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生命的觉醒
10350400000012

第12章 慈悲无二

曾有一个修行不是很好的喇嘛,他脾气特别暴躁。有一次他到寺庙专门放佛像的地方,打地铺睡觉。刚好有客人来,年轻的堪布便请喇嘛把空间腾出来给客人,讲了好几次,他都不肯。堪布很生气,就把他抱起来,送到大殿外面,等于是把他赶出大殿。后来喇嘛很生气地跟别人说:“这个堪布每到冬天就下山来跟我们讲佛法,说对六道一切众生都要视如自己的亲生父母,现在我想来想去,只有我不是他的父母,其他的众生都是他的父母!”

虽然这个喇嘛做的事情不对,但他讲的话也有些道理。一般来说,佛教徒都有慈悲心,而一旦有些人跟我们过不去或令我们讨厌,我们就会把他们排除在六道一切众生之外,好像只是个东西而已,甚至连东西都不如。所以,慈悲并不是说到就做得到,这是要慢慢学的。

不要说你们,即使我们修行这么多年,还是会有不喜欢的人。怎么办呢?只有远离了,不要常常见面。他不在旁边的时候,我们发慈悲心还比较容易,而且回向时,把他放在众生里面一起来回向,也没那么困难。而如果看到对方,就又会让自己不高兴,就会多思考几次才把功德回向给他。

我的意思是,如果连我们这些修行很久、自认为是修行人的人都有这样的心态,何况是初学的修行人?我们需要学习的就是,当有这些心态时,可以先敬而远之,或者也可以心理调适,把对方看成是众生的一分子。我们要告诉自己:虽然他有这样的业力,让我们产生烦恼,但我们是修行人,就不能跟他一般见识。然后靠时间慢慢改变。以前看到他就想臭骂一顿,慢慢地,看能不能一两个月骂一次,然后再一年骂一次,渐渐地就懒得骂他了,久了也就忘记了,嗔恨心也发不起来了。

在西藏,有些家族是世代仇家,家族之间常常为了上一代的恩怨,到了下一代相互报仇,再下一代的子孙也变成仇人。这是一种负面的义气,依照这种义气,和祖辈关系好的人,子孙就跟着好,和祖辈关系不好的人,子孙就会视他为仇人。像这种代代相传的家族仇恨,非常不好。而且其中有些还是佛教徒,即使你对他们说这样不好,对他只是暂时有效,过了之后又和以前一样。我从小就调解这种仇家,把他们叫到寺庙里面臭骂一顿,然后讲佛法给他们听。当下每个人听了都会忏悔,要点灯、要供佛、要塑佛像、要印大藏经,什么都好,什么都愿意做;离开了佛寺后,仇恨又开始了。那是什么原因?就是无明的习气!

当然,佛教徒知道忏悔是一种好处,一旦知道所做的事是不对的,忏悔以后,约束自己的能力就会强一点。如果嗔恨心特别强,知道自己无法克制,那么就要学会在心中将嗔恨缩小一点点,毕竟有时那种无始以来累积的习气是很难一下子克服的。

大多数小孩可以用慈悲来教,但对某些小孩来说真的没有用,所以还需要有一点忿怒相。当然,最好不要用打的,要尽量让他知道做错事会有怎样的果报,告诉他这样做不是最好的。西方人一直强调不分长辈晚辈、完全平等的那种爱的教育,有时是行不通的。毕竟有智能的小孩是极少数,大部分需用心善巧地去教导。父母教小孩,心中要充满绝对的智能,那么你的行为,有时表面比较过分一点,但最后对他一定很有帮助。不过,不能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加在行动上,变成表面爱他们、事实上却发出恶情绪、用自己的嗔恨打小孩,这就不可以了。

无论我们的言语行为是祥和的,或是看起来比较粗鲁,一定要保持非常慈悲的心。你在工作上对待事业同伴、员工、老板,或者在学校、在家庭,如果能有纯正善良的心,那么相互彼此忍让是绝对做得到的。当然,有时候心中的想法还是要用嘴巴说出来,有些话不讲是不容易让人明白的。有时候有话不讲出来,却在心里想“他到底在做什么”、“他讲这话是什么意思”、“他这行为到底是什么意思”,像这样猜疑,反而不好。

大慈是希望众生都能够得到快乐、平安等人天福报乃至成佛,大悲则是“愿一切众生脱离苦及苦因”。如果有众生正遭受病痛之苦,或正与死亡搏斗,我们可以将他视为悲心生起的对境,然后由此延伸至每个众生,因为六道众生都需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痛苦。有很多生命临终时因为恐惧而产生的痛苦,是现在的我们无法感受或表达的。要学会真正的感同身受,不能只用嘴巴说“你现在的痛苦,我也感同身受”,而是要用心去理解他们真正的痛苦,这是学习以其他生命的立场来思考问题最好的方法,也是现代人最缺乏的。我们与他人接触时,思维方式常常倾向于怀疑别人有不良的动机:“他想做这种事情是不是有什么企图?”大家有没有想过:当一切都集中在不好的思维上时,自己的脑中已经充满了不好的念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