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发展战略概论
10356600000013

第13章 人本发展战略内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建立人本发展战略,与时俱进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一)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历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作为终身思考并为之探索和奋斗的主题。在他们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都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马克思曾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恩格斯进一步发挥认为,社会主义不仅要努力“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脑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

中国发展战略概论第四章人本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这就是说,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不是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才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高准则和最高的评价标准,为此必须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谋求人的全面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1)以人为本,必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二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权利。三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知识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提高适应环境求发展的能力。四要创造人们平等协调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能力的社会环境,构建人们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2)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进一步显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3)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人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与时俱进、动态优化的发展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个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和自然生态持续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逐步融合、逐步提高的优化进程。一方面,人越全面发展,就越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文化财富,既促进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自然生态的全面发展,也让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得到更大的改善和满足;另一方面,社会物质文化越全面发展,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保证人的全面发展。为此,以人为本,就要充分保证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利益。

(4)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要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既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和能力创造良好条件,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

(5)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指导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方针,又是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的重要原则,这里有一个长期发展与现实基础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物质财富的积累、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活的完善、生态环境的建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等方面,还不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是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一方面,要处理好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区、人与政府、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从我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把谋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部门或地区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等的关系,谋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二、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可以说,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

(一)坚持人民群众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其主体都是人民群众。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地位,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1.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的历史。毛泽东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江泽民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实践证明,人民群众不仅是创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主体,也是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

2.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辉煌的成就。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越得到尊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过程就发展得越迅速、越全面、成就越大,反过来,又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主体地位认识越深刻、越提高、越新颖。

3.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是推动政治文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是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党和政府最关键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首先考虑并不断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坚持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最关键、最紧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并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察民情、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了解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求,维护人民的利益,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出发点、落脚点贯彻好,并且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战略的根本要求

实质上就是要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以人为本的本质,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参与不参与来衡量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使之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心里有群众、凡事想群众、工作靠群众、发展为群众、一切为群众,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2.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关键

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三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精神、政治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四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和谐相处、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3.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本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和谐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发展、一切群众利益无从谈起。只有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大文明建设,才能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全面条件。只有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有全面保障。

(三)以人为本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维护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伟大复兴,是我们的根本利益,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前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必须把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反映好、协调好、处理好,只有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系统协调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才能使这两个发展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

2.以人民群众为本,必须始终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只有尊重他们的劳动、知识、积极性和创造力,在体制、机制、法制上保障他们想干事业、能干事业、干成事业,使他们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才能真正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群众路线作为根本工作路线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要坚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二要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接受群众监督,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三要制定能够反映群众愿望、维护群众利益的政策和举措,提高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教育、协商、调节等手段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四要把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联系群众、领导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体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发展。

必须提出,以人为本最初本来是为了反对以物为本的管理原则提出来的,以人为本的提法有其确切的含义,提出并肯定以人为本,提出并肯定人道主义、以人民群众为本与人性、人权、人权的普遍性、人学等概念一样,是理论上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