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一本通
10345500000013

第13章 2 自然无为的精神象征:度化众生的天尊诸神

本节概要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天尊诸神为最高阶层的神灵,他们为丹道中所指的“炼虚合道”的大成景界。他们皆以“道”的化身,于世间道家之人的心中常存不灭,并每至天地初开之时,即授以秘道,开劫度人。为道教修炼之最上乘,是道家人之仰视的崇拜。

如若用佛家的思想理论来给予其定义的话,他们就是度化众生于“道”的神灵。

(1)最高尊神三清教主

所谓“三清”,即道教对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合称。“三清”于道教中,原指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境,后才用来指居于此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此三清,便是道教最高尊神,是“道”于现实中的化身,是道经中“一气化三清”的体现,象征着宇宙化生的三个阶段,亦为清廉人格的象征。

道教至尊元始天尊

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中,以“三清”的地位最为尊贵,而“三清”之中又以元始天尊的地位最为尊贵。

元始天尊,全称为“玉清圣境虚无自然元始天尊”,又称为“玉清大帝”,也称“天宝君”。所谓“原始”,为道教表述宇宙起源的用语,意为本原、开始之义。据神话传说记载,在天地未开之时,天地日月还都没成型,整个世界处于一个混沌之状态,就像是一个鸡蛋那般。盘古就被孕育在这个鸡蛋之中,在其间他睡了一万八千年后,于某一天醒来,晃晃身子、站起来的片刻,混沌一团的宇宙顿时裂开来。至此,盘古开天辟地下的结果是:天地间有了阴阳始判、二仪初分,而天地间的距离是三万六千里。盘古的身躯化为山川河岳,魂魄则于天空中游游荡荡,他以仰吸天气、俯饮地泉为存在。此时,天地间除了他外,还有一个貌若花朵的绝美玉女在运行游息,她就是太元玉女。于某天,两人巧遇后,盘古之魂魄经由太元玉女生下,号为元始天王。之后,经由一劫后,并衍生而出“三清”之身。也就是说,三清皆是元始天王所度化。

另外,元始天尊还度化了很多神仙,且都是地位尊崇的神仙,比如太上丈人、天皇真人、五方五帝及诸仙官。

元始天尊为道教初期的尊神,他禀自然之气,在宇宙万物产生以前就存在,其本体常存不灭,即使天地沦坏,也丝毫不受影响。每当新天地形成,天尊就下降人间,向世人传授玄秘之道,此被称为“开劫度人”。

元始天尊居于三十六天最上层的大罗天,其仙府称为“玄都玉京”。玉京之中,黄金铺地,玉石为阶,宫中七宝、珍玉、仙王、仙公等居于中央和两旁的仙殿之中,气派之非凡,完全是仙界帝王的做派。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的神案上,其位居中位,头罩圆光,手执丹丸,或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状态,即宇宙形成的第一大世纪。在世间,元始天尊受到了上至帝王圣贤,下至民间善男信女的虔诚尊奉。

也许,因其象征天地未开的原初状态的缘由,世人将其诞辰定为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

度人不可胜数的灵宝天尊

因着道家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曾经提出的宇宙起源之理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认为道教神祗们皆都缘起于无处不在而又无形的“道”。在道教神仙谱系中有着最至高地位的“元始天王”,便就是有一炁而化生为三清的,又由元始天王化生出三位至高无上的尊神,即三清境中的天宝君元始天尊、灵宝君太上道君和道德天尊,也就是道教最尊贵的“三清”。

在至尊“三清”中,灵宝天尊出现的最晚,然而他的地位却可谓是“一神之下,万神之上”,在道教初期的尊神中甚至都在太上老君之上。

灵宝天尊又称上清大帝、玉宸大道君。按照道经的记载,其身世跟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佛颇为相似。在久远的古代,灵宝天尊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一名洪氏女子的胎中,经过三千七百年之后才降生在这个国家的一座山岳附近,名为器度。器度长大后,领悟了大道的真谛。为了追求更高深的道,他便坐到一棵枯萎的桑树下,凝神思考了一百天。就在这时,元始天尊下凡,把十部记载了高深道法的经书传授于他。

于是,器度跟随元始天尊游历十方,宣扬道法,度化有缘之人无数。游历归来后,元始天尊便把遭法传授给他,并赐予其尊号为灵宝天尊。从此,灵宝天尊便广为宣传经策,将其学之道传于万世。其间,度人不可胜数。由此,他一举跻身于道教神仙的最高集团,治理玄都玉京,身边亦有30万金童玉女侍卫,更得于万神入拜。

据传说,元始天尊所宣讲的道法,许多都是由灵宝天尊整理而传世的。他降下金科宝篆、三洞仙经,并把这些经策传给真人们,让他们再传给天下万国。

故而,道经认为灵宝天尊就是“道”的化身。而在道家人的心中,他是无处不在,充满在万物之中的,这和佛教的“法身”释迦牟尼佛确实颇有些相似。

史料也是如此记载,说灵宝天尊就是道的根本,其为元始天尊的受道弟子。太上老君还尊其为师呢。

如果还是与佛教诸神灵相比较的话,灵宝天尊在道教中的地位和佛教中的观音菩萨类似。因在道法世界中,凡是遇见有缘好学、请教疑难的人,他都会尽心地加以训诲。他有二十六变、七十二化的神通。人们想要见他,他就会随着人们所渴求的念头出现,无论此人身在何处。

在三清殿中,灵宝天尊位居元始天尊左位,手持太极图或玉如意,象征混沌始辨、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即宇宙形成的第二大世纪。故其圣诞为阴生阳消、昼长夜短的夏至日。

法天地的象征道德天尊

在庄严肃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通常会供奉着三座神态端庄的尊神,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师”。从三清大殿外远眺的话,玉清元始天尊神像居于大殿居正中间、上清灵宝天尊神像则居于右、太清道德天尊神像则居于在左,此“三清”即为道家哲学中“三一”学说的象征。其间,道德天尊代表的是道学玄妙法天地的象征。

道教的神祗中,大都被民间众生所熟悉和崇拜,但是,“三清”诸神却是有所不同。尤以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最为甚,其二者也只不过是在道观中享受着香火,而在民间的知名度确实不高。于“三清”中,只有被奉为“太上老君”的道德天尊被人们所尊捧和供奉,于各地间以老君命名的地名可谓比比皆是,比如老君岩、老君洞等等。

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也就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老子。老子为道家学说代表人物,因其五千文的《道德经》中所散发出的神秘气息,其地位于民间是至为殊胜的。关于老子颇负争议的出身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于此我们只讲他于神仙谱系中的渊源。

话说,老子辞官骑着青牛出函谷关。老子离函谷关还很远,守关的尹喜便就看见远远地有一团紫气东来,尹喜大喜,知道必有大圣人将至。尹喜素来仰慕老子的学问,故而见老子来到关前便亲自出关迎接,向老子问道,并盛情挽留老子在函谷关多住几日。老子就是在这里写下他流传千古的五千文《道德经》之著作,之后便出关不知所终。据说老子出关之后去了印度,并在那里成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师父,也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的传说。

老子大概活了160岁,还有人说他活了200岁。总之,他的一生散发出谜一样的气息。

“生命就像燃烧的火焰,形体就像燃烧的燃料。燃料屈指可数,而火却一直传承下去,永远没有穷尽。”这是老子死后,庄子为他写下的一段寓意颇深的名言。由于老子的学说中蕴含着超越普通思维的智慧,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可谓盛极一时,汉初统治者甚至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学说来治理连年战乱之后的国家。不过,从道家学说到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道教的建立,还隔着数百年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因着《道德经》的魅力,老子在老百姓心中已经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张道陵初创道教便将老子奉为祖师,将《道德经》五千言作为本教之经典。到了后世,道教更是将老子奉为“太上老君”,又称“老君”、“太上玄元皇帝”等,最常用的名称为“太上老君”。

老子化身的故事,从汉至唐一直流传不绝。而对老子的崇拜在唐代也达到了顶峰。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厉害,不是名门出身,很难在社会上得到重视,这包括刚刚成为皇亲国戚的李氏家族。于是,李氏皇帝们为了抬高自家门第,便和道教的教主“太上老君”攀上了亲戚,不仅将老子尊为其始祖,还自称是老君之后代,号称“神仙苗裔”,奉老子为“玄元皇帝”。道教由此也成了唐朝的国教,并于唐代盛极一时。

老子不但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在民间也广受敬仰,除了在各地的道观中享受香火祭祀,还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出现。比如,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白发皓首,一派仙风道骨,极像一个和蔼可亲的老头儿。在福建泉州郊外的清源山上,有一尊很有名的老君像,名曰:“老君岩”。据传此尊雕像是北宋时期所刻,老君岩以整块岩石雕刻而成,高5.1米,老子席地而坐,左手抚膝,右手凭几,两眼平视,双耳垂肩,面含微笑,衣褶分明,生动逼真地显现出老子慈祥、安乐、睿智的神态。

由此可见,道德天尊在人世间的地位是多么的殊胜,多么的受人尊奉!

(2)主宰天地万物的四御

四御,指的是道教三清尊神下的主宰天地萬物的四位尊神,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在道教天界诸神中,他们是辅佐“三清”的四位天帝,皆为先天道气所化,是统率天地万物的神。其间,玉皇大帝乃是万神之主。

统御万天的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又称玉皇上帝,玉皇,玉帝,天公,为道教神仙王国里的最高统治者,是天庭的帝王。其全称为“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居于太微玉清宫。在道教和民间,其备受崇敬和追捧,知名度是远比早期道教中的至尊元始天尊要高得多。

玉皇大帝是从“四御”中演化而来,不过,于他的崇拜还有另一渊源,那就是早期的天帝崇拜。远古的先民们,“尊天亲地”,对上天充满了敬仰之情,因而很早就把“天”给人格化了,并加以崇拜。

在道教的早期神仙谱系中,地位最为尊高的是元始天尊,而非玉皇大帝,其只是位于“四御”之首,协助“三清”统治天界而已。然由于当时的帝王好道,并各自随着自己的喜好而昄依所信仰的神仙,故而,在此时作为主宰天地万物之神的天帝便因其而备受尊崇。其知名度亦是居于神仙谱系榜首。

道经典籍中说,玉皇大帝号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为主宰世界万物,统领诸天,永不毁灭的神仙。其源于上古宗教中的最高神托,能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和人间福祸、生死、寿天、吉凶等。故而,在民间及道教中,他还被认为是主宰人生命运的最高神“帝”和“上帝”之说法。

关于玉皇大帝的信仰,是远古早就有之的。先有古人的朦胧之“尊天”崇拜,后有道家、道教的尊崇。可以说,他的信仰是普遍的、盛行的。不过,关于他的出身及来历,却是唐宋之际的成书的重要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里面有很详细的记载。

传说,很久以前,在一个个光严妙乐国度中,住着国王净德和王后宝月光,只是,他们到了老年之际身边还无子嗣。于是,他们便令道士举行祈祷,以期求得一女或一子。在国王的昭告下,道士们与其宫殿中做法事半年之久,终于,在某一天的晚上,宝月光王后梦见太上老君抱着一婴儿驾车而至,并将那怀中婴儿赐予王后。梦醒后,宝月光王后神奇般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诞生一太子于王宫。

太子长大后继承了王位,在他的打理下国家被治理得井然有条,繁荣而富强。然而,年轻国王的志向并不仅仅是当一个明君,他还有比此更有见到的夙愿,那就是前往普明香严山中去修道。于是,他把国事托付给众位大臣,之后便前往普明香严山。后来,他功德圆满,成为神仙,在经过三千劫之后证得金仙之位,又经过亿劫后,而成为玉皇大帝。

道教将玉皇大帝认为是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其修为境界虽不是最高,但是其神权却是最大。道经中如是描述他:称其居住于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玉皇大帝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而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道教就是这样认为:玉皇为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的最高尊神。

据记载,在每年的腊月二十五,玉皇都要亲自降临下界,巡视察看各方情况,并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

人间的正月初九,被视为是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说这一天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都要隆重庆贺,而是时道教宫观内则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统御万星的紫微北极大帝

紫微北极大帝又称北极大帝,北极星君,四御之一。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中的第二位神,其地位仅次于最高尊神“三清”和玉皇大帝。

紫微北极大帝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供奉,它来源于我国古代的星辰崇拜,所谓北极,就是北极星,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微垣内。《后汉书》卷四十八谓:“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紫微垣又称紫微宫,后来因帝王崇道的缘故,而将其居住之地称为紫禁城,以示其崇拜和敬重。道教认为,北辰是永久不动的星,位于上天的最中间,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故而将其奉为“众星之主”,“众神之本”,因此对它极为尊崇。

关于北极之崇高地位,历来都有史料给予记载,比如,《晋书?天文志上》谓:“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北极,北后最尊者也。其细星,天之枢也。”并以之为“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唐代孔颖达《书?说命中》疏:“北斗环绕北极,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五星行于列宿,犹州牧之省察诸侯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侯为天子守上也,天象皆为尊卑相正之法。”

紫徽大帝的神诞日为农历四月十八日。据传说,在上古封神之前,紫微大帝悟大道,斩善恶,成就玄天真武大帝,管辖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主杀伐。因其那善恶之身,有尘缘未解,故而转生于西岐,成为西伯侯姬昌之长子——姬伯邑考。后来,姬昌受了七年之苦,即为纣王所囚,伯邑考便携珠宝等前往朝歌替父赎罪,终了断父王与那九尾狐妖妲己之间的因果,只是结局是自己身死于封禅台。然而,妲己并未就此罢休,而是着令纣王以伯邑考之肉为肉饼赐姬昌,用以试验姬昌先天卦象。姬昌忍痛食子,逃回西岐,举兵伐纣,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文王。后来,周文王将子吐出为三块肉饼,而那肉饼吐出后就地一滚之下,便生出四足,长出两耳,往西边方向跑去了。后来,其便被姜子牙在封禅台封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

另外,道经中如是记载:紫微北极大帝的职能是,执掌天经地纬,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正是因为此渊源,紫微大帝受到了历代帝王的顶礼敬拜,尤其是在宋代。而关于紫微大帝的造像,在民间更是流传飞广,现今在四川的大足等地,还可见到许多历代刻造的其的神像。

由此可见,紫微大帝在民间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广。据《明史?礼志四》记载:明时,宫廷还敕建了紫微殿,“设象祭告”。其形象是一身帝王打扮,旁边有威风凛凛的武将护卫,十分高贵威严。

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在天庭的职司为:三官大帝之上员一品、赐福天官。

统御万雷的勾陈天皇大帝

勾陈天皇大帝,全称为“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简称为“勾陈大帝”、“天皇大帝”。勾陈,即“钩陈”,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极星,共有六颗星组成。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天皇大帝与北极紫微大帝一样源于我国古代星辰崇拜,勾陈,同“钩陈”,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极星,由六颗星组成。《星经》说:“勾陈六星在五帝下,为后宫,大帝正妃。又主天子六军将军,又主三公。”所以,后人常以勾陈指后宫。《晋书?天文志》又谓:“勾陈六星,皆在紫宫中。……陈口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瑰宝,主御群灵,执万神图。”后来,道教吸收了这些信仰,并将其设为勾陈上官天皇大帝名目,尊为四御之一。

相传,龙汉年间,有一国王名叫同御,圣德无边。国王有一玉妃,明哲慈慧,号曰紫光夫人。时值国王正受禀八万四千大劫之考验,于是,其便在尘劫中发至誓愿道:愿生圣子,辅佐乾坤,以裨造化。后来,在三千劫结束后,于一个春日百花荣茂之际。玉妃在游戏后来到金莲温玉池的边上,脱服澡盥,忽有所感,就在这时,池中莲花九苞,应时开放,并化生成九个婴儿。其间,二长子为天皇大帝和紫微大帝。二帝君,居紫微垣太虚宫中勾陈之位,掌握符图纪纲元化,为众星之主领。

此传说,来自于道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中的记载。

勾陈天皇大帝的职责是: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南北两极和天地人三才,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

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祇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后土被视为养育人类的大地母亲,其信仰来源于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土地承载万物,为人类精神和肉身的栖息之处,因此先民们对脚下的这片土地充满了敬仰之情,由此而产生了“尊天亲地”之崇拜。

所以,厚重而温和的土地,从很久很久以前就被古人所崇拜、所信赖,故而人们便将土地人格化成为地神,这就是土皇,也称后土。后土为一位女性神祗,民间俗称后土娘娘,职责是掌管阴阳造化、山川河岳。在道教中,她亲切而不可或缺。

在早期神话传说中,后土为共工氏之女,按照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以天为阳以地为阴,甲骨文的“后”字也作女人形状。“土”则被解释为,“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在道教中,后土的地位更为尊崇,在“四御”中位列第四,为一位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祗,尊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另在民间,后土的信仰也是最为普遍的。唐朝时期,神仙所居的天界有了细致的划分,天界被分为三十六天。按天地感应之说,上有三十六天,下则有三十六地。上有天帝,下则有后土。后土之下有三十六位土皇,他们负责掌管阴阳,化育大地,消除幽暗,指引神明。由此可见,后土之地位和信仰是极为显赫的。

此外,在道教的宫观中都会于四御殿里供奉上后土的神像,而一些大型的斋醮法事(即做道场)中,在供奉三十六天帝的同时也会供奉上三十六土皇的神位。事实上,从古至今,专门供奉“后土皇地祇”的山西万荣县“后土祠”,一直都是规模最大的祭祀中华民族“国土之神”的皇家祠庙建筑。

“后土祠”的山门,位于万荣县宝鼎乡庙前村北的一块黄土高阜之上,中间是3楹,二层楼阁式建筑,中开仪门,两旁有侧门。门内为一座架板式的过门戏楼;院内正面,立有一对近20米高的石刻旗杆,上面刻有“调元德普神恩远,保赤功巍惠泽流”的楹联;之后是并排的两座坐南朝北的戏台,与正门内的戏台形成了“品”字形状;再前为坐落在台基之上、面阔5楹的献殿,然后就是供奉后土祠主神的娲皇后土圣母殿了:正殿中央,“娲皇后土圣母”神像端坐于高大的神龛之内,神龛两

侧为一副长联:“后配六合之天,至圣至尊,圣德自应崇代代;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世人所以称娘娘”。每当人们走进这座巍峨、神圣的殿堂时,面对慈祥、神圣、庄严的“娲皇后土圣母”之际,心中都会不由得升起一份圣洁、崇敬的感情。

另外,被尊奉为“皇地祇”的“娲皇后土圣母”,也是古代“天、地、人”三皇之一的“地皇”。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并不知道“交媾”和“生育”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所以,受孕的原因往往被归结为超自然的神力作用。“华胥圣母履巨人之迹”而有孕、“后稷之母梦巨人入怀”而怀胎等等就成为某些女性先祖解释生育现象的主要托辞。直到进入“新石器时期”以后,人们才开始从饲养的羊、鹿一类的家畜的交配中发现了“交配”和“生育”之间的关系,同时,人们又从依赖大地生存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发生联想:认为男子使女子的胎腹受孕,犹如人类把种子播种到土地之中;母亲“十月怀胎”犹如大地“春种秋收”;大地化生万物永远沉默不语,犹如母亲生儿育女永远忍辱负重等等,由此而把亲爱的母亲与神秘的大地联系起来,认为栖身于山洞、地穴中的人类,犹如依赖大地生存的万物一样,也是大地母亲的产物。于此,这就产生了“大地”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大地”的说法。

据《易经》、《礼记》等记载,由于伟大的“创世母亲”女娲具有“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等美德和功劳,在商、周时期,她又被轩辕黄帝尊为“地皇”女娲,更进一步尊奉为“后土皇地祇”,即主司大地万物的最高神祇,以对天下万民进行“尊天亲地”、“教民善报”、“报本反始”。

史料记载,自唐代以来,随着风水堪舆的流行,人们在动土、上梁、镇宅、安宅、建桥、铺路时,皆都要举行礼谢“土皇”的斋仪,以祈求路桥畅通、家宅平安、降福消灾。

至此,人们对于“土皇”的崇拜上升到一个“保平安”的高度。也正因为此,“土皇“的信仰得以在民间源远流长,至今绵延。

(3)执掌人间福禄寿的三星

福禄寿三星,即道教信奉的天官、文昌和寿星。据说天官赐福,故为福神;文昌主加宫进禄,为禄神;寿星即南极仙翁,乃长寿之象征,故为寿神。民间多张贴绘有他们三位的风俗画,目的是以求福禄寿。

赐福于人的福星

所谓“福星”,就是根据人们的善行而施赐其幸福的尊神。

福星的起源甚早,据说唐代道州出侏儒,历年都会被选送朝廷为玩物。即好端端的人被置身于陶罐中,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用这种残酷手段制造畸形侏儒进贡,满足皇帝荒唐的需求。唐德宗时,道州刺史阳城上任后,便冒死上书给当朝黄帝以废除此例,并拒绝上贡,为当地百姓免除了灾祸。州人因感其恩德,逐祀其为福神。宋代,民间亦普遍将其奉祀。到元、明时,阳城又被传说为汉武帝时人杨成。以后更多异说,或尊天官为福神,或尊怀抱婴儿之“送子张仙”为福神。

在道教中,福星,古称木星为岁星,所在有福,故又称福星。星相家们近而引申为:“岁星所照,能降福于民”。即说岁星照耀的地方,百姓也能够得到好运和幸福。看来早在西汉以来,人们就把木星作为赐福之星看待。

“福”的含义十分广泛,包容了世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与目标。中国人所谓“吉祥”,多指福而言。因此,吉祥又可以释为“福”。

另外,“福”还有很多的含义,比如:古人曾根据所处时代的风尚,将福的重要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称五福。而不同时代,五福所指又略有不同。《尚书?洪范》所说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汉朝桓谭《新论》则说:“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后世又有“福、禄、寿、财、喜”的说法。并且,五福只是人生追求的大目标,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福的含义更要丰富得多。

因其缘由,人们创造的福神也就有了多种多样的神职,并由此而获得了兼容众多吉祥神神职的功能。但是,同时也就失去了其鲜明的特征,他的形象与功能也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人们在祈求某一具体好运时,要供祀的多为专司其职的吉祥神,而福神便只是在人们祈求的目标比较空泛的时候,才成为供祀的对象,并多以“福”来代替。比如,在祈求降临福运的时候,往往倒贴一个“福”字,取其谐音“福到了”,潜含福神临门的意思。

福神与许多神灵一样,也经历了由自然神灵到人物神灵的演化历程。最初的福神为星辰,称“福星”。福星即木星,也叫岁星,可以说人们是把木星当做了赐福的福神。福神人格化后,才又附会上了以上种种的说法。

掌管人间荣禄贵贱的禄星

禄星为掌管人间荣禄贵贱的尊神,因禄有发财之意,故民间往往借财神赵公明的形象来描绘他:头戴铁冠,黑脸长须,手执铁鞭,骑着一头老虎。在道教三星群像中,他则为一位白面文官的形象,多意为“文曲星”之义。

禄神原为星神,被称为“文昌”、“文曲星”、“禄星”。在北斗星之上有六颗星,合起来即为文昌宫。其中的第六颗星便是人们所崇拜的禄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后,禄星遂才成为士人命运的主宰神,天下士人皆多对其莫顶礼膜拜。

于道教中,禄星是由星神演化为人神。最有影响的禄神是在宋朝附会上的梓潼神张亚子,世人称其为“文昌帝君”,为掌管文运利禄的神灵。据记载,梓潼神张亚子本为地方神,是由历史人物演化而来的,即蜀人张育和亚子两位人物合并而成的神灵。传说,东晋宁康二年,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于是,蜀人在梓潼郡七曲山为其建立一张育祠,尊奉他为雷泽龙神。而当时,在梓潼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后人遂便将两祠神名合称为张亚子,而张亚子也由此成为梓潼神。

后来的后来,民间又逐渐形成了有关张亚子的传说,比如:《华阳国志》记载,梓潼县有一座庙叫“善板祠”,所供之神即为张亚子。《太平寰宇记》又记,有关张亚子显灵的神异故事。另在唐安史之乱时,张亚子更是名声大噪。据说,唐玄宗夜宿七曲山,曾梦见张亚子显灵,说其不久将会做太上皇。故在安史之乱之际,唐玄宗逃到蜀地,途经七曲山时,便在此处举行了隆重祭祀,并追封张亚子为左丞相。现七曲山尚有唐玄宗“应梦仙台”的遗迹。唐广明二年,僖宗为避黄巢起义到蜀地,经过七曲山,也曾亲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其为济顺王,并将自己的佩剑解下赠给其。由于唐帝王的推崇,张亚子的影响迅速扩大,逐渐由地方神演变为全国性的大神。至此后,从宋至清,梓潼文昌神屡屡受封,香火旺盛。

事实上,其在士人心目中的地位才尤为得高。这是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以科举取士,士人一旦通过科举考试,便可以做官发财。故而,均将禄神奉为祈拜之对象。由于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做文章,所以,禄神崇拜中便也包含对文运的祈求,因此禄神不仅仅成了士人的主宰神,也成了一般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神,或可称文神。

执掌人间寿命的南极仙翁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南极仙翁为保佑人间性命年寿的神仙。人们将之视为福禄寿三星之一,来源于南极的老人星。人们常常把他和福、禄二星结合起来供奉,表追求吉祥如意之意。

南极仙翁,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因为他主寿,所以又叫“寿星”或“老人星”。道教作为一个追求长生的宗教,因而在其神仙谱系中势必会出现一位主掌人寿命的天神。于此,南极仙翁这位象征着长寿的神仙得以诞生。

因长生不老是道教徒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所以,道教初成立,便就将执掌人间寿夭性命的南极仙翁视为天界神仙,并于《真灵位业图》中将其列在太极左位。后因应民间流传,寿星形象为一白发老翁,鹤发童颜,面目慈祥,所拄弯曲拐杖,必高过头顶,常被用作年画图案,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传说经常供奉这位仙神,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南极仙翁源于中国古代的星宿崇拜,一说是指二十八宿中东方的角、亢二宿,因位于列宿之首,所以名寿,就是寿星。一说是指属于西宫的南极老人星,古代立祠奉祀的寿星是指南极老人星,并把他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认为南极老人星出现,国家就会昌盛,天下就会安宁,如果不出现,则天下就会祸乱,人主就会有忧愁。

南极仙翁作为执掌人间寿夭的神,人们对于他的崇拜及信仰可谓普遍至极。自周秦以降,寿星在历代皇朝中皆被历代帝王祀典,直至明代,国家祀典虽废,但其在民间仍被广为流传。另外,其在文学著作中也多有出现,比如:明代弹词《白蛇传》,及后来的《三仙宝传》中,南极仙翁均作为一个好心肠的寿星出现。而在明代著名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三十九卷《福禄寿三星度世》中,则专门讲述了南极星宿的故事。此外,元明杂剧中,讲述寿星的著作更是比比皆是,有《群仙祝寿》、《长生会》等。

寿星的形象是明末时期给以定型的。先前的寿星多为“如意莲花冠,鹤氅、牌子、玎当、白发、白髯、执圭”,与明末老人模样——白发白须、拄一弯弯曲曲长拐杖、头额长而向前隆起,稍有差别。

明朝以后,民间常把寿星和福、禄二星结合起来祭祀,其皆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三个福神。作为民间吉祥如意象征,民间祝寿时,人们便常在正屋面墙上悬挂象征其的寿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或“名高北斗,寿比南山”。

南极仙翁,全称“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居高上神霄玉清府,简称神雷玉府。人们对于他的信仰是道教重生、乐生的形象体现。

关于对他的信仰,可以说是从远古绵延至今的,比如,现今人们在新年时或祝寿时还常把南极仙翁的图像贴挂在家中,以示喜庆吉利。

(4)道教最早的神仙团体三官大帝

对三官大帝的信仰,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所谓“三官”,指的就是构成自然界的天、地、水。天、地,一直都是人类所敬仰的对象。水则是与人类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对于养育人类自身的天、地、水,古人充满了虔诚的敬畏,并由此而产生了对此三官的崇拜。

在道教的神仙系统中,自然人格化的三官大帝是很古老的神仙,算起来是比道教早期的神祗三清还要早。这一点从一些古籍中便可以窥出:如周代典籍中就有关于帝王祭祀天、地、水的记载。

汉末,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开始尊天、地、水为三官,用祈祷的方式为人治病:即在纸上写上病人的姓名,共写三份,一份焚烧上于天,一份埋于地,一份沉于水,此称之为三官手书。五斗米道认为三官能为人赐福、赦罪、解厄,这就是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崇拜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汉族,在其他民族中也存在。例如:东晋十六国时,氏族苻坚和羌族姚苌等民族首领都信奉“三官”。唐代时,南诏王异牟寻和唐使订立盟约的时候,在《盟文》上就写了“上请天、地、水三官,五岳四渎,及管川谷诸神灵同请降临,永为证据”的文字。

北魏的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将三官与三元合并。后来道教又将三官与“三清”结合。道教进而认为:“混沌初分,有天地水三元之气,生成人伦,长养万物。”按照这种说法,三官俨然就是万物之主。另外,关于三官的信仰在民间也是流布很广的,譬如:在唐代,武则天曾经亲奉写有三官的金简至嵩山,以期祈福消灾。

不过,天、地、水三官毕竟是抽象的事物,故而后来人们便将他们具体人格化:三官乃陈子祷与龙王三女之子,三子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变化无穷。三官由此变为三官大帝。

然而,关于三官的出处道经中的说法并不一致。有一种说法:三官的地位一落千丈,从三清境之主降为守卫天门的唐、葛、周三位将军。如此说法即三官皆为周幽王朝武将,号天门三将军,死后为神,各地多有庙。另外还有人认为,三官乃尧、舜、禹三帝。如此异议,可谓是众说纷纭,但总之一点就是,三官由此从自然幻化为人格之象征。

史料记载:每到三元之日,三官大帝就会亲临神坛,考察大千世界之内的神仙升临、人品考察及万类化生之事,衡量“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之分配。所以,在神仙体系中“三官大帝”就是神灵世界主宰一切的最高尊神。

(5)女神至尊西王母

西王母就是老百姓熟悉的王母娘娘。人们概念意义上的西王母为玉皇大帝的皇后,容貌端庄,雍容华贵。在一些除了民间传说中,西王母的形象也是优雅、雍容华贵的。尤其是在山西芮城永乐宫著名的道教壁画中,西王母完全是一位貌若三旬、仪态万千的美妇人。

其实,西王母并非一开始就如此美貌,在远古时代,她曾是一个有着人形,虎齿、豹尾的可怕相神祇。《山海经》中是如是介绍她的:她半人半兽,长着豹尾、虎齿,经常迎着风长啸,不过其虽头发蓬乱,却佩戴着华丽的头饰。居于昆仑山中。

西王母姣好高贵的形象,是到了汉朝时才给固定下来的。据记载,人们皆将西王母当成尊崇的女仙之首来顶礼膜拜,各地还建有很多奉祀西王母的祠和观,以示大家用以将其供奉。

在神仙谱系中,西王母是和人间帝王最有缘分的一个神仙。关于她和人间帝王之间的传说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西王母住在昆仑山顶一座名为间风的园林中,此园共有玉楼九层,且还有瑶池翠水环绕其间,另外还有青娥、瑶姬等五名侍女。话说,这一天周穆王乘着八匹神骏西行,巡游天下,来到昆仑山,拜访了西王母。穆天子献上玉帛作为礼物,西王母则在瑶池上摆下宴席款待穆天子。据说,在宴席上,西王母还唱了一首祝酒的歌:“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意思就是,天上飘着白云啊,地上耸立着高山,路途遥远啊,山川阻隔,愿你远离死亡,还能再到来。”穆天子答谢说:“回国之后我定好好治理国家,三年之后再来拜访。”

据《汉武故事》记载,西王母在汉代还和一位天子有过欢宴,那位天子就是著名的汉武帝。

汉武帝喜好仙道,经常驾临名山大川,举行祭祀仪式,以求神仙之道。有一天,皇宫突然出现了一名西王母派来的使者,通报西王母将要来临的消息。汉武帝便立即下令,在九华殿挂起富丽堂皇的锦帐来迎接西王母。七月七日晚,只见天空中出现了一辆紫云车,雍容华贵的西王母出现了,在她的身边是三只很大的青鸟侍卫与侧。汉武帝设下宴席款待西王母,在宴席之上,西王母让侍女拿来七颗如弹丸大的桃,把其中的五颗桃子给了汉武帝,自己吃了两颗。汉武帝在吃完核桃之后,便把桃核给收了起来。西王母问:“你把桃核收起来有什么用?”汉武帝说:“这

些桃子非常甘美,我准备种一些。”西王母笑道:“这桃子三千年才可以结果。”据说,当时著名的滑稽先生东方朔适逢在大殿外面,为了一睹西王母的仙容而偷偷地趴在窗户上看。于是,西王母指着东方朔趴着的那扇窗对汉武帝说:“这个趴在窗户上的小子,曾经三次去偷过我的桃。”在说完这些后,整个宫殿内外都笑成一片,这次欢宴也在这笑声中结束,并为后世传说故事留下了传奇的流传。

关于西王母和历代帝王结下的不解之缘,后来道经中更是多次出现这样的记述。据说唐朝中期,田理、邓韶中秋之夜外出赏月巧被引入仙境,并亲眼看见了西王母和周穆王、汉武帝欢宴之场面的再现。

西王母的圣号是“西元九灵上真仙母”,封于西龟之岳,总领仙籍,承统玉清。她的排场很盛大,衣、饰皆是元始天尊所赐,头戴玉冠,手拿青玉板,身穿饰有青色羽毛的九天凤衣,脚穿风云鞋。仪仗是二十四乘神凤拉的车乘,有仙人执五色旗帜跟随,还有玉女七百人跟随在侧。

在道教中,西王母有着至为尊崇的地位,亦也其神仙谱系中最为重要的神祇道经上说,元始天王与玄玉女通气结精,生下的诸尊神中就有西王母。道经还说,西王母本为太阴之精,女仙之首,与太阳之精东王公一起,共理宇宙二气,养育天地万物。而且天上地下,女子登仙得道者,皆都隶属于西王母。世人修道成仙,进入天庭,也皆都要先拜见西王母和东王公,然后才可以进入三清境,拜见元始天尊。由此可见,西王母在道教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了。

道教重要的教派全真派,是最为推崇西王母的教派。他们将西王母尊为重要的大神。而上清派则尊西王母为七圣之一,和太上老君、东王公等尊神并列。

此外,西王母在民间的知名度是颇高的,人们一般笃信地认为西王母就是玉皇大帝的皇后,并尊称其为“王母娘娘”。所以,在民间各地我们都可以看见以王母宫、王母殿命名的宫观,这便是世人为奉祀西王母而建造的,常还有一些女仙陪祀,如专管子嗣的金花夫人等。

在民间传说中,西王母还常常和蟠桃宴联系在一起,更据此而加以神话虚构写就成文学作品,譬如:元代杂剧《宴瑶池爨》、《王母祝寿》、《蟠桃会》、《瑶池会》等剧目,明代戏剧《群仙庆寿蟠桃会》等。不过,真正让西王母和蟠桃宴深入人心的还是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人们熟知的大闹天宫中,讲述的就是悟空猴性大发,私闯桃园,偷吃蟠桃,而搅了蟠桃宴的故事,并且还因此引发了一场孙悟空和天上众神仙的大战。

如今,关于西王母的崇拜还源远流长着,全国各地还有很多的信徒在崇信着她。遵循《穆天子传》中的记载,人们笃定地认为西王母所居的瑶池就是新疆天山上的天池。所以,每年都会有很多的信徒不远千里,前往天池朝拜其圣地。而每年的三月初三,天界的神仙也都会齐聚瑶池赴蟠桃宴为王母娘娘祝寿。

(6)浪漫而温柔的女神嫦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不过,和春节相比较而言,中秋节的各种习俗要显得雅致而浪漫得多。譬如:按照民间习俗,中秋之夜月圆之时,家家户户都要祭月、拜月、赏月。而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更是被妇孺口口传诵。

那么,嫦娥奔月的传说到底是怎样的呢?

传说尧帝时,天上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此十个太阳即为天帝的十个儿子,他们口吐着熊熊烈焰灼烧着大地,整个人间便笼罩在一片炎热不堪的混沌之中,水被晒干了,庄稼枯死了,百姓更是被热得痛苦不堪,更有身体衰弱者被热死,而活着的人也都奄奄一息了。

那时,在天宫的神射手后羿因感念百姓的苦难,便携着美丽的妻子嫦娥来到凡间的南山。他伐南山楠木为弓。猎北山猛虎,抽其筋为弦,射东山猛禽,取其羽为雕翎:采西山之精铜为箭镞:请造弓箭的能工巧匠历经九九八十一天,才锻造出一把可以射日的神弓及九支神箭来。

后羿在追日登上离太阳们最近的山峰时,警告那十个太阳时,十个太阳却仰仗着自己是天帝的儿子,依然有恃无恐地继续在天上喷吐着熊熊烈焰。不得已的后羿为了解救百姓,于是忍受着灼热的烈焰,搭弓放箭。只听“嘣,嘣”九声,九只利箭正射中了九个太阳,翘首以待的百姓们只觉得天空一点点暗淡下来,明晃晃灼眼的太阳便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天空又呈现了原来清澈的蓝。

至此,被十个太阳破坏的人间恢复了往昔的祥和和繁荣。后羿也因此而得到了大家的爱戴和尊崇。然而,后羿因射杀了天帝的九个儿子,震怒下的天帝便惩罚他和嫦娥永留人间,并贬为凡人。

后羿得知此消息后,倍感对不起妻子嫦娥,于是来到西王母处以求长生不死之仙药。话说,西王母为感念后羿的英勇无畏便赐他两粒不死药金丹。得到金丹之后,后羿就将其交给嫦娥保管,准备挑个良辰吉日再一起服食以求双双长生。可是,世间事往往都不会那么完满。

据说,那时有一个叫逢蒙的人,在听说后羿得如此仙丹后,便欲据为己有。于是,在某天趁后羿出外打猎之时,来到嫦娥他们的住所。正欲偷窃时被嫦娥发现,激怒后的他便想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嫦娥由于不忍心离开后羿,于是便滞留在离凡间最近的广寒宫中。然而,广寒宫中最为寂寥冷清,于是嫦娥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欲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

再说后羿吧!他听说嫦娥奔月后,简直就是只能用痛不欲生来形容了。也许是二人的情深意切感动了月母,于是,她允许嫦娥在每年的月圆之日下凡到人间与后羿在月桂树下相会。据说,民间有好多人都曾经听到后羿与嫦娥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呢。

以上传说出自于汉代的《淮南子·外八篇》。

也正是因着这样美丽而又带着浓浓哀愁的传说,在中国的民间才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并以其来歌颂为爱而牺牲的嫦娥及她和后羿之间忠贞不二的爱情。而且这一习俗风行并源远流长,嫦娥亦也被人们尊奉为浪漫而又温柔的“月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