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智力课堂:探案游戏
10363700000054

第54章 刀笔吏妙拟奏折

自古以来,食盐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贩盐是商人的生财之道,经营者很多。在清代,曾规定江南的食盐不能运到江北贩卖。同样,江北的食盐也不能运到江南贩卖,以避免纠纷。然而,贩盐的纠纷还是屡屡出现。有一年,江南的食盐减产,杭州知府就暗中派盐商到江北运盐,不料在长江的江面上被对方拦截住了,盐商急将此事告知杭州府。杭州府去公文协商,恳求对方给予通融。对方却不肯谅解,说食盐南北分卖是先朝立下的规约,谁也不能违背。杭州知府为此愁得食不甘味,夜不成寐。

府衙里有个姓李的幕僚,是绍兴人,秀才出身,才学出众。杭州知府就同李秀才商议如何来解决这贩盐纠纷。李秀才坦诚相告:“要解决此事,势必通天,打破以前立下的规约,但革除旧规并不容易。若朝廷准奏,固然能为民造福。万一怪罪下来,则非同小可。其中风险甚大,不知大人能担待否?”杭州知府说:“为民请命是我本分,只要有礼有节,再大的风险我也敢于担待。”李秀才发挥了他绍兴师爷“刀笔”的才能,当场就为知府代拟了一道奏折。他在奏折中慷慨陈词,分析了南北分贩食盐的不合理,强调革除旧规的必要性。说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在奏折的末尾,有两句点睛之笔。杭州知府看到第一句,情不自禁地大声读了出来:“列国纷争,尚且移民移粟。”看到对仗工整的第二句,更是忍不住大喝一声“好!”

这份奏折由杭州知府上达朝廷后,皇帝见了感到文中所写颇有见解,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统一的大清的主子。于是就将奏折批给户部,户部尚书不敢怠慢,又见文中所说字字有力,句句在理,就下令取消了旧规。从此,食盐就可南北调运,这次纠纷当然顺理成章地解决了。

奏折末尾的两句点睛之笔发挥关键作用,文中已经给出第一句,你知道第二句是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