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新汤头歌诀读本
10351900000156

第156章 散偏汤

散偏汤治偏头痛,痰气郁结脉弦用,柴胡白芍芎草芷,白芥香附郁李同。

来源:《辨证录》。

药物:白芍药9克,川芎15克,郁李仁、柴胡、甘草各3克,白芥子6克,香附6克,白芷2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2次。

功效:散郁祛风止痛。

适应证:风袭少阳,致半边头痛,其痛时轻时重,遇风寒及情志不畅则痛重。

方义:方中白芍药养血柔肝止痛;川芎祛风止痛,李东垣说:“头痛必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经药。阳明白芷,少阳柴胡……”。郁李仁,《本草新编》说:“去头风之痛”;白芥子善温通经络,疏散寒湿,蠲痹止痛;香附,理气解郁止痛。全方共奏疏风散郁止痛之效。

§§第十一章 祛寒之剂

凡是治疗因寒邪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方剂,都可以叫做“祛寒剂”。前面发表剂中已经有了治疗寒邪在表的方剂,所以这里就专指驱除里寒的方剂。

里寒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外界的寒邪乘人体之虚而直中于里;或由表寒不解而传里,统称为外寒。一种是由脏腑阳虚而致寒从中生的内寒。但终究是由于人体的真阳不足,才会发生里寒。因此,祛寒之剂除了以温热药来驱除寒邪是主要内容外,还应根据里寒的轻重、部位,分别配合温脾阳、补肾阳,以及温通经络等方法来组成适应于各种里寒的方剂。

祛寒剂,就是用辛温或辛热的药物组成,能够补阳益火,振奋血行,解除那些由于所谓“寒邪”引起的病证的方剂。所谓“寒”,有外寒和里寒之分。外寒袭表,则能引起表证病变。解除外寒表证的方剂已于解表剂中谈过,这里专论解除里寒证候的方剂及其应用。所谓“里寒”病证,大体说来,多属三阴的寒证病变。有的是由于外寒直中引起,有的却是由于其人阳虚阴盛所致。阳虚则气不足以煦,阴盛则血泣而行不畅。其见证在方书中多责诸寒气内留所致。临床根据里寒证情轻重缓急的不同,尤其是阳虚程度的不同,治疗里寒的方剂分为助阳祛寒和回阳救逆两类。

助阳祛寒的方剂,适用于里寒比较轻缓的证候。这类证候,阳虚的程度比较轻微,病变多表现于某一部位或某一腑脏,而很少有全身性的阳虚危急征象。在治疗上,应根据其所表现的证候不同,选用适当的方剂。一般太阴脾土虚寒,呈现有胸满呕吐、大便溏薄、脘腹胀痛、四肢不温、纳谷不香、口不渴、脉沉迟,舌苔淡白等中焦虚寒征象的,治宜温脾阳,健中焦,祛寒邪。理中汤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方剂。厥阴虚寒,肝经寒气上逆,出现脘腹作痛,食后欲吐或干呕、吐涎沫等症的,治宜吴茱萸汤温中祛寒,降逆止呕;若见少腹疝痛等症的,可用天台乌药散之类以温散肝经寒气。少阴肾经虚寒,见有半身以下怯冷,腰膝软弱、尺脉沉小等症的,可用金液丹、肾气丸(见补养剂)之类温壮肾阳。如果脾肾虚寒,出现五更泄泻、腹痛肢清、食少不化、舌淡苔薄等症,那又应该温肾益脾两顾,方剂如四神丸之类。

这都是临床应用助阳祛寒剂的举例。

回阳救逆的方剂,主治阴寒内盛,阳气虚微,甚或阳气衰竭欲脱之症。这种病证,一般比较危急,多出现全身性的阳气衰微征象,治疗非用大剂温热回阳或温补固脱的方剂,难以奏效。如手少阴虚寒,见有厥逆、汗出、脉沉微诸症,使用四逆汤和回阳救急汤之类回阳救急,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又如,足少阴真阳衰惫,虚阳上越,肾不纳气,见有气促痰喘、四肢厥逆,自汗如油等症,急用人参煎汤送服黑锡丹,以回阳固脱,镇纳逆气,也是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