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10358700000007

第7章 奏对天人三策

国学常识

董仲舒,西汉思想家、文学家。广川(今河北景县)人。景帝时为博士,治《公羊春秋》,发奋读书,三年不窥园。武帝时,被举为贤良文学,其对策深得武帝赞赏。董仲舒的政治哲学著作为《春秋公羊传》共17卷。他在书中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说为核心的哲学一神学理论,宣扬“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董仲舒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的需要,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被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以儒学为正宗的局面。其学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杂取阴阳五行说,进一步把殷周以来的天命思想系统化、理论化,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并根据天人感应说来论证天道与人事的关系,为封建统治的合法性和永恒性制造理论依据。他在书中杂并阴阳五行学说,强调天意,君权神授,从唯心主义角度论证了汉王朝存在的必然性。

国学故事

汉武帝即位后,命令群臣选出贤良之士,把他们召集起来,由他亲自考试。他以皇帝的名义提出问题,叫那这些人对策。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的奏章中,把自然的发展变化和上天的意志合为一体,把皇权统治与天的意志结合起来。对刑罚提出看法,又大肆宣扬了一番儒家思想。在这个基础上,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主张。他向汉武帝提议用儒家的思想来教化万民。

汉武帝看到了董仲舒的对策,感到十分惊奇,他终于发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思想基础,于是从心里喜欢上董仲舒。由于汉初以来崇尚“黄老之学”,执引无为的政策,而且当时,太皇太后———窦氏还没有去世,她十分喜欢和坚持黄老之学,汉武帝想有所为的方针政策就受到阻碍。

因此,汉武帝又进行了第二次考试,要贤良们再对策。这次,董仲舒又写了一篇近两千字的“对策”,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然而字里行间,他建议汉武帝实行有为政策,更系统地提出了君之道和治理天下的手段,他还顺便在奏章中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宣传和发扬儒家的思想学说。而且还建议改革吏制,让诸候,郡守和其他高级官员每年选择两人推荐给皇帝,选得好的官员有赏,惩罚选择了坏人的官员。这样,天下的贤士都可被发现,授之以官而使其材。董仲舒的对策很得汉武帝欢心,的两次“对策”逐渐深入而明确地提出了尊儒兴教,德刑并施的主张,赢得了汉武帝的充分信任。

不久以后,汉武帝又进行了第三次册问。这一次,董仲舒的对策中,不但宣扬了天人感应,还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他在文章中明确提出罢百家尊儒术的观点,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同。董仲舒与汉武帝一问一答之间,十分投机,通过这三次对策,董仲舒促成汉武帝进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革,而他从博士的职位被汉武帝提升任命为“江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