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董家太极
10358200000017

第17章 太极归心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存在着多种说法,也有很多的争论,至今仍然是很多人在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杨式太极拳的许多典籍里,包括杨澄甫的著作中,多认为太极拳传自张三丰。这位张真人生于宋末,身高七尺,鹤骨松姿,慈眉善目。他头顶上盘个发髻,披一箬笠,手持拂尘,寒来暑往,日行千里。

洪武初年,张三丰从四川转陕西入武当。一天,他正在屋里诵经,忽听屋外传来叽喳的喜鹊叫声,起身走到窗前向外望去,叽喳吵闹的喜鹊正站在一棵大柏树的枝干上,像老鹰一样目不转睛地俯瞰,原来地上有一条蛇,正蜿蜒前行,仰视喜鹊。喜鹊发出尖锐的叫声扇打着翅膀直飞下来,而地上的蛇则摇晃着脑袋成功躲避。喜鹊翻然飞返树上,又飞了下来,蛇又一次蜿蜒轻身闪过。

张三丰陷入了沉思,由此开悟,创太极拳。

除此之外,还有太极拳创于唐代,由陈王廷所创等多种观点。不管怎样,在太极拳的发展中,有两点却是公认的:一是太极理论发源于汉代以前,二是太极拳的几个主要流派陈、杨、吴、武、孙均发源于陈式太极。

太极拳在陈家沟数代传承,传到了陈长兴,陈长兴大胆地将太极拳传给了外姓人杨露禅,成就了太极拳的重大转折。

陈式太极拳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蓄发互变,吴式太极拳轻静柔化、紧凑舒展、川字步型、斜中寓正,董英杰练过的武式小架开合太极拳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中正……经过仔细的比对和思考,他发现,杨式太极拳比其他流派的太极拳更适合一般大众,因为它要求练者缓缓迈步,看似动作比其他流派缓慢,但也正是这个原因,杨式太极拳可以让双脚更为强壮。杨式的步幅不大不小,这适中的步幅正蕴藏着最大的力量。

杨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古城,是清道光年间广府南关人杨露禅所创,历传五代,迄今已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关于杨式太极拳的传说有很多,比如杨露禅的偷拳,还有杨家拳中“露禅创天下、班侯打天下、健侯澄甫传天下”的说法。

从杨露禅开始,杨式太极拳祖孙三代人大胆改革,不断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北京授拳时,面对王公、贝勒这些新的学拳对象,他们既喜爱武术又怕吃苦,于是删除了陈式太极拳中快速发劲、蹿蹦跳跃等高难度动作,将动作改为缓慢柔和、式式均匀、姿势舒展、发劲内蕴、含而不露、形象优美的拳架套路。这些创造性的改编既保留了太极拳技击与攻防内容,满足了练功者的需要,又能适应体弱多病者疗病健身的需要,男女老少皆宜。

董英杰想,如果有一天太极拳能够成为普通大众的习练之术,那么杨式太极拳的流传度一定最高。而后的历史走向真的印证了董英杰的看法。

董英杰始终关注着一个人,那就是正在北京传拳的杨澄甫。

杨澄甫,人称“三先生”,是杨式太极拳乃至整个太极拳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杨澄甫是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杨澄甫幼年随父学拳,到1912年时,29岁的杨澄甫随父亲在北京中山公园设立拳场开始教学,声名鹊起,是杨式太极拳当代代表性人物,也是最为著名的太极拳家之一。其内劲外技通灵,推手功夫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董英杰准备到北京找杨澄甫深造。朋友劝他:“我看你还是别枉费心思了,杨澄甫的功夫从来不外传的。”董英杰说:“诚信能够感动天地,也一样能感动他。你没看过那些武侠故事吗?有多少名师是被弟子的真诚感动的?我只要把真心表现给他看,他一定会教我的。”朋友说:“你又不姓杨,太极拳历来不外传的。”董英杰说:“如果太极拳不外传,怎么可能从陈家沟传到北京?”

送至村口,董英杰向亲友告别。

“不顺利就赶紧回来。”

“放心吧!”董英杰踌躇满志。当他攀上了村口的小山,在山坡上回头遥望自己正在远去的家乡时,方才确知,果真是要离开了。自己正要前往未知的远方,带着不安。他心里隐隐有一种预感,这一去会很久。但是内心却一点儿也不彷徨,因为他知道他是在寻找心里想要的东西。

来到京城,董英杰发现,走在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有着一种深邃睿智的表情,待人接物却有一股潇洒劲儿,清脆的口音回荡在大街小巷。护城河往事如烟地静静流淌。

“我是邢台董文科,曾经和李香远练习过武式太极拳,我来北京是想和您学习杨式太极拳。”

1926年的一天,董英杰找到了心中敬仰已久的杨澄甫,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千里迢迢来到北京的原因。

“我先给您打一套拳您看看我的水平吧!”

董英杰转身后退了几步,行拳走架。

整个套路行云流水般地演练完毕,杨澄甫心里惊叹董英杰的扎实功底必定是经过多年武术训练,虽然他练的是武式太极拳,却有着一种宏大的气势。

当日,杨澄甫对董英杰的拜师请求未置可否,却将董英杰留在了自己身边。

第二天,董英杰随杨澄甫到公园教拳。到了练功场地,杨澄甫脱下厚厚的大衣,顺手交给董英杰拿着。

北京的冬天风势凌厉,树叶满地打转,发出刺刺的声音。天空被吹得清澈异常,大朵大朵白色的云朵急速掠过。

杨澄甫先打了一套拳,这是董英杰第一次亲眼看到杨澄甫打拳。

无极式起,柔和缓慢、松静自然;

轻揽雀尾,圆活连贯、舒展大方;

手挥琵琶,轻灵不浮、沉稳不僵;

左右搬拦,绵里藏针、柔中寓刚;

轻云手、缓穿掌,身法中正、结构严谨;

弯弓射虎、风摆荷叶,虚实分明、内外相合……

董英杰在心中暗暗叫好。

在杨澄甫教拳两个小时的过程中,董英杰就一直用两只手臂撑着沉甸甸的大衣,像个衣帽架般站着,身后是中山公园万年长青的松树。

董英杰的真诚不仅感动了杨澄甫,正式收他为入室弟子,他同时也因为每日撑衣而站练得一身惊人的掤劲。后来,董英杰随身伺候师傅晨昏三年,功夫日臻精熟。

在杨澄甫门下,董英杰见识到了很多杨式太极拳专有的训练方法。比如通过打木桩或树桩来练习大捋的靠劲,用白腊杆每天在树上左右反复“刷劲”来练习粘劲,还要依靠“活桩”增长试劲的技巧。

杨澄甫对董英杰说:“习练太极拳,桩功要过硬。站桩必须配合内功心法,有无极桩、虚步桩、独立桩之分。打桩须往有弹性的树干上使用按、挤、靠、肘各种劲法。”杨澄甫曾经抬起一只脚,金鸡独立地站在那儿让董英杰推,没想到董英杰无论如何用劲,都无法将稳如泰山的杨澄甫推倒。

转眼到了深秋。中山公园有一棵巨大的梧桐树,树干粗壮,树叶金黄。一天练完拳经过,杨澄甫往树干上使出靠劲,枯叶纷纷飘落,眼前像飞满了金色的蝴蝶。走在杨澄甫后边的董英杰立在原地,看傻了眼。在杨澄甫身边的时日越长,董英杰越发惊叹杨澄甫的深厚功力。

杨澄甫推手时,不用有形的擒拿,而是用意气在无形中拿住对方的劲路。他虽然块头大,但是推手时的身法、步法变化之快,经常让人有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因为杨澄甫善用丹田内劲,所以发劲时必定出声,但董英杰注意到,老师发劲时习惯不用人们常听到的“哼哈”二字,而是随口说声“好”或者“去吧”,对手就被抛了出去。

董英杰最爱和师傅推手,他喜欢想办法出招,事先先想象老师如何应对,然后再印证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看老师会用什么招破解自己的劲力。

使出挤劲,杨老师便身势下坐,只手臂轻轻一鼓一抖,自己便感觉立时失了根基,像只断了线的风筝,一个跟斗翻出老远摔倒在地。

打出拗步掌,杨老师依然是身势一坐,只掌指稍一动,自己就像弹球般被弹了出去。

使倒撵猴掌法,杨老师则松沉一弹,自己又被弹出丈外。

……

董英杰经常将李宝玉和杨澄甫这两位老师在暗中比较。回想起李老师发劲时总是笑嘻嘻的样子,而现在杨老师发劲时却像在发怒,董英杰体会,老师发劲之前似乎若有所思,但是当劲力已出,便像弦上之箭,张弓射出,势不可挡。

在反复实践和不断体悟中,董英杰深得杨式太极拳的技击精髓,轻灵沉着兼备,尤其善用粘、黏、揉、搓劲,而且力大胆大。推手的时候,每当与人搭手,对方便东倒西歪立足不稳,董英杰发劲击出,对方立仆。

董英杰曾经在1928年参加杭州国术擂台赛,凭借出神入化的推手功夫连胜九场,被人们称为杨家虎将,人们更是将董氏推手称为“一绝”。

悟性极佳的董英杰深得杨澄甫的喜爱,杨澄甫对他说:“我告诉你我眼中的太极拳,——是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太极拳要虚灵顶劲,以保证气血畅行流通;

要含胸拔背,方能气沉于丹田,而力由脊发;

要沉肩坠肘,劲才完整不断;

要上下相随,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要随之动;

要内外相合,才能内外合为一气,浑然无间。

……

师傅说的每一句话,董英杰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文科,你见过也练过外家拳,这是你的优势,但同时你也要了解太极拳和外家拳最本质的区别。”杨澄甫对董英杰说。

“外家拳术的劲是后天的拙劲,所以有起有止,有连有断,总会有一刹那是旧力尽而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都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贯串一气。”

董英杰一边琢磨一边点头,他对老师说:“原来练习外家拳术,多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练完拳气喘吁吁。太极拳讲究动中求静,以静御动,虽动犹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没有血脉贲张的弊端。”

杨澄甫微笑点头。

或许正是因为董英杰的功夫过硬而且善于总结比较,在技术上悟性高而又有所创建,理论研究亦独具心得,在1931年的时候,由杨澄甫口授、董英杰执笔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出版。这本书成为研究杨式太极拳的重要文献,该书从技击技术到理论研究,内容十分丰富。

书中主要包括“演练法”和“使用法”。演练法为杨式太极拳主要拳势,自“太极起势”到“合太极”,共78个动作,每势详解用法。“使用法”以假想敌的方式,对37个典型拳势进行分析,示范攻防用法。

《太极拳使用法》在凡例中这样写道:“……太极拳本系内功,无论男女老幼皆相宜。小儿六岁以上,老者六十岁以外,皆能习学……一年习熟,五年练好,日后愈练愈精……”并且指导了对象的习练方法:“本书专就已经练习太极拳而尚未明实用者,特按名式说明,并附图以表出之。”“学者可详细参阅,自有路径可寻。”“其临时动作变化之妙,在好学者深思远造,久练功纯,自能得其要领,非空言所能及也。”“编制各式均用白话,挨次浅显说明,以便阅者一目了然”。书中不仅为初学者提供了方便,而且还囊括了37式“对敌图”等重要的内容,这些被人们认为是杨式太极拳的核心精华、技击的独门秘诀全数公开。

这本书的拳势为杨澄甫示范照片,四正推手、黏枪为董英杰、田兆麟示范照片。《太极拳使用法》中杨澄甫的拳照拍摄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当时杨澄甫正值壮年,与后来拍摄的拳照互相对比,是研究杨式太极拳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