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读故事学国学
10358700000021

第21章 鹅湖雄辩显睿智

国学常识

陆九渊,号象山先生,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陆九渊一生的辉煌在于创立学派,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受到他教育的学生多达数千人。他以“心即理”为核心,创立“心学”,强调“自作主宰”,宣扬精神的动性作用。他的学说独树一帜,与当时以朱熹为代表的正宗理学相抗衡。1145年,他与朱熹在江西上饶的鹅湖寺会晤,研讨治学方式和态度。朱熹持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博览群书和对外物的观察来启发内心的知识;陆九渊持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应“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所谓“心即是理”,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 陆九渊在象山东坡筑亭,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后来,陆九渊在荆门病逝,棺殓时,官员百姓痛哭祭奠,满街满巷充塞着吊唁的人群。出殡时,送葬者多达数千人。他死后,谥为“文安”。 陆象山著有《象山全集》传世,他的学说对明代王守仁影响很大。

国学故事

陆九渊天生聪颖异于常人,年仅三四岁时,有一天问父亲说:“天和地有终止之处吗?”父亲笑而不答。陆九渊独自思考这个问题,至废寝忘食的地步。后来,陆九渊上小学了,行为举止仍是异于常人。有一回,读书读到书中说:“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他恍然大悟,说:“宇宙内的事情,都是自己的份内之事,所以自己份内之事都叫做宇宙之内的事啊。”陆九渊潜心为学,终于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而他的学术观点与当时朱熹的观点不同。

一次,陆象山前去拜访朱熹,请他为其去世不久的哥哥写墓志铭。朱熹知道陆象山有才学,于是就让他自己的白鹿书院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之义,陆象山宏论滔滔,将义理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时的听众有感动而落下泪来的。当时天气已微寒,但朱熹要不断用扇,亦深受感动,他特意将陆象山所讲内容刻石立于院门。

后来,吕祖谦约请陆九渊、陆九龄兄弟至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与朱熹相会,他欲与朱熹一起矫正陆九渊的学术之偏。这年的五月,吕祖谦、朱熹先到了鹅湖,二陆继至。与会者尚有刘子澄、赵景明、赵景昭、朱亨通、朱济道诸人。双方主要围绕什么是“为学工夫”展开了辩论。朱熹主张教人当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认为读书穷理、积累贯通是修养、学问的基本功夫。陆九渊、陆九龄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人心即是天理,不必读书穷理。朱熹说陆教人“太简”,陆则讥朱为“支离”。会晤持续了三四天。六月八日,双方在均未放弃自己观点的情况下不欢而散。会后,陆九渊即不再主张废弃读书,实际上已改变或修正了自己在会上所持的极端立场,而这场辩论就是在哲学史有着深远影响的“鹅湖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