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代地理与农学
10353700000015

第15章 宋元舆图

宋、元两代,是我国地图发展的时期。据候仁之教授研究,地图作为对全国政区进行有效行政管理的工具,“每发兵屯戍,移徙租赋,以备检阅。”宋王朝一方面要地方定期编绘造送。中央政府为了专门的需要也派人到地方绘制。有些地图,工程量很大,如首先完成全国地图——“淳化天下图”,史称用绢一百匹。

由于政府提倡与实际需要的促进,见于著录的宋代地图比唐代的地图,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杂。以种类而言,各种专门地图分类细致。如:全国河山图、全国的州郡县图,域外图、水利、交通、都会、工程、转运、守令、城市平面等等莫不有图。在地图发展的同时还发展了地图模型制作。宋代著名的地图仍保存至今的有:

华夷图是反映当时中外关系的图。此图是据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缩简刻于石碑之上,现保存于西安碑林,长、宽各3.42尺。刻于刘豫阜昌七年(1136)。华夷图右下方有“岐学上石”字样,当是为教学需要而刻。并有“其四方蕃夷之地,唐魏公图所载,凡数百余国,今取其著闻者载之,又参考传记以叙其盛衰本末”。这就说明刻石原据底图。且黄河入海的路经,也从庆历8年(1048)改道之前的线路。只是改动了“契丹”,即大辽国,其姓耶律氏。唐代强盛,对外通好进贡的国家较多,而入宋以后,“以不通名贡而无事于中国今略而不载。”邻国之中有“沃沮”、“新罗”、“百济”、“高丽平壤”。左下角注西南,说:“欢州、日南,即越棠、林邑之地……宋自开宝以来,交趾修贡,请内附,皆受封爵。”(见西安碑林《华夷图》)左上角注“自建隆以来,通于国者于阗、高昌、龟兹、大食、天竺。”国内部分反映了山脉、河流、湖泊、长城等地物,以及各府、州等名称。所反映的自然地理地物和城市的地理位置与实际情况大体相符。只是海岸轮廓与今图比较,变形较大。河、江的源头也不够准确。

禹迹图与华夷图同刻一石。顾名思义是反映国内地物的本国地图。它是现存最早的画有方禹迹图格的地图。每方折百里。横有70个方,竖有73个方,共有5110个方。图的范围北到今河套,南到今琼崖。由于采用带有数学基础的全国性比例的“计里画方”制图法,所以水系、海岸的轮廓都更接近现今地图的形状。

据曹婉如先生研究,宋代石刻《禹迹图》流传至今有二:一刻于1136年,藏陕西博物馆,另一刻于1142年,现藏镇江博物馆。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原因很可能都是据沈括绘制的《守令图》缩绘而成,完成的时间约在1080~1082年间。

九域守令图此图即北宋三年(1121)的政区图。长130厘米,宽100厘米。比例尺1:1.9百万。图内有1400多个宋代地名,分两级行政区表示,府、州、军以大字号表示;监、县以小字号表示。图内表示了4个京府;10个次府;242个州;27个军;4个监;1118个县。行政治所点位正确,海岸轮廓相当精审,与今图轮廓相似。山,以传统写景法表示,上有森林符号。标注了山名的有近30座;标注了河流的有近13条。图中四川境内的水系绘得详细准确。它是我国世传地名最多、时间最早的全国政区图。

地理图它是南宋黄裳(1146~1196)于淳七年(1247)绘刻的全国写意地形图。现存苏州文庙。碑高6.7尺,宽约3.2尺。地理图表示了山、川、森林和路、府、州以及海岸线等内容。大体准确。标注名称的山脉有120多座;标注名称的江河有60多条。标注的行政区名共410个左右。

黄裳还制过本质的地图模型。

平江图平江是北宋苏州的名称。平江图是南宋绍定二年(1229)刻绘的苏州城市平面图。图高2.76米,宽1.42米,具有一定的方位、比例关系。它清晰地反映了当时苏州城市的面貌。图内绘有城廓、道路、河流水系、街道、官署、庙宇、园林、作坊以及城外的山脉等。对当时苏州城的构筑物、建筑物的外形轮廓、立面造型、结构等都生动地反映出来,其城市风貌和一些细部亦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果将此平面图与当时苏州城相比较,其城市地物与图所表现内容相当吻合,精确无误。比例大体一致。采用平面投影与立体写景结合方法绘制。

地理图宋平江府图平江图的中心是衙城(子城)。此外城区分为六区,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环绕。最突出的是它是一个水上城市,大运河绕城而过,它又处于长江南岸,四面环水,河流湖泊串通。图中表现了城内河道纵横交错,桥梁300多座。此外,寺观庙宇100多个,作坊65个。中轴线明显,左右对称。此图是目前我国所能见到的最早和最好的城市地图。它体现了我国13世纪城市地理的知识水平和城市地图的制作水平。

桂州城图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城市平面图,刻在今广西省桂林市城北鹦鹉山南麓石崖上,高3.4米,宽3米。刻图时间是公元1271~1273年间。图中反映了主干街道11条,突出的地物是城壕、军营、官署、桥梁、津渡。城内各种军事地物与地方的官、民建筑之间互相沟通,融为一体。城门、城墙、城楼、官署、桥梁、山峰用写景法表示。军营用文字注记。此外,还用文字题记此城的修筑经过、城池大小及工料费用等。它是继《平江图》之后又一重要的城市平面图。

《舆地图》与《广舆图》朱思本(1273~1333)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人。他出生在南宋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幼喜读地理书籍,曾畅游天下。入元后,家道衰落,14岁前后离家至龙虎山上清宫学道。后迁居大都(今北京),成为地位很高的道教徒。他终于实现了幼年周览天下名山大川的夙愿,常常奉诏代表皇帝或朝廷祀名山大川。他利用这一条件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进行野外的地理考察,所到之处都考证地名,绘制地图。他说:

“予幼读书,知九州山川,及观司马氏周游天下,慨然慕焉。后登会稽、泛洞庭,纵游荆、襄,流览淮、泗,历韩、魏、齐、鲁之郊,结辙燕、赵……由是,奉天子之命,祠嵩高,南至于桐柏,又南至于祝融,至于海。往往讯遗黎、寻故迹,考郡、邑之因革,核河山之名实,验诸滏阳、安陆石刻禹迹图、建安混一六合郡邑图,乃知前人所作,殊为乖谬,构思为图以正之。阅魏郦道元注《水经》、唐《通典》、《元和郡县志》,宋《元丰九域志》,今秘府《大一统志》,参考古今,量较远近,既得其说,而未敢自是也。中朝大夫,使于四方……则每嘱以质诸藩府,博采群言,随为图,乃合而为一。自至大辛亥(1311年),迄延庚申(1320年)而始成功。其间山河绣错,城连径属,旁通正出,布置曲折,靡不精到。”

可见,他是一方面研究前人积累起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又亲历考察研究,经过10年努力才绘制出《舆地图》的。他治图严谨,对“言之者既不能详,详者又未可信”的材料,以及“涨海之东南,沙漠之西北”他不轻易下笔,宁可“如用阙如”。图成之后曾刻于江西龙虎山上清宫之三华院。

朱思本的《舆地图》是采用我国传统的计里画方法绘制的。比例尺是“每方折地百里”,其图长、宽各7尺。此图作为元、明两代地图的祖本,支配了中国地图200多年,直到清代康熙末年才散失。成就的特点是“其足迹之广,目验之多,自属突胜前人。”他还有《贞一斋杂著》、《贞一斋诗文稿》传世。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他曾举进士第一,后得罪朝廷被革职。身处逆境更加奋发,史称他“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数,靡不精研。”他在整理旧图时,发现朱思本的地图最正确、最可靠,于是以《舆地图》为基础,增广了边远地区和国外部分,取名为《广舆图》,方使朱思本的《舆地图》广为流传。他用了十年工夫,分幅转绘,“增其未备”,“广其图至于数十幅”,在公元1541年前后编成《广舆图》二卷。

《广舆图》是明代的一部综合性的全国地图集。计有“舆地总图”一幅,两直隶十三布政司图十六幅;九边图十一幅;洮河、松蕃、虔镇、麻阳诸边图五幅;黄河图三幅;漕河图三幅;海运图二幅;朝鲜、朔漠、西域图四幅;东南海夷图、西南海夷图、四夷图各一幅;日本、琉球各二幅。这部图集是以明廷版图为核心,按行政区划分幅的当时地理视野所及的世界地图集。又配以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关系切要的一些专门性地图。因此,构成明代一部体例完备的全国综合性地图集。此图集,明、清两代多次翻刻,流传很广,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