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秦腔
103606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中国秦腔》一书即将付梓,心头如释重负,总归了却了一个心愿。本书的两位作者非常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上几句话,盛情难却,写一点自己的感受吧!

我祖籍福建,虽然生于西安,与秦腔却十分陌生。小时候,由于受父亲的影响,我对京剧情有独钟,不少老戏都能哼上几段,而与秦腔总是擦肩而过。我与秦腔的第一次接触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当时我在上中学。那时上映了由三大秦腔剧团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共同参与演出的电影《三滴血》。强大的演员阵容,高亢的唱腔,珠联璧合的演出,妙笔生花的剧本,给人以享受,给人以启迪,给人以震撼。鲁迅小时坐着乌篷船看的社戏大概是绍兴戏,情节冗长,咿咿呀呀,鲁迅不太爱看。而我们黄土地上的秦腔,黄钟大吕,铿锵有力,给少年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第二次接触秦腔是在1966年。时在西安外语学院读书的我,参加了陕西省第三期“社教”。我们社教团进驻的地点是蓝田县汤峪公社,我们团的成员有阎良172厂的工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演员、蒲城来的干部和我们学校的学生。我被分在张坡一队,我们工作组共三人,一人是顶队(组长),另一位女的姓张,在蒲城当营业员。她在回蒲城前曾经是西藏军区秦腔剧团的演员。那时的“社教”工作经常开会,老百姓称之为“熬眼”。别的队开会,人半天到不齐,而我们一队开会,人早早就来了,因为我们组这位过去的女演员会前总要唱几段秦腔。她唱的段子涉及剧目很多,我只记得有《十学大寨》《血泪仇》等。还有一次,社教工作团在汤峪公社开会,会上请戏曲研究院的著名秦腔演员任哲中现场清唱。任哲中的嗓子略有点哑,但哑得很有味。据说有一次在外县演《周仁回府》时,群众把戏园子的门都挤破了。这两件事虽不大,却使我真正体会到,秦腔,这古老的民族艺术之花深深地植根于陕西乡党的心中。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在三秦出版社任社长兼总编辑,这时,我第三次与秦腔亲密接触――出版“陕西省戏剧志”丛书。本来中央只组织各省编省上的戏剧志,而原文化厅的老领导――鱼讯,却一心想把陕西省各地市的戏剧志都编出来。多难啊!一无人员、二无资金,这件事能办成吗?我真是没有把握。但年过七旬的鱼老,是延安时期的老革命,毕生从事戏剧工作,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四处活动,上下奔走,去筹集出版资金,去说服和发动各地市参与。我被鱼老的精神所感动,虽然当时三秦出版社的经济力量也很薄弱,但我毅然决然地答应下来,出版这套“陕西戏剧志”丛书。

从此,我翻阅了大量有关秦腔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接触了剧作家、演员、研究者,甚至音乐、舞美工作者。马友仙、李东桥、孙存蝶等名演员,我也耳熟能详了。我收看电视频道的“秦之声”,观看秦腔戏《游龟山》《周仁回府》《千古一帝》等。尤其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演出,是高水准的,给人一种艺术享受。秦腔的曲调,在我听来不仅不再刺耳,反而觉得高亢挺拔,恢宏大气。记得陕西十大怪有一怪说陕西“唱戏和吵架分不开”,其意便是指秦腔是吼出来的,其实,这一吼既包含了千年的秦风秦韵,又吼出了黄土地汉子的胆识、志气和执着。1991年,我调离了三秦出版社,但却从那时与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鱼讯老先生领导的“陕西戏剧志”编委会以及我的继任者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套长达11卷800多万字的“陕西戏剧志”丛书终于出齐,这实在是陕西戏剧界、出版界的一大喜事。

也是在那时,在编撰“陕西戏剧志”丛书的时候,我认识了本书的作者阎敏学先生,他当时担任该丛书的常务副主编。当我想为秦腔编一本理论性专著的时候,我便想起了他,一位以振兴秦腔为己任,一辈子献身秦腔事业的理论工作者。

编辑出版《中国秦腔》一书的想法始于2001年。在那一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豫剧》荣获第12届中国图书奖。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发。植根于西北这块神奇土地上的秦腔,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社会影响,都应该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这个工作,我们不做,谁做?我们陕西人民出版社应该当仁不让。

当时,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辞书部的编辑李玉皓,她对这个选题的热情极高,便确定由她做责任编辑。我请她和阎敏学先生联系,阎先生很快便到了出版社,并欣然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还推荐了另一位作者――焦文彬先生。

阎先生是陕西洋县人,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后改为陕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后,曾在杭州大学研究生班学习,说起来,还是我的校友呢!他是西安艺术研究所的研究员,还曾在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当过常务副主任。焦先生与阎同年,是陕西周至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又留校任教,现在是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焦曾著《秦腔史稿》《秦筝史话》等。由他二人联手打造这部《中国秦腔》,相信是适得其人。这其间,我们共同研究了全书的体例、框架和内容,然后,便由阎、焦二先生动笔了。二人笔耕不辍,数易其稿,终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全稿。不幸的是,当书的初稿基本完成后,焦文彬先生却突患脑溢血,至今未愈。在这里,我们只能焚香祈祷,祝先生早日康复。

秦腔的第一个特点是古老。记得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一书中,认为精神文化受种族、环境、时代三种因素制约,这是颇有见地的。三千多年来,正是秦人在八百里秦川这块沃土上所创造出的灿烂文化,才孕育出了高亢昂扬、荡气回肠的戏曲――秦腔。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1924年来西安看了秦腔后,亲笔题了四个字,“古调独弹”,赠给易俗社。显然,鲁迅先生首先看到的是秦腔古老的一面。

秦腔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其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它的形成大致可分为秦风―秦声―秦腔三个阶段。《史记?孔子世家》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三百五篇”是《诗经》的别称。试想,秦地人用秦乐、秦声歌唱《诗经》中的《秦风》诗,这难道不是秦腔的滥觞吗?所以,历史上把先秦的这段弦歌时期称为秦风时期。

从先秦到魏晋六朝,即是所谓秦声时期。《史记?李斯列传》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时期的特点已从弦歌时期逐渐演变到“以歌舞演故事”了。《乐府》诗中的《陌上桑》便是有名的例证。诗中的罗敷姑娘,在遇到“赵王”相逼时,“巧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就是说秦女罗敷以秦筝为乐器,以歌唱《陌上桑》之诗表达其拒绝别嫁的志向。它有乐器、有唱辞、有故事,已完全具备了戏曲的主要结构。此后,唐代的参军戏,以及宋元杂剧等,更是使秦声不断地延续发展下来,这种发展已为后世秦腔的正式出现拉开了序幕,秦腔即将入室登台。

至明清时期,秦腔的发展已十分完备,成为中国“四大声腔”之一,正如清人严长明在其《秦云撷英小谱》中说:“弦索流于北部,安徽人歌之为枞阳腔,湖广人歌之为襄阳腔,陕西人歌之为秦腔”。明人康海曾自绘秦腔人物脸谱131人,这也是秦腔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

有清二百年,秦腔发展为戏剧盟主,拥有东、西、南、北、中五路,即五个流派。全国更是“到处笙歌,尽唱魏三之句”(魏三即清代名艺人魏长生)。乾隆年间,魏长生三次赴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观者如堵”(《燕兰小谱?卷三》),“如火如荼,目不暇给,风气一新”(《日下观花记?自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秦腔对中国戏曲,特别是对现代京剧的形成,发生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在其论文《中国戏曲源自西北》一文中指出:“国人若想研究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世界人想研究中国戏剧,非到西北去不可。”他还断言:“若想考察以前的法则,当然应追本寻源,由西安秦腔入手。”著名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在《西北戏曲访问小记》中也写道:“中国的戏剧……来源是起于西北。”

作为现代国剧的京剧,与秦腔有着很深的渊源。清嘉庆以后,著名秦腔艺人魏长生虽然离开了北京,但土生土长的秦腔却在京城扎下了根。秦腔班与朝廷欣赏的“徽班”开始长期同台演出,并互相取长补短,最终形成了现代京剧。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其《谈表演艺术》一文中说:“秦腔跟京剧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曲调‘西皮’就受秦腔的影响很大,此外,剧本、表演等方面,也都有相似的地方。”著名剧作家田汉更强调:“秦腔不仅是陕西一千万人的剧种,也是六亿人的剧种……京剧很多剧目是秦腔的,许多表演方法也受秦腔的影响。”此外,京剧的化妆、脸谱、音乐等也都吸取了秦腔的精华。可以说,秦腔对于现代京剧的形成,是功不可没的。

秦腔流行的地域也是十分广泛的,清代便唱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且除京剧外,还对山西梆子、豫剧、川剧、粤剧、汉剧等不少剧种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当然,秦腔最受欢迎的地区,还是西北五省(区),这里班社众多,戏楼遍地,每逢庙会、喜庆日等,便演出秦腔。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宁夏银川召开“中国戏剧志”丛书分片会议上,西北五省(区)一致认为秦腔是五省(区)的共同地方戏。据笔者所知,在西藏,有专业的秦腔剧团。在祖国的宝岛台湾,也有两个秦腔剧团,一个叫陕西秦腔剧团,另一个叫西北秦腔研究实验剧团。值得一提的是,成立于1912年的西安易俗社,是全国仅存的几个历史最长的戏曲班社之一。该社90多年来,以“改造社会”为己任,出现孙仁玉、范紫东等著名编剧,建国前便编出了大小700多个剧目,培训出600多名学员,更涌现出刘箴俗、王天民、萧若兰等一大批秦腔名家,可谓居功至伟。不少新编秦腔现代戏也崭露头角。1961年,西安易俗社演出的《西安事变》更首开戏曲演革命历史题材、塑造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形象之先河,在全国引起轰动。从20世纪80年代起,陕西电视台的秦腔栏目《秦之声》播出20余年,10000多期,颇受群众欢迎。

此外,秦腔在剧本、唱腔、表演、舞美、特技等方面都有其特色,笔者就不一一列举了。我想说的是,秦腔是祖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上,尤其是在近代,曾经展现过自己的辉煌。今天,这朵古老的民族奇葩在全民奔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天地里,必然会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仅以此书献给为秦腔作过贡献的艺人、剧作者和研究者,以及广大的秦腔爱好者。

中国秦腔,你是黄土地的骄傲,你是西北人的自豪。我愿为你大声疾呼,我愿为你鸣锣开道。让秦声秦韵在祖国的百花园中绽放得更加灿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