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代地理与农学
10353700000028

第28章 夏禹治水

传说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期,我国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当时滔滔洪水,浩浩滔天,包围了高山,吞没了田园,九州大地汪洋一片,人民遭到了空前的灾难。

为了生存,人们与洪水展开了搏斗,当时的领导人是鲧。鲧凭藉他过去筑堤挡水的经验,领导人民负土筑堤,拦截洪水,古籍上说:“鲧障洪水”,指的就是这回事,但是由于洪水过大,加上泥堤很不坚实,洪水一到,就被冲垮,毫无防御能力。鲧的堵塞治水办法失败了。

夏禹鲧治水失败后,鲧的儿子禹,继承父志,继续进行治水,他一面“身执耒锸,以为民先”带头参加治河劳动,艰苦的劳动,使他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身上的皮肤都晒黑了。他一面“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进行调查和测量。在这个基础上,他总结了前人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堙”为“疏”,将治水的重点放在疏导方面。《淮南子·原道训》说:“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所谓因水以为师,就是根据水流运动的规律,因势利导,疏浚排洪,具体的做法是“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即开通河川将洪水引入大海,又浚畎浍等渠道将洪水排入河川。在禹的领导下,经过13年左右的努力,人们终于战胜了洪水的为害,平息了水患。这13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没有因为恋家而忘了治水,表现了他公而忘私,一心治水,为民除害的高大形象。

夏禹治水,是我国人民大规模进行水利建设的开端,它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大自然顽强搏斗的象征。因此,夏禹治水的故事,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并世世代代为人民所传颂。

夏禹治水的伟大成果,不只是平息了水患,同时还创建了一套农田沟洫设施。《论语·泰伯》说:“(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史记·夏本纪》也说:“(禹)卑宫室,致费于沟淢(洫)”。所谓沟洫,即是农田中的排灌渠系。这是我国农田中设有沟渠之始。甲骨文中有一个(甽)字,就是田边设有沟渠的反映。这种农田的沟洫设施,发展到周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据《周礼·遂人》、《考工记·匠人》等记载,当时已有、遂、沟、洫、浍等逐级沟洫的设施。这是布置在旱田内的一套渠系,其性质和今日的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相类似。在低洼地区,则有另一套布置,《周礼·稻人》的记载是:“稻人,掌稼下地,以潴蓄水,以防止水,以沟荡水,以遂均水,以列舍水,以浍泻水。”潴是蓄水的陂塘,防是堤防,这就是以陂塘蓄水,周围再修筑堤防增加蓄水量,沟是干渠,遂是支渠,用以引水和配水的,列是田埂,用以蓄储田中的水,浍是排水渠,用以排水,这表明当时在低洼地区已有陂塘蓄水工程和灌排的渠系工程,而且二者已经结合起来。这些说明到周代,我国农田中的沟渠布置已经系列化了。农田灌溉事业,已经到了相当进步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