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董家太极
10358200000020

第20章 龙虎气派

当港澳两地的杨式太极拳传播渐渐走上正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杨式太极拳锻炼身心之后,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董英杰和他的弟子们开始了杨式太极拳向海外的传播推广历程。

董英杰到泰国授拳可谓好事多磨。20世纪50年代初,泰国的几位银行家慕董英杰大名,希望可以邀请他到泰国传授太极拳。可是当他们派出代表赴香港聘请时,却正赶上董英杰去新加坡授拳,没能见到。第二次赴港邀请,虽然见到了董英杰本人,但董英杰却表示,授拳日程已满,无法分身,只得由董英杰的儿子董虎岭代父赴泰传拳。

董虎岭、董俊岭兄弟二人在河北老家时,就曾跟父亲学拳。1947年,他们一起来到香港。一方面继续跟随父亲研练功夫,一方面协助教学。

50年代初期,董俊岭奉父命回老家探亲,后来因故长期留在家乡。董虎岭则在香港助父发展董英杰太极拳健身院。

董虎岭生于1917年,此时已近不惑,身姿挺拔,眉宇间英气十足。

在父亲董英杰的悉心教导下,董虎岭的太极拳在父亲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专属于他自己的新鲜味道。在杨式太极拳工整舒展的同时,又兼含了紧凑。他的劲力如抽丝般连绵不绝,他的腿功更是在太极拳界数一数二。很多行家在观看完董虎岭行拳后,对他细微的身法拍案叫绝。

潘守仁、陈斯猷、林修悟、林圣韬、陈同元等泰国侨领对发扬国术具有很高热情,积极邀请董英杰到泰国表演,董虎岭就代父前往,获得高度评价。

1953年10月,董虎岭正式飞抵泰国,长期居住教学。

当董虎岭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泰国机场的时候,他受到了当地华侨的热烈欢迎,侨商们将董虎岭送到泰国素坤逸路一巷住所。当日,当地的华文报纸上均将“董虎岭来泰授拳”作为重点新闻加以报道。

20世纪50年代,泰国华侨大都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拳,以为凡是称作“拳”的,必定是虎虎生风,拥有一种气吞万里的气势。但是当大家第一次看到董虎岭示范的太极拳时,动作竟然是出乎预料的缓慢轻柔。这是什么拳?能防身护体吗?在场的学生面面相觑,心里充满了疑问。董虎岭演示了半套太极拳后,准备开始向大家讲解太极拳的功能。两位青年拳师突然同时向董虎岭逼近,想要试试老师的身手。只见董虎岭左右一转,一眨眼的工夫,两位年轻的拳师便飞了出去。“啊!”大家都喊了出来,这才知道太极拳的威力。

听说太极名家董英杰之子董虎岭来泰,很多武术家前来比试。无论内家、外家,无论华裔还是泰人,董虎岭都来者不拒,所有比试全部轻松胜出,太极拳的传播顺利进行。

一年后,董英杰终于有空来到泰国。在一次聚会上,潮州华裔马剑臣向董英杰行礼拜会:“可否一试身手?”董英杰笑着答应了。

这位马剑臣家境殷富,精通铁砂掌、少林拳等多种功夫,亦苦练泰拳。

泰拳是泰国的国术,是一种实战性极强且威力巨大的徒手搏击术,以朴实无华著称。基本技法由拳、腿、膝、肘、摔五个部分组成,其中膝法和肘法变化繁多,是泰拳致命的杀手锏。自古以来,泰拳一直是军事上御敌制胜的锐利武器,同时也是泰国人民最热衷的运动。泰国俗语有“十个男人,九个打拳”之说,可见泰拳在泰国的流行程度。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每有寺庙盛会或重大庆典,拳赛都是大会的压轴戏。

比武才开始,上步便打的马剑臣还没有摆好架子便被弹出丈远,回身上前又打,这一次被弹得更远。马剑臣抖擞精神大喊一声,上步冲拳再打,没承想和前两次一样,人又被发了出去。从地上踉跄爬起的马剑臣用潮州话问围观的人:“他是怎么打的我?”在场的人都看傻了眼,无人能答。马剑臣走向董英杰,躬身施礼,问道:“师傅用的是哪一招?”董英杰缓缓地吐出三个字:“高探马。”

后来,这位泰国高手拜在董虎岭门下改练太极拳。

60年代,董英杰在曼谷耀华丽路华人区成立了“董英杰太极拳同学会”,后改为“乐乐拳社”。当时潮州会馆、客家会馆等大多数泰国华侨同乡会都设有太极拳组织,每年都会在潮州会馆的大礼堂举行联欢会和拳术交流。这些太极拳交流活动直接促成了1980年泰国太极拳健身总会的成立,担任会长的正是马剑臣。松柔和缓的太极拳在董英杰、董虎岭的传播下,在尚武之乡的泰国站稳了脚跟,从此发扬光大。

在泰国太极拳数十年的发展中,林修悟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修悟生于1913年,2009年去世。在聘请董英杰父子赴泰教学以及后来太极拳在泰国的推广中,他都不遗余力。他50年代初师从旅港上海名医陈存仁先生精研岐黄,随后更毅然捐弃家业,以毕生精力倾注于授拳、义诊事业,为中国文化在泰国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董虎岭在泰国居住了大约六年,其间也时常到香港处理健身院的事务。

1955年,董英杰带领董虎岭接受马来西亚侨领林伯炎邀请到马来西亚表演太极拳,董英杰女弟子崔萍女士也同行做助教。董英杰在马来西亚逗留了三个月,并开班授徒。教学期间,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不少人每天早上6时就在董英杰下榻的居所等候。在马来西亚雪兰莪精武会的表演被拍成纪录片,成为珍贵的影像资料。

董传杨式太极拳从此在马来西亚扎下根来,之后,董虎岭也在马来西亚开班授徒。很多时候,董虎岭代父穿梭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之间,传播杨式太极拳。他将杨式太极拳推广到东南亚,东南亚的学生们又将杨式太极拳带到了美洲和欧洲。

在东南亚传拳的过程中,董虎岭感到了与在国内教拳的不同,这里的人不仅将太极拳作为一种健身的手段,很多华侨刚刚入门便对招式用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研究太极拳的技击用法可以增进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但是学生们程度不同、悟性不同,遇到了技击方面的问题,需要逐一解释介绍,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老师和学生都不方便。他想,如果可以制图示范,并详细地配有注释,学生们人手一册,什么时候有了问题都可以拿出来研究,按图索骥,既不会学完就忘,也比一句两句地临时讲解更加详细,于是董虎岭便有了写书的念头。他想写太极拳不仅要摸索千百年来太极拳记忆,还要还原记忆之下的自我底色。在古老的太极拳和自己感悟的太极拳之间,在自己的释放与学生们的吸纳之间,他想写出属于他这一时代、属于他自己的太极拳叙事。董虎岭考虑,太极十三式的用法历代所传都是单式,互不连贯,式与式间的过渡动作都以为无关大体,向来不被人们重视,不如自己借这个机会把过渡动作一并解释,使练法与用法完全吻合,每个动作都含有用意,连贯不断。明白了这些,练拳的时候就可以胸有成竹,以心行气,一气呵成,式与式间也就可以没有迟疑呆滞的弊病。

1957年,董虎岭出版《太极拳使用法》,为太极拳理论界又贡献了一本有价值的图书。

1966年,美国洛杉矶华美文化学院、美国太极拳学院及檀香山侨领邀请董虎岭访问美国及表演杨式太极拳。当年5月,董虎岭第一次踏足美国,走访多个城市,在各地表演。此时的他太极拳技艺已经炉火纯青,演练的太极拳古朴典雅、沉着浑厚、大气深沉,有一种龙虎之势。董虎岭美国之行所到之处,当地报纸都有报道,在美国武术界掀起了一股“虎旋风”。

董虎岭这次在美国逗留了大约一年,1967年6月,他离开美国,先游欧洲,再经泰国返回香港。同年,由美国弟子替他办妥移民申请,董虎岭正式移居美国夏威夷。

去过很多国家,走过很多城市,董虎岭十分喜爱夏威夷。他喜欢那里的宁静,美丽的小岛到处洒满灿烂的阳光,大片的树林,碧蓝的海水,咸湿的热风,还有晴朗的天空。

在两个儿子董继英、董增辰的帮助下,董虎岭使杨式太极在美洲广泛传播,后来更推广至欧洲,远到北欧的芬兰等国。

游历各国表演教学,董虎岭的学生除当地华人及美国人外,更有从其他城市慕名而来的太极拳爱好者。

一天,一个身材不高、皮肤黝黑的女孩找到董虎岭,她的背囊很大,像是一个旅行中的人。“我叫Syvia Vicarte,是墨西哥人。我就要离开夏威夷回国了,我看过您的表演,太美了。您可以再给我打一套太极拳吗?我担心我回国后就再也见不到您打拳了。”

见董虎岭没有答话,她竟然急得哭了起来。

“你别哭,等我教完这堂课,就给你打拳。你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董虎岭说。

当课程结束董虎岭来找这个墨西哥女孩的时候,女孩光着脚蜷缩在椅子上睡着了。

董虎岭摇醒她,开始为她打拳。

圆润如珠,快慢相间,随心所欲。松而不懈,活而不散,慢而不滞,紧而不僵。已不再是人练拳,完全达到了拳人合一的境界。

一套拳练毕,Syvia Vicarte竟咯咯笑了起来,小麦色的皮肤更衬出她牙齿的雪白。

“笑什么?”董虎岭奇怪。

“我是在笑,您的拳就像一场旅行,是视觉和心理的旅行。只是您不是带观众到一个具体的地方,而是给他们提一些建议和一些可走的路。看完您的拳,我决定了,先不走了,要留下来跟您学拳。”

成年之后,有时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看一部电影,见一个故人,眼眶也会隐隐有泪,可一旦有任何重大变故,心里却寂静一片,少有动荡。中国人似乎不习惯表达感情,不管厌恶还是喜欢。一向严肃的董虎岭被眼前这份外放与真诚的表达感动了。这情景感觉遥远又熟悉,心底的一些往事因为相似所以翻涌,所以被打动。多年前,在家乡任县,年轻的他也曾经这样表达过对太极拳的渴望。

“可是我的钱已经用光了。”

董虎岭说:“没关系,我尽量用最短的时间教会你。”

董虎岭快速地为Syvia Vicarte捋完套路,对她说:“你回去自己练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姿势正确,因为只有你保证每个动作都是正确的,我以后才可以继续进一步教你更深层的东西,比如太极拳的劲和气。”董虎岭嘱咐她,回去一定要好好练,千万不可荒废。

Syvia Vicarte回国后将太极拳带回了墨西哥,后来成为一名老师的她开班教授太极拳直至现在。

1976 年,董虎岭接受夏威夷电视台的访问,在访问期间表演快拳、刀、剑等功夫,并与弟子 Chris Chang 演示了太极推手,技惊四座。这位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太极师傅一时间成为夏威夷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他的成就如同他的人,再大也是默默的,不做声,不张扬。他似乎不关心外界的喧哗,只在意自己内心的得失,大隐隐于功成名就。

董虎岭受父亲董英杰的影响,终日里一袭长衫。看上去总给人不怒自威的感觉,待人却很和气。他的“随和”并不是生存上的妥协,反倒是贵胄的做派、名门的风骨。董虎岭在很多弟子眼中不仅是一位威严的师傅,更是一位品性高尚的朋友。美国董家太极传人朱象政的父亲朱昌孝、母亲周韵莲都是董英杰的弟子。朱象政跟父母随董英杰学艺,但主要由董虎岭传艺,后来他们成为好友。朱象政现在是纽约一所医疗中心的行政人员,从1985年开始传授太极拳,一直到现在。他回忆对董虎岭的印象时说:“董虎岭先生是位君子,我们亦师亦友。董虎岭平常说话很斯文,很关心朋友,是位很有爱心的人。如果他认为某人不可信的话,他就很少跟他谈话。他是君子中的君子。”

1958年,董虎岭邀请朱象政父母和他去泰国住了数月,特地传授给他们太极快刀。朱象政描述董虎岭功夫时说:“虎岭师兄幼承家传,拳术高超,精拳、刀、剑、杆各术,炉火纯青。推手时刚柔虚实,发劲若雷。”

1989年,新加坡学生叶谋霖来到夏威夷,正式拜师董虎岭,继续向他深造太极拳术。还是在60年代的时候,叶谋霖曾经在新加坡九龙堂观看过董虎岭的表演,当时叶谋霖被董虎岭的太极拳深深吸引了。表演后,叶谋霖送董虎岭回酒店休息,在房间里推手。董虎岭的手一接触到他,无论是哪个部位,叶谋霖都会感觉身上立刻没了着落,整个人总是能被轻松地发放出去。从那时起,叶谋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向董虎岭学功夫。

他问董虎岭:“老师,我的身体不好,有甲状腺、高血压,心脏也有病,稍微运动就上气不接下气的,这种虚弱的身体可以学太极拳吗?”

董虎岭点点头说:“可以。”

叶谋霖又问:“我学太极不单单是求健康,我也想学到您的功夫。”

董虎岭依然点点头说:“可以。”

1976年,叶谋霖第一次从新加坡飞到夏威夷拜访董虎岭,并邀请他到新加坡教拳。

这样和董虎岭学了几年以后,叶谋霖自以为功夫已有了长足进展。一天,董虎岭忽然用一阵乱拳向叶谋霖打来。叶谋霖惊得呆立在那里,完全不知该如何下手,无法招架。董虎岭告诉他:“太极拳真正的功夫是书本上找不到的,是要口传身授的。”

正式拜师后,董虎岭对叶谋霖的教拳更加具体,他说:“一般教太极拳的人其实并不懂得什么叫松,不仅口讲不出,而且也没办法示范出来。这些人只是叫人不要出力,其实这并不是松。”又经过几年的学习,叶谋霖终于对一般人搞不清楚的“松”和“劲”了然于心。真正的松,是用意念去结合地心引力,将身体的拙力、骨肉、液体的重量统统都抽掉,从而换取一股阴阳气。久而久之,这股阴阳气就会转变成刚柔劲。

叶谋霖的脑海中反复重复着董虎岭对他说的要领:“练习时想象整个人缩成一点。”

多年后,叶谋霖不仅身体强壮,而且也真的拥有了董虎岭一样的高超推手功夫。在他的极力推动下,杨式太极拳在新加坡广为传播。

1992年,董虎岭辞世,从此长眠于他喜欢的风景中。

董虎岭给人们留下的不仅是味道纯正的太极拳架以及技艺高超的推手功夫,不仅是遍布东南亚、南北美、欧洲各地的学生,他独特的性情也同样深深印刻在了人们心中。礼貌周全、教养优秀、滴水不漏,是符合身份的傲气与疏离。那些流淌在骨子里的清冷、严缜和坚硬,或许是名门肥沃土壤里滋养出的天然养分,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