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古代发明与发现
10352100000011

第11章 降雨

中国古代对雨水的观测十分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从甲骨卜辞中,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对雨已经有“大雨”、“猛雨”、“疾雨”、“足雨”、“多雨”、“毛毛雨”之分,而且还注意到了雨的来向。

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自秦朝开始,就已经有“报雨泽”的制度。1975年2月,科学家在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发掘的11号秦墓中,发现了《秦律十八种》的竹简,其中,《田律》中记载道,凡下及时的而且有利于庄稼生长的雨,在下完雨后要立即向政府用书信报告受到雨灌溉的田亩数。如果是庄稼生长后下的雨,应该向政府报告雨量有多少和受益的田亩数。如果发生了旱灾、洪水、暴风雨等自然灾害,必须立即向政府报告受灾的田亩数。这些报告,就近的县可以要走得快的人传送,如果距离比较远,则要用各县之间的驿站传送,而且每年必须在8月底以前送到。在东汉时期,政府也曾要求所辖各郡国要把每年立春到立秋的整个农作物生长情况以及当地降雨量的多少迅速汇报给中央。

东汉以后,历代政府对农业和各地的降水量都很关心。在南宋时期数学家秦九韶所著的《数术九章》一书中,就有4道有关降水的数学题。秦九韶在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农业生产的丰收好坏,与每年的雨雪很有关系。主管农业的政府官员如果想知道雨雪的降水量,就必须用一种容器计算。但如果容器的形状、容积不同,计算出来的降水量就会大不相同。那么怎样才能客观地从容器的降水量计算出当地有代表性的降水量呢?出这4道数学题,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因此,这4道题的最后所问,都是问合平地的降水量多少。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了只有把降水量换算为平地上的量,才是有代表性的量。从这几道算题可以看出,当时中国还没有统一标准的容器。这是因为当时各地是用“天池”作为容器,而“天池”本身的作用则是为防止森林火灾用来积存雨水的,所以没有一定的标准。中国真正统一的容器的发明大概出现在明朝时期。考古学家曾在朝鲜发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黄铜雨量器,并且标有标尺。据考证,这个容器是中国于公元1770年制造的。考古学家研究,这并不是中国最早的一个统一的容器。

明朝以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测雨量,要求各州县的官吏都必须按月向朝廷报告雨水情况。这种制度直到清朝后期,仍保持着。在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内保存着许多明清时代大量的各地上报降雨量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