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代地理与农学
10353700000032

第32章 中国古代的肥料积制技术

我国古代不但重视扩大肥源,同时也重视肥料的积制加工,藉以提高肥效。积制的方法有:

杂肥沤制春秋战国时,我国已利用夏季高温把田里的杂草沤烂作肥料,可以说是我国使用沤肥的滥觞。宋代陈旉在《农书》中介绍了一种沤制肥料的办法,即将砻簸下来的谷壳以及腐稿败叶,积在池中,再收聚洗碗肥水和淘米泔水等进行沤渍,日子一久便腐烂成肥。明代《沈氏农书》中介绍了另一种做沤肥的办法,就是将紫云英或蚕豆姆(蚕豆茎叶)等用河泥拌均进行堆积沤制,这种办法叫“窖花草”和“窖蚕豆姆”,现在南方称之为窖草塘泥。

厩肥堆制《齐民要术》卷首杂说中记载有我国最早的肥料堆制法:“凡人家秋收治田后,场上所有穰、谷等,并须收贮一处,每日布牛脚下,三寸厚,每平旦收聚堆积之,还依前布之,经宿即堆聚,计经冬一具牛,踏成三十车。”这是一种将垫圈同积肥相结合的堆制法。当时称为踏粪法,而这实是我国最早的堆肥。到清代,《教稼书》也提出了一种“造粪法”,详细介绍了牛、羊、马、骡、驴、猪粪的积制方法。原理和踏粪法相似,也是垫圈同积肥相结合的,但措施要比《齐民要术》记载的更加具体和细致。例如,牛栏圈作堆肥,书中说:“夏日有草时,每日芟青草置牛脚下,微洒以水,草上垫土,使牛践踏。草经牛踏,又著粪腐烂,俱成好粪……冬日锄地边干草,土垫之,不用洒水,粪亦不用出,常匀之使平而已。依法行之,每年一牛可行好粪二十车,且牛不受暑温严寒之伤,瘟疫之灾可以永绝。”

饼肥发酵此法出现于宋代,据陈旉《农书》记载:“麻枯难使,须细杵碎,和火粪窖罨如作曲样,候其发热生鼠毛,即摊开中间热者置四旁,收敛四傍冷者置中间,又堆窖罨,如此三四次,直待不发热乃可用,不然即烧杀物矣。”意思是将渣饼用杵臼舂碎,与熏土拌和,堆起来任其发酵,等其发霉长出“鼠毛”(一种小单孢菌)样的东西后,便摊开翻堆,内外调换。这样堆翻三四次以后,饼渣不再发热,然后才可使用。这是一种预防饼肥直接施用造成烧苗的措施。

烧制火粪这是宋元时代创造出来的一种积制泥土肥方法。做法有二种,一是将“扫除之土,烧燃之灰,簸扬之糠秕,断稿落叶积而焚之。”和现在烧制焦泥灰的办法有点相似;二是烧土粪,具体措施是“积土同草木推叠烧之,土热冷定,用碌碡碾细用之”。这和今日的熏土已完全相同了。

配制粪丹粪丹是一种高浓度的混合肥料,出现于明代,《徐光启手迹》中记录有当时粪丹的配制方法。主要原料有人粪、畜粪、禽粪、麻饼、豆饼、黑豆、动物尸体及内脏、毛血等,外加无机肥料,如黑矾、砒信和硫磺,混和后放在土坑中封起来,或放在缸里密封后埋于地下,待腐熟后,晾干敲碎待用。据《徐光启手迹》记载,这种肥料“每一斗,可当大粪十石”,肥效极高。粪丹一般都作种肥用,它不但肥效高,而且还有防虫作用。这是我国炼制浓缩混合肥料的开端。

我国古代所使用的肥料,大多都是有机肥,这种肥料需要腐熟之后才可使用。这样既不会因有机肥发酵而烧坏庄稼,又可因有机物分解而提高肥效,所以我国历史上都十分重视对肥料的积制和加工。清代《知本提纲》将我国古代肥料的积制方法总结成“酿造十法”,从这“酿造十法”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对肥料积制的重视,同时也可看到我国古代肥料和积制方法的繁多:

人粪“法用灰土相合,盦热方熟粪田无损,每亩可用一车,自成美田,若即于便窖小便盦熟,名为金汁,合水灌田立可肥美。”

牲畜粪“法用夏秋场间所收糠穰碎柴,带土扫积,每日均布牛马槽下,又每日再以干土垫衬,数月一起,盦过打碎,即可肥田,又勤农于农隙之时,或推车,或挑笼,于各处收取牛马诸粪,盦过亦可肥田。”

草粪“凡一切腐藁、败叶、菜根及大蓝渣滓,并田中锄下杂草,俱不可弃。法用合土窖罨,凡有洗器浊水、米泔水及每日所扫秽恶柴土,并投入其中盦之,月余一次,晒干打碎,亦可肥田。”

火粪“凡朽木腐材及有子蔓草,法用土合层叠堆架,引火烧之,冷定用碌碡碾碎,以粪水田最好,旱田亦可用。”

泥粪“凡阴沟渠港,并河底青泥,法用铁锨转取,或以竹片夹取,置岸上晒干打碎,即可肥田。”

骨蛤灰粪“凡一切禽兽骨及蹄角并蚌蛤诸物,法用火烧黄色,碾细筛过,粪冷水稻秧及水灌菜田,肥盛过于诸粪。

提倡种植和使用绿肥内容略。

渣粪“凡一切菜籽、脂麻、棉籽,取油成渣,法用碾细,最能肥田。”

黑豆粪“法将黑豆磨碎,置窖内,投以人溺,盦极臭,合土拌干,粪田更胜于油渣。凡麦粟得豆粪则秆劲,不畏暴风,兼耐久雨、久旱。如多,不能溺盦,磨碎亦可生用。”

皮毛粪“凡一切鸟兽皮毛及汤挦之水,法用同盦一处,再投韭菜一握,数日即腐,沃田极肥。”

“酿造十法”既反映了我国古代千方百计开辟肥源,又千方百计提高肥效的情况。可以说,“酿造十法”是对我国古代的肥源及其积制方法的全面总结。

我国古代不但重视肥料的积制,同时也十分重视肥效的保存,这方面的方法有二种,一是设置粪屋,以防肥效走失。这种方法出现在宋代,陈旉在《农书》中说:“凡农居之侧,必置粪屋,低为檐楹,以避风雨飘零,且粪露星月,亦不肥矣,粪屋之中,凿为深池,甃以砖甓,勿使渗漏;二是设置田头粪窖,借以保肥,并便以今后肥料运输。这种方法出现在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说:“南方治田之家,常于田头置砖槛,窖熟而后用之,其田甚美。”现在南方的农田仍在使用这种保肥方法,但上已用封盖,以免肥分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