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首先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但是,我国是一个具有960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国,由于地域辽阔,带来了许多特点。一是各种地貌千差万别,以山地和高原为主。除上海市外,全国各省市都有山地,全国2/3的县属山区县。我国地势由东向西呈阶梯状升高,有大陆架、平原和丘陵、高原和盆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进一步可开发的土地只占全国土地的6.8%,山地交通不便,人口稀少,造成经济发展空间地域的不平衡。二是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南北跨越六个不同的温带和一个青藏高原气候,东西含四个不同的降水地带,山地相对高差很大,垂直气候差异大,水分差异大,灾害性天气频繁。三是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在这种地域差异极大、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极不平衡的条件下,科技成果在全国大面积上的推广确有许多困难。
第一,由于发展不平衡,科技成果推广的环境也极不平衡。沿海发达区企业已有了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但仍有40%的工人手工操作。农业生产中,手工劳动占很高比例,镢、锨、镰、锄和畜力仍是主要生产工具,50%的耕地不能实现机耕。在许多产业部门,中专以上技术人员仅占5%,在西北部地区则更少。如陕西省,综合科研能力居全国第三,但由于地处腹地,缺少地理优势和自身经济基础薄弱,每年有科研成果1300余项,在本省转化为生产力的不足10%。上海交大校办产业一次上市,便筹措资金1.4亿元,而西安交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压腐浊赋能铝铂”成果,却找不到婆家,最后被浙江省一乡镇企业拿走。
第二,资金分布差异大,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在全国推广。推广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需要资金。如在山东省寿光、临邑、陵县等地,地膜种植技术很快推广,农民深受其惠。但在云南省东川市,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年5月,该市郊农民地膜种植面积还未达到计划数,究其原因,是每公斤地膜价格上涨至8元多,农民拿不出这笔钱,市财政无能为力。
第三,科技人员少,分布日趋不平衡。我国本来科技人员就少,而且80年代后期每年以3%的速度减少。这有限的科技人员本来分布于沿海各省市较集中,而现在却更突出。许多科技人员“孔雀东南飞”,涌向东、南沿海省份。这就使大西北、大西南等本来科技落后的地区,更增加了推广科技成果的难度。这是政策和经济发展差异条件带来的。
面对这些情况,国家一方面大办高新技术开发区,制定科技奖励政策,鼓励民营科技事业的崛起,同时还推广了覆盖全国的“星火计划”和“火炬计划”。1988年国家科委开始组织实施“火炬计划”,重点把高技术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应用,已取得阶段性进展。1985年国家实旎的“星火计划”,以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地方经济。目前,“星火计划已覆盖了全国所有的县,确立了上千个国家级项目和上万个省、地级项目。”
为了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全国城乡开展了科技普及活动。目前,全国98%的县建立了科协;85%的乡镇建立了47000个科普协会;在532个县科协建立了2813个科技服务实体;在7133个乡镇科普协会建有75711个科普服务实体。全国县、乡两级建立一年制以上的科普学校14187所。全国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8万个,会员194万人,共140个门类;城市厂矿科协3213个,会员80多万人在改革中,我国根据具体国情,已逐步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科技成果在更广阔的地区和领域推广已成必然趋势。
(刘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