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新健康生活(下)
10357400000030

第30章 如何节欲安神

欲,指欲望,既包括物质上的欲望,又包括精神上的欲望,如追求名利,一心一意想当官,等等。要使神志安定,就要节欲,《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若能“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以其欲,皆得所愿”,就可“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究竟名利和身体谁重要?当然是身体。如果为了猎取名利,而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岂不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无疑,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久而久之,必然会损伤心神,影响健康。

要做到少思寡欲,有赖于思想的纯正。个人主义往往是欲望的根源。忧心忡忡,欲壑难填,胡思乱想,永不满足,使心神处于无休止的混乱之中,便会严重影响人体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引起机体气化功能的失调,导致气机紊乱而发病。常言道“知足者常乐”,不要妄想得不到的东西,如不知足,就会产生忧郁、幻想、失望、苦闷等情绪,从而扰乱清静之神。《道德经》曾说:“祸莫大过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俗话所谓“妄想一病,神仙难医”,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欲清心寡欲,静养心神,必须做到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

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的处世态度,也有益于心静宁神。《寿世青编·养心说》主张:“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即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念惕恐惧,好乐忧患,皆得其正……此养心之法也。”不为那些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烦恼焦躁,从而使自己心安神静。

古人还认为,要做到心神宁静,须注意闭目定志,因为眼为心灵之窗户,闭目养神有利于静心神凝。如《淮南子》说:“眼者神之牖,人多视则神耗,务须时时闭目以养神。”张景岳《类经·摄生类》亦说:“目者,精神之所注也。心神既朴,则嗜欲不能劳其目,目视不妄,则淫邪焉能感其心。”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思虑妄念,均是通过眼的视觉而产生的。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因此,闭目制眼与保持心神宁静有着密切的关系。

闭目制眼有助于心神宁静,而心地洁净纯正,即使目视恶色必不会扰我清静之神。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心身疲劳的情况下闭目静养片刻,往往能使人心平气和,思绪冷静,精神内守,坦然舒畅,从而达到养精蓄锐、振奋精神的目的。

此外,节欲还要做到“高下不相慕”。

这也是《黄帝内经》里一句重要的养生格言。意思是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不必相互倾慕,而宜各安于本位。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高下不相慕”是非常困难的。自古以来,不少人为了高官厚禄互相残杀,连脑袋都丢了,还谈什么养生呢?还有一些人,不但嫉妒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甚至连别人的才华、品德、名声、成就、相貌等高于自己时,都觉得不舒服,常常产生一种“无名火”,使心境抑郁、情绪烦躁。现代研究表明,妒火中烧之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血压升高、血清素的活性水平降低,因而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机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

无“大量大才”而又“嫉贤妒能”,这是一切嫉妒心强的人的共同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态心理。一般说来,嫉妒往往产生在两个原先水平相仿的人中间。这反映了嫉妒心理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消除嫉妒的根本方法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加强思想意识修养,把嫉妒的心情变成量力而追求的行动,对感情进行良性控制。

还有,要防止“不时御神”。“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御,驾驭、控制的意思;时,善也。不时御神,即是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精神,为贪图一时的快乐,违背生活规律而取乐,有害于身心健康,促使人体过早衰老。

精神耗散,不能守持于内,就会引起早衰,原因在于“神者,气血也”,气血是神的物质基础,大量、过分地耗散精神,可以使气血损耗,从而产生衰老。精神内守的中心意思是要人们对外部环境事物采取安和的态度。安者,对外界各种事物的刺激顺之而去,千万不要为各种琐事伤透脑筋,费尽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