种心理成分或4个因素构成:坚韧性、目标性、积极性和才干性。

坚韧性因素反映的是自强者坚强勇敢、不怕困难失败、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目标性因素反映的是自强者的理想、志向、目标与计划;积极性因素反映的是自强者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品质;才干性因素反映的是自强者的才华和能力。例如,对于自强者来说,首先,他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志向,即自强者是一个有志者(目标性)。其次,他会为了这个目标或志向而努力奋斗(积极性)。再次,在努力进取的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但自强者不会被困难和失败所吓倒,他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努力前进(坚韧性)。最后,通过克服困难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而取得成功,这种成功同时也体现了自强者在某方面的能力和才华(才干性)。反之,对于一个不自强的人或一个懦弱者,他的人生是没有什么明确的目标或志向的,即使设立了目标,也不会作持久的努力,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很快放弃目标,因此,就不会有什么成功,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才干。

在上述自强的4个心理成分中,坚韧性是自强品格的核心成分,目标性是自强品格的基础和动力,积极性是实现自强过程中的行动表现,才干性是自强的结果。对于自强者而言,四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例如,有些人做事情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努力,似乎也有一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决心,但他做事情的目的却很不明确,因此,是一种毫无目的或目标模糊的蛮干,这样的人是不能称为自强者的。

自强者的奋斗目标是建立在充分了解自己和外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的,因此,他的目标是明确的。自强者在努力追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也会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对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而非死抱原来的目标不放,这样,就容易取得成功,容易达成目标的实现,所以自强者往往也是有成就者或有才干者。当然,不同自强者的成就或才干有大有小,我们不能用成就或才干的大小来判断他或她是否为自强者。有无成就或才干可以作为自强者的一个衡量指标,但不能用成就的大小来判断自强与否。

西方对坚韧性的研究

坚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研究表明,计划能力、对困难和逆境的认知、经历、生活转折点(如婚姻、职业等)、家庭关系等是影响个体坚韧性的重要因素。如果个体具有做计划的能力,对困难和逆境有正确的认识,有克服困难的积极经历,具有良好的婚姻和家庭关系以及稳定的职业,那么这些因素就会成为保护性因子而对个体的坚韧性产生积极作用;

反之,则起消极作用。关于坚韧性的理论建构研究,西方学者理查森(Richardson,2002)提出了坚韧性的过程模型,认为个体面对压力过大的生活刺激时,原先的心理平衡会受到瓦解,随后个体会进行整合,最终会出现4种结果:①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即增强了个体的坚韧性。②回复到初始状态。③伴随着丧失而建立起更低水平的平衡,这时个体放弃了生活中原有的动力、希望。④伴随着功能紊乱而出现失衡状态,表现为个体采用物质滥用、破坏行为或其他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生活压力。而亨特(Hunter,1999)则提出了坚韧性的层次模型,认为最低层面的坚韧性仅仅具有生存意义,人们通过暴力侵犯和情感压抑来保护自我;中间层面的坚韧性具有防御意义,个体拒绝与别人交往,以此抵制外界生活的不良刺激;最高级层面的坚韧性才具有健康、成长的含义,他们积极地调动个人资源,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灵活地处理生活压力。处于前两个层面的人在成年之后,往往会出现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甚至心理障碍。目前,西方对坚韧性的应用研究已涉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实践,挫折与灾难的干预以及临床疾病护理等领域。

四、自强的多种形态

自强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系统,可以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描述,表现为多种形式。

(一)从激发个体产生自强的因素或背景来划分

从这个角度来划分可归为两类: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个人因素的自强主要由个人内在的成长性需要、实现自我价值或发挥自身潜能的需要所激发的自强,为成长性自强或自发性自强。情境因素的自强主要由外部需要或外部情境所激发或推动的自强,包括顺境自强、逆境自强、竞争性自强、他向性自强。顺境自强是指个体在受到赞扬、肯定以及成功等背景下激发起的自强;逆境自强是指个体在困难、挫折、失败、耻辱等情境下所激发起的自强;竞争性自强是指个体在不如别人、落后于他人等情景下激起的自强;他向性自强是指个体为了别人、团体、社会的需要而激发起的自强。这5种自强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有时个体的自强可能受到上述几种因素共同激发和维持。

在上述5种自强中,逆境自强和他向性自强最为人所肯定和赞许。我们的研究发现,在逆境中最能激发起一个人的自强意识。其实,一个人的自强往往体现在面临逆境时的表现,现实中,绝大多数的自强人物都属于逆境自强者。例如,首届中国十大大学生自强之星中有8个都是贫困生,100名候选人大多数也是贫困大学生。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从这个角度看,竞争性自强符合现代社会的特征,但现代社会也是个协调合作的社会,中国文化亦讲究“胜人者力,自胜者强”。因此,竞争性自强应适度。由竞争所激发起的自强如果能转化为成长性自强,即与自己竞争,不断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才是最佳的自强,也最符合自强的本质特征。

(二)从个体自强的目标与行为指向来划分

从这个角度来划分可分为个人取向的自强和社会取向的自强。个人取向的自强是指个体的自强及其行为指向于自身,个体的奋斗目标是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生活质量,强调的是个体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自身的发展。社会取向的自强是指个体的自强及其行为指向于他人和社会,个体的奋斗目标是提升自己所在群体的地位水平和生活质量,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团体及他人的影响和贡献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协调与融合。

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和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历史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从传统文化来看,中国是一个社会取向的国家。中国人的社会互动方式和性格特点表现出浓厚的社会取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变化,个体的社会取向有可能会被逐渐弱化,而表现出更多的个人取向。个体之间也可能存在差异,有的人社会取向更突出,而有的人则个人取向更明显。

个人取向的自强和社会取向的自强并无优劣之分,但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来看,更鼓励和强调社会取向的自强。例如,媒体宣传、提倡和报道的自强者大都是社会取向的自强者。因此,青少年应更多地树立社会取向的自强,至少在追求自强的过程中能够把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结合起来,以避免因过分注重个人取向自强而可能滑向纯粹为个人利益而奋斗的不良发展道路。

(三)从自强的个体性和群体性来划分

从这个角度来划分可分为个体自强和国家自强或民族自强两种类型。前者属于个体心理的范畴,后者属于民族心理或群体心理的范畴。个体自强是国家或民族自强的基础,国家自强或民族自强则有助于激发更多的个体产生自强意识,表现出自强行为。我国的民族自强凸显于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以其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大门,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由此兴起了一场以“自强”为名的国家自强运动。至今,又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使命开始了另一场新的民族自强运动。

近代的民族自强运动

19世纪,中国渐渐落在了西方之后,40年代,西方列强以坚船炮利轰开了中国大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自信、自尊在现实面前开始动摇。随后一系列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使得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产生了强烈的民族生存危机感。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场由知识分子推动,上层统治者发动的洋务运动——国家自强和民族自强运动兴起。这场自强运动一直持续到维新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其内容包括军事自强、经济自强、教育自强和政治(制度)自强。这几种自强形式的实践是有其历史发展脉络和先后顺序的,西方列强首先是以炮火轰开中国大门的,战争的惨败震惊了国人,朝野一些有识之士在反思中发现中西在军事技术上的明显差距,军事自强意识随之产生。在洋务派看来,唯有“师夷长技”以自强,才是救国的唯一正确途径。洋务派首领奕提出了“自强之术,必先练兵”的主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先后创办了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张之洞组建了“自强军”。因此,“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的军事自强意识和实践遂成为19世纪60年代民族自强运动的主导。随着对中西差距认识的深入,洋务派和一些知识分子看到中西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军事实力上,更为根本的是经济实力的悬殊。因此,从70年代开始,逐渐产生了“振工商以富国”的经济自强意识和实践。这种经济自强意识在实践上表现为大力发展工商业,实行“商政”。开办了采矿、纺织、电信、铁路、轮船等中国的新式工业。同时,朝野许多人也认识到,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亦是国家自强的根本。由此,清廷先后选派了几批聪颖儿童赴美学习。但洋务派这种通过精英教育来图国家自强的思想和实践毕竟有其局限性。维新派人物严复对国家自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国家强弱的根源在于国民素质高低,中国要自强必须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整体的素质水平。因而他在《原强》一文中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主张。洋务运动时期的诸种民族自强意识及其实践并未涉及更深层次的政治制度或文化的问题,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种心理的反映。维新时期的“变法自强”开始涉及制度和文化层面,这种政治自强或文化自强意识与实践,以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和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为其发展之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