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10356600000033

第33章 农业市场化战略

农业市场化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完善社会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一、农业市场化的内涵、意义和作用

(一)农业市场化的概念

(1)狭义的农业市场化是指农产品的商品化,即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要进行生产。(2)广义的农业市场化指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还包括农用生产资料的商品化,即农民进行生产时所要使用的生产资料应到市场上去购买。(3)更广义的农业市场化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在内的全过程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商品化。

按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产业化程度,农户的生产要从自给自足型向专业分工型转变,同时,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二)农业市场化的意义和作用

(1)农业市场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农业有三个基本的共同特征,高度商品化、高度产业化、高度专业化,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现代农业的基础。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走农业市场化道路,使它成为推动农业朝高效率的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原动力。

(2)农业市场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我国只有进行农村、农业全面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农业市场化和农村市场化,才能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市场化,使农业市场化和农村市场化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

(3)农业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只有以制度现代化为基础,再辅之以生产手段现代化,即在农业市场化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手段现代化的改进,才能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农业市场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

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大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其与农业市场化关系甚大。事实上,农业市场化与农业产业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农业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农业产业化是以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农业各产业之间的横向和纵向的密切协作和联合,是农业产业的系列化和有序重组。而分工本身就是市场化的产物,也就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户生产的产品在满足自身消费外出现剩余,而农户把剩余转化为商品出售并获利,从而逐渐走向专业化生产才具备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条件。所以,农业产业化必须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只有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化良性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进一步推进农业市场化

从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户进入大市场,分享市场交易利益,形成一体化系统局部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优化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采用科学技术,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等等。而由此带来的是显著的产业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单位投入产出量和农业生产率;农产品加工和运销显著增值,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了参与一体化经营进程的农民的经济收入并增强了农业自我积累能力;农业由弱质产业走向强质产业,等等。正是由于这些,它将进一步推动农业市场化的发展。

三、农民组织化是农业市场化的重点

(一)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推进农业市场化

市场机制的运用,需要有力的市场主体来推动,农民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是推进农业市场化的基础。由于我国农民组织化程度过低,严重制约着农业市场化的进程,只有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从改造传统农业入手、从改造和组织农民入手,重塑农民在农业市场的主体地位,把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推进农业市场化的重点,才能有效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二)农业市场化是农民组织化、合作化的动力

(1)必须把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当作市场主体来对待,切实保护他们作为市场主体的利益。新时期的农业宏观调控政策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多予、少取、放活”,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发展合作组织的积极性。(2)发展农民合作组织,重塑农民市场主体,应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3)大力发展农村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必须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

(三)探索农民组织化、农业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有效模式

(1)中介组织带动型。以中介组织为依托,根据市场的需求,实行跨地区联合经营。发挥中介组织在信息、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为农户、加工企业、销售公司提供服务,由中介组织把产、加、销联为一体。中介组织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各种技术协会、销售协会、企业集团等。这种形式能够及时反馈市场信息,产、加、销联系紧密,有助于在市场上进行竞争。(2)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企业或公司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3)专业市场带动型。通过发展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专业化生产。(4)主导产业带动型。利用当地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主导农业产业,带动农民及农村合作组织发展农业化生产,进而带动所在地区或市场辐射区的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9日。

[2]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紧扣五句话建设新农村”,《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9日。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研究会联合课题组:“我国走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战略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9期。

[4]《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年版。

[5]刘斌、张兆刚、震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版。

[6]李周:“‘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人民日报》,2005年11月29日版。

[7]刘志澄:“21世纪是我国农业迈向现代化的世纪”,《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8]曹俊杰、刘国华:“发展现代农业:国际经济与中国模式”,《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年第4期。

[9]复振坤:“我国农业新阶段的战略思考”,《经济评论》2004年第3期。

[10]胡鞍纲、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11]孙伟艳、方天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经济》2004年第8期。

[12]苏明:“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宏观政策导向”,《财政研究》1997年第11期。

[13]郑秀峰:“中国农村的产业发展及方向选择”,《经济经纬》2004年第2期。

[14]张新伟:“关于农业市场化若干问题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5]姜国祥:“农业市场化:问题与对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97年第6期。

[16]李玮:“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有效途径”,《农村金融研究》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