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秦腔
10360600000013

第13章 秦腔剧目概况和分类

一、秦腔剧目概况

秦腔剧目丰富多彩,其数量之多,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文学中最富有的一种。按保守估计,其总数当在万本左右。20世纪50-60年代,根据中央指示,西北五省区文化部门曾对秦腔传统剧目进行过挖掘抢救,组织老艺人口授,抄存了一大批传统剧本。仅陕西省境内各路秦腔已经抄存了3000多本,计有东路秦腔同州梆子500余本,西府秦腔700余本,南路秦腔汉调桄桄800余本,中路西安秦腔1100余本,尚有大量已统计登记的剧目未来得及存抄。据知甘肃省已抄存1500余本,宁夏、青海、新疆也都抢救挖掘出相当数量的秦腔剧本。加上革命战争年代陕甘宁边区各剧团创作的新秦腔剧目,建国后半个世纪以来各省、区新创作的秦腔现代戏、新编历史剧以及重点加工改编的优秀传统戏,其剧目总数决不会低于我们的估计。

这些剧目,题材十分广泛,上自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故事,中经几千年文明社会的历史,下至当今的重大政治事件和日常现实生活,古今中外,天上人间,冥司三界,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无所不备,俨然一部中华民族的“百科全书”。这些剧目若从历史角度去审察,固然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剧,多为写意性的历史故事剧目,但如果按历史朝代的顺序加以排列,又可以说是一部通俗的、立体的、有声的中国通史。这些剧目中,列国、三国、唐、宋时期的故事戏最多。因为秦腔是个历史古老而成熟的大剧种,角色行当齐全,表现手法丰富,表现历史生活比其他剧种具有更大的优势。如宋代“杨家将”戏,秦腔竟有百种以上,描写了自杨衮(陕西神木人)至杨文广五代人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英雄业绩。列国戏中《封神榜》故事戏也多达百种。中国四大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也都各有系列剧目。以英雄人物为中心的关公戏、包公戏、岳飞戏等层出不穷,反映中国历代农民起义的戏,如瓦岗寨戏、黄巢戏、水浒戏、红巾军戏、闯王戏、白莲教戏、太平天国戏、义和团戏等都有相当数量。辛亥革命以后,反帝反封建的剧目和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提倡科学、兴办实业等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大量出现。同时还出现了以外国题材为主的一些反映民主主义思想的剧目,如《托尔斯泰》《四林湖》《好商人》等。抗日战争开始后,除创作了一些直接表现抗日斗争的时事戏之外,还大量出现了反映中国近代历史上反帝爱国斗争的新编历史剧,以鼓舞人民的爱国救亡活动。这期间在革命圣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一批反蒋抗日、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阶级斗争和民族解放斗争的新秦腔剧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双百”“二为”“三并举”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导下,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整理改编优秀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并大量创作了反映当前人民生活斗争的现代戏,不仅使秦腔擅长表现历史题材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使秦腔自辛亥革命后就开始探索,经过战争年代革命根据地不断实践和追求的表现现实生活的艺术能力大大提高,秦腔现代戏的题材范围不断拓展扩大,它不仅能表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婚姻、爱情、宗教、读书、学艺之类的普通主题,而且能够反映现代社会的重大政治斗争的主题,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伟大形象,为中国现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从秦腔剧目的戏剧冲突性质来说,它既有悲剧也有喜剧,更有悲喜剧,体现着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尤其对表现悲剧性的题材更具优势,它总是能“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最大限度地发挥剧种风格和唱腔特点。在结构上打破明清传奇的“大团圆”结局处理的模式,注重以喜促悲、悲喜相间的悲剧情节与美学情趣。被许多兄弟剧种移植演出的《秦香莲》亦名《铡美案》就是体现这种美学追求的典型剧目。还有“杨家将”的许多剧目也是这样,它们是秦腔最善于表现和最乐于表现的剧目。这一类剧目是秦腔剧目的主流。它们多是写人生的悲欢离合的,叫做悲喜剧,也叫正剧。

就剧本的篇幅来说,有本戏、折戏和连台本戏。本戏是秦腔剧目中的主要形式。连台本戏有上下本、数本、十余本甚至数十本者。折戏大都是本戏中的一些重场戏或是足以表现本戏基本精神和艺术特色的某个精彩段落,且又能单独演出的部分。如《苏武牧羊》(亦名“苏武回国”)中的《苏武牧羊》;《铡美案》中的《杀庙》《三对面》;《法门寺》中的《拾玉镯》;《蝴蝶杯》中的《藏舟》;《南天门》中的《走雪》;《白蛇传》中的《断桥》;《三滴血》中的《虎口缘》;《游西湖》中的《鬼怨杀生》等等。折戏也有本来就是单折的小戏,如《柜中缘》《三回头》等。

秦腔剧目中有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剧目,这就是以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著称的“情节戏”和以人物为中心,又不忽视情节的“人物戏”。二者都讲究故事有头有尾,有波澜,有完整统一的结构,即使是一个折戏也如此。

如从当行角度说,尽管秦腔有角色行当齐全文武不挡的特点,但也不乏以角色行当取胜的“行当戏”。特别是能够显示秦地风格与气魄的“须生戏”“红生戏”和“净角戏”,最能体现秦腔的激昂慷慨的特色。群众说“四红加一黑,必是《破宁国》”这是说有四个红生加一个黑头出场,那么一定是《破宁国》了。“须生戏”如《祭灵》《辕门斩子》《激友》《二进宫》《杀驿》《打镇台》《放饭》《清官册》等。“红生戏”如《下河东》《卖华山》《出五关》《单刀会》《五岳图》《吴起回国》《忠烈会》等。“净角戏”如《打銮驾》《斩单童》《苟家滩》《草坡面理》《铡美案》等。就艺术手法说,也有“唱功戏”“做工戏”“白口戏”“武打戏”之分。

秦腔是群众的艺术,它的传统剧目都是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经过许多代艺术家(包括作家、教练、演员与乐师)不断创造、修改、加工、整理而完成的,凝结着很多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文化素养与美学情趣的艺术家乃至观众的心血和艺术追求。一些在观众中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大都是经过很多次创作、加工与艺术实践,才逐步稳定下来,成为观众百看不厌、剧团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例如《秦香莲》一剧,早先是由于秦腔艺人们不满元人高明《琵琶记》一剧宣扬“全忠全孝”,在明中叶创作出《姜氏挂帅》《雪氏征西》等剧对《琵琶记》进行抵制;明末清初,又在此基础上写成《赛琵琶》;到清代中叶,又加工修改成为《秦香莲》,舍弃了神授武功,挂帅征番,增加了《韩琦杀庙》;直到晚清,才抬出秉公执法、铁面无私的包拯,用虎头铜铡惩治了陈世美,完成了秦香莲完美人格的塑造,最后改名为《铡美案》。前后经历了三百年左右的不断加工修改,增删情节,完善人物性格,突出主题思想,推陈出新。其他如“杨家将”等许多优秀剧目,也都是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适应时代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

正因为这样,现存的秦腔传统戏,都很难考察出它们的作者姓名,因为这些秦腔剧目中凝聚了好多代和无数先辈艺术家的共同创造。这些优秀传统剧目体现了他们忠诚于戏曲艺术的奉献精神。正因为有他们默默的奉献,才为秦腔积累了丰富的艺术宝库。

二、秦腔剧目分类

关于秦腔剧目的分类,特别是秦腔传统剧目的分类,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首先因为它的内容太丰富、太复杂、太浩瀚了,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很难找到一种简明而概括的分类方法。其次,是长期以来它的存在方式和传承方法是靠师傅教徒弟,在演出实践中口传心授,并不是所有剧目都有文字脚本。我们在对其挖掘、抢救中,也只记录、抄存了部分剧目,还有大量剧目至今仍在各类老艺人的“肚腹”。第三,由于它的传承方式的特点,形成了传统剧目在思想内容、戏剧情节、关目场次及人物语言、唱词诸方面的差异,同名异目、同目异名、大同小异、大异小同的现象极为普遍,这就给我们的研究带来诸多不便和困难。好在传统剧目大都是写历史故事,除少量反映一般社会生活,没有明显时代特点者外,绝大多数都可以按历史朝代顺序加以排列和归纳,这也不失为一种分类方法。

(一)13到19世纪的传统剧目

这里我们仅就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甘肃省文化局艺术研究所和西安市艺术研究所存藏的秦腔传统剧目抄本中择出1300余种,结合有关资料大体分类为下:

上古传说故事剧目有《射九阳》《万宝袋》《收三苗》《战蚩尤》等。

夏、商、周时代故事剧目有《黑逼宫》《征北海》《进妲己》《炮烙柱》《子牙卖面》《渭水河》《反五关》《苏护归周》《伐朝歌》《黄河阵》《摘星楼》《斩李广》《烟火墩》《伐子都》《铁兽图》《火烧绵山》《清河桥》《八义图》《吴奢骂殿》《出棠邑》《太和城》《湘江会》《国士桥》《孙膑坐洞》《庞涓搜府》《苏秦拜相》《和氏璧》《王翦灭六国》《四大夫伐齐》等150余种。

秦代故事剧目有《孟姜女》《大郑宫》《博浪沙》《宇宙锋》《追韩信》《困荥阳》等10余种。

两汉故事剧目有《鸿门宴》《九里山》《斩韩信》《石佛寺》《淮河营》《吕后篡位》《无影剑》《苏武牧羊》《玉梅绦》《龙凤旗》《昭君和番》《斩经堂》《王莽赶刘秀》《走南阳》《草桥关》《玉虎坠》《取洛阳》《兴汉图》《上天台》《姚刚征南》《刺梁冀》等70余种。

三国故事剧目有《桃园三结义》《孟德献刀》《伐董卓》《汜水关》《斩于吉》《孙坚得玺》《借赵云》《辕门射戟》《战宛城》《白门楼》《青梅宴》《击鼓骂曹》《白逼宫》《屯土山》《斩颜良》《关公挑袍》《出五关》《刺孙策》《收甘宁》《马跳潭溪》《荐诸葛》《三顾茅庐》《火烧新野》《长坂坡》《舌战群儒》《火烧赤壁》《华容道》《取南阳》《取长沙》《甘露寺》《回荆州》《讨荆州》《黄鹤楼》《诸葛吊孝》《截江救主》《张松献图》《夜过巴州》《金雁桥》《单刀赴会》《反西凉》《取成都》《定军山》《水淹七军》《大报仇》《哭灵牌》《八阵图》《白帝城》《孙夫人祭江》《五路伐蜀》《天水关》《失街亭》《斩马谡》《空城计》《葫芦峪》《五丈原》《虎头桥》《铁笼山》《江油关》《哭祖庙》等120余种。

两晋南北朝故事戏有《麟骨床》《蛟龙驹》(四本)、《九莲灯》《王敦篡位》(六本)、《忠孝图》《九华山》《桑园寄子》《白马驮金》(四本)、《反亳州》《娄昭君》《春秋笔》《伐北齐》等40余本。

隋唐故事剧目有《杨坚篡位》《临潼山》《杨广逼宫》《晋阳宫》《打登州》《五虎投唐》《秦琼打擂》《光武山》《虹霓关》《罗成叫关》《李密投唐》《斩单童》《十道本》《魏徵斩龙》《御果园》《白良关》《独木关》《杀四门》《淤泥河》《访白袍》《仁贵从军》《薛礼还家》《翠花宫》《樊江关》《界牌关》《三请樊梨花》《樊梨花征西》《樊梨花斩子》《乾坤带》《药王卷》《薛刚反唐》《薛强回国》《九华山》《姬家山》《薛刚征南》《万福莲》《醉写吓蛮书》《游月宫》《满床笏》《二度梅》《滚楼》《黄巢起义》《沙陀国》《钟馗嫁妹》《劈山救母》《刺目劝学》《金琬钗》《雪梅吊孝》《牧羊卷》《柳毅传书》《大闹天宫》等200余种。

残唐五代故事剧目有《飞虎山》《擒五侯》《观兵书》《石敬瑭篡位》《北汉王》《打五虎》《赵匡胤踏潞州》《卖华山》《打瓜园》《马踏五营》《七星庙》等40余种。

宋代故事剧目有《下南唐》《斩黄袍》《贺后骂殿》《下河东》《金沙滩》《五郎出家》《七郎打擂》《太君北征》《六郎招亲》《两狼山》《李陵碑》《天波府》《告御状》《清官册》《状元媒》《四郎探母》《金枪会》《洪羊峪》《背靴子》《穆柯寨》《辕门斩子》《天门阵》《破洪州》《铁角坟》《杨八姐闹馆》《昊天塔》《牧虎关》《杨文广征西》《反延安》《十二寡妇征西》《太君辞朝》《探阴山》《双钉记》《抱琵琶》《铡郭槐》《黑驴告状》《铡国舅》《打銮驾》《赤桑镇》《花亭会》《八件衣》《九纹龙起义》《醉打山门》《林冲夜奔》《宋江杀惜》《武松打虎》《搬场拐妻》《狮子楼》《什字坡》《快活林》《鸳鸯楼》《孔家庄》《石秀杀嫂》《祝家庄》《三打大名府》《收关胜》《大破东平府》《燕青打擂》《忠义堂》《灭方腊》《公孙胜辞山》《庆顶珠》《水冲岳家庄》《潞安州》《五国城》《岳母刺字》《泥马渡康王》《打兀术》《九龙山》《洞庭湖》《朱仙镇》《斩侯英》《王佐断臂》《清风亭》《疯僧扫秦》《胡迪骂阎》《文天祥》(五本)、《永寿庵》《化墨珠》《铁莲花》《火焰驹》《木楠寺》《白蛇传》《青蛇传》《游西湖》等230余种。

金元故事剧目有《百花赠剑》《梵王宫》《芙蓉剑》《帝王珠》《白玉钿》《串龙珠》《鄱阳湖》《广寒图》《花云带箭》《九江口》《窦娥冤》《百花庵》《黄粱梦》等40余种。

明代故事剧目有《斩李文忠》《游王庙》《铁弓缘》《三元征北》《鸿鸾禧》《日月图》《紫霞宫》《法门寺》《背娃进府》《海瑞上疏》《鸡鸣山》《斩杨继盛》《假金牌》《四进士》《白水滩》《黑叮本》《马芳困城》《打镇台》《贩马计》《南天门》《忠义侠》《蝴蝶杯》《宁武关》《李自成打河南》《张献忠起义》《铁冠图》《山海关》《双熊梦》《春秋配》《玉堂春》《白玉楼》《折桂斧》《辛安驿》《双罗衫》《珍珠衫》《百宝箱》《卖苗郎》《三娘教子》《穷人计》《陈三两告状》《碧玉簪》《七人贤》《滚钉板》《善士亭》《卖胭脂》等180余种。

清代故事剧目有《顺治出家》《云南上寿》《党阁老辞朝》《康熙王访贤》《于成龙访河南》《康熙王游陕西》《康熙王游苏州》《三搜索府》《皇姑打朝》《落马湖》《八腊庙》《连环套》《王连哭五更》《拿年羹尧》《刘墉访山东》《热河祭灵》《乾隆打宫》《乾隆杀花子》《乾隆游江南》《打金川》《齐寡妇造反》(四本)、《铁公鸡》《洪秀全反清》(两本)、《香莲串》《龙凤帕》《惠凤扇》等90余种。

朝代不明的剧目有《牛郎织女》《张羽煮海》《香山还愿》《八仙过海》《大赐福》《蓝桥相会》《尼姑思凡》《张连卖布》《张古董借妻》《王婆骂鸡》《亲家母打架》《小寡妇上坟》《小放牛》《打面缸》《花子拾金》《捉鹌鹑》《杨三小》《小姑贤》《隔门贤》《看女》《打砂锅》《拉骡子》《十八扯》《背板凳》等130余种。

以上约计1300种剧目,绝非秦腔传统剧目的全貌,只是明清以来流行或比较流行的秦腔剧目的一部分。

如果从题材和内容方面对这些传统剧本略加考察,就不难发现秦腔剧目的博大与宏富。它几乎反映了几千年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简直就是一部立体的可听可视的中国历史画卷。它是广大人民群众按照自己的是非标准和美学思想直接撰写的与封建统治阶级编撰的正史《二十五史》并行的另外一套“中国通史”。

我们曾对手边的这些剧本中的系列性历史故事作过统计,其中:写“封神榜”故事的戏30种;“列国”故事的戏76种;“三国”故事的戏86种;写唐僧取经故事的戏23种;写“瓦岗寨”故事的戏16种;写“薛家将”故事戏27种;写“杨家将”故事的戏56种;写“水浒”故事的戏38种;写《聊斋》故事的戏8种;另外还有包公、海瑞等以人物为主的系列剧目。对这些剧目的题材进行考察时,我们曾与各种历史演义小说作过对照,发现有些系列剧目的题材,并不都是来源于演义小说。如列国戏中就有21种不见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戏中至少有8种不见于《三国演义》;唐僧取经戏中有6种不见于《西游记》;水浒戏中也有几种不见于《水浒传》。可见秦腔传统剧目的题材来源是多元的,有些是直接来源于民间传说,有的只是根据《春秋》《左传》等史籍中数十个字的记载,而秦腔剧作家们竟能发挥成有头有尾的故事,而且剧情生动,人物鲜明,充分显示了人民艺术家们巨大的创造力。另外,在甘肃省的一些较大的戏曲班社中,为了商业需要,组织艺人和文人结合,根据秦腔传统剧目和有关演义小说,系统地编写连台本戏,形成相当巨大的规模。如天水“西秦鸿盛社”,西河“福德社”“三盛社”都是编演连台本戏的主力。如“鸿盛社”在社长李炳南主持下编写的《封神榜》,由《开国图》到《火化摘星楼》,共30余本;《东周列国》由《一还一报》到《十正十反》,再由《贤愚传》到《吕不韦三传》共52本;《孙庞斗智》由《孙膑学艺》到《马陵道》共20余本;《兴汉图》由《松棚会》到《破洛阳》共24本;《三国》由《凤仪亭》到《葫芦峪》共30余本;《精忠传》由《水淹岳家庄》到《风波亭》共40余本。西河“福德社”社长魏启元也亲自主持编写连台戏《东周列国》由《烽火戏诸侯》到《王翦灭六国》30本;《兴汉图》40余本;《精忠岳传》由《大佛讲经》到《岳雷挂帅灭兀术》40余本。甘肃的兰州、河西、陇东也还有一些大戏班编有连台本戏,各家详略不同、侧重不一,内容大同小异,只是不及前三个班社的规模大而已。由于是各班社之间竞争演出,故多有创新。连台本戏曾一度演出成风。

(二)与时俱进的20世纪秦腔文学

如果说,19世纪是一个“九州生气恃风雷”的时代,那么,20世纪就是一个“神州意气风雷激”的时代。光辉璀璨的秦腔文学在这个时代里,演奏出与时俱进的主旋律,这就是:世纪初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高举科学、民主两面旗帜;八年抗日民族解放的烽火中为民族解放高声呼号;在民主革命中编演出不少同类的作品;20世纪中叶以后,又不时地创作演出了许多新编历史故事剧,改编了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创作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本,丰富了自己的艺术宝库,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欢迎。尤其是一批新文艺工作者的参与,涌现出一大批剧本作者可寻的戏曲文学。如果按时代的顺序排比下去,它们大抵是:

五四运动时期王伯明的《黄帝开国图》《自由恨》《共和纪念》《欢迎新议员》;孙仁玉的《婚姻谈》《柜中缘》《镇台念书》《三回头》《白先生看病》《看女》;范紫东的《秋风秋雨》《软玉屏》《三滴血》;李桐轩的《一字狱》《黑社会》;高培支的《鸦片战纪》《宦海潮》《人月圆》;李博的《韩宝英》等;抗日战争时期封至模的《还我河山》《山河破碎》;马健翎的《查路条》《血泪仇》《穷人恨》;张剑颖的《黄花岗》《关中四杰》;田益荣的《回头是岸》;袁静的《刘巧儿》;樊仰山的抗战五部曲(《长江会战》《血战永济》《湖北大捷》《民族魂》《中华儿女》);栖山的《民族之光》等。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三改”(改人、改戏、改制),秦腔文学也出现了两条战线(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与创作)的同时并进。这一时期的剧目数量最大,可以提及的,在前者有马健翎等的《游龟山》《游西湖》《四进士》《窦娥冤》和《赵氏孤儿》;谢迈千执笔改编的《三滴血》《火焰驹》;王绍猷的《铡美案》;赵伯平的《破宁国》《辕门斩子》;袁多寿的《白蛇传》;田夫的《玉堂春》;冯杰三的《金玉奴》;姜炳泰的《法门寺》;张棣的《烈火扬州》;鱼闻诗的《冼夫人》;朱学等的《千古一帝》等。创作的现代戏有王淡如的《二巧离婚》,杨克忍等的《西安事变》等等。值得人们推崇和铭记的还有陕西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和西安市文联搜集记录整理的“陕西传统剧目”中的秦腔的编辑出版,在其中付出极大精力的是西安文联主席田益荣。此外还有一些时装戏和小戏,共同丰富了秦腔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