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针灸按摩一本通
10345200000006

第6章 注痛十一诀

金针治病,取效最捷,胜于药料。然有病而不肯就针者、畏痛故也。一则因医者针粗器钝,二则因行针手法不良,此注痛法不得不讲也。今将未出针前、出针后、进针时,注痛之十一诀,分列如下:

(一)未进针前注痛第一诀(按摩)

已知病在何经,应刺何穴,尚未持针着穴,而先施按摩爪切者,曰未进针前注痛法。

针未入穴,病者邪盛气郁,预忧其痛,医者先施按摩诸术,就所取阴阳经络,上下左右,着力按摩,或摸,或敲,或剁,或广意,或伸活,或抖拿,按照《按摩十法》书内手术,择宜而施,务使经络活动,气血流通,则痛自减轻。

(二)未进针前注痛第二诀(爪切)

无论所针何穴,先将病者穴内之肉用指甲从皮部着力爪切,以成凹形深印,使穴边气血荡开,消毒后以针锋对正爪印刺入,即用医者左手食指中指,着力紧紧按定穴边上下之肉,再搓转针柄,自能减痛。

(三)进针时注痛第一诀(平补平泻手法均匀)

已经持针刺穴,用指搓转而入,施种种注痛方法,曰进针时之注痛法。

人身气血,本自均匀,偏胜则为痛,故进针,以右手大指食指,紧握针柄,徐徐搓转而入,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务要按生成数行法。生成数者,即平补平泻,不多不少,向上如是,向下亦如是,向左如是,向右亦如是,穴下气血均平,痛自减免。

(四)进针时注痛第二诀(调匀呼吸)

进针时病者或坐或卧,先令调匀呼吸,勿使言语,勿使动摇,徐徐搓转针柄,或快速进针,按法刺入,若病者稍觉疼痛时,即令吸气三口,痛自减。

(五)进针时注痛第三诀(循经按摩)

进针时、病者穴下邪盛气结,抵针难入,疼痛较甚,医者急以左手食指、中指,紧夹针腰以右手中指摸泻是经上下之穴。如所针是任脉中脘穴,滞针抵针,不易搓入,即用右手中指或大指、摸推下脘、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则针较松,而痛亦大减。

(六)进针时注痛第四诀(紧按)

《难经》云:“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盖言持针虽系右手,而按穴起落止痛,则多资左手。经络顺逆,气道上下不同,则按穴之食指、中指,何指重、何指轻亦异,如所针泻是足阳明天枢穴,其气由上而下,转针时稍觉疼痛,则将在上按穴之指,加力紧按,则痛自减。如所针是足少阴育俞穴,其气由下而上,转针时,稍觉疼痛,则将在针下按穴之指,加力紧按,则痛亦减。

(七)行针时注痛第一诀(循经按摩)

针已入穴,浅深亦足,行手法补泻时,用种种注痛法,曰行针时之注痛法。

针入穴后,穴下邪盛气郁,行针时,病者抽痛难忍,医者急以左手食指、中指,紧夹针腰,以右手中指、大指,摸推所针之经穴,按气道顺逆,于所针是经上下各穴,着力先施按摩手法,则经气流通,痛必减轻。

(八)行针时注痛第二诀(分部行泻)

行针时邪气太盛,搓转不便,强行手法,非唯疼痛难忍,又有折针之患,故宜用分部行泻法。先将针提出天部,深三分以泻天部之邪,天部略松,再入三分,以泻人部之邪,人部又松,然后再入三分,以泻地部之邪,先浅后深,渐次行针,痛减轻。

(九)行针时注痛第三诀(针远穴以通气)

进针落穴后,手搓针柄,推之不动,转之不移,遍施按摩诸法无效者,是气血壅聚已极。强行针,则疼痛难忍,最好是先取是经远处之穴而针泻之,远邪退出,则近邪自轻。如针腹上肝经之章门穴,而壅滞不动,则从腿上取三阴交而先泻之,下穴气松,则上穴之邪亦减,自便于搓转矣。一次不开,可针两穴,务使行针无滞,疼痛减轻。

(十)出针时注痛诀(搓转均习)

邪尽正足,徐徐搓转出针,仍如进针时之手势,曰出针时注痛法。

邪退法尽,自应出针,然出针时,仍以左手两指按定穴位,右手两指,紧持针柄,徐徐搓转而出,亦用平补平泻法,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仍按生成数行法,手法均匀,进针固宜缓,出针亦要缓,盖出针急,则带穴肉,易致疼痛,不过补针要直出,泻针要摇转而出,稍有不同。

(十一)出针后注痛诀(按摩针穴)

针已出穴,邪尚留聚,用按摩针穴消除者,曰出针后注痛法。

出针后,邪气由上移下,或由下移上,余邪未尽,或所泻邪气,从腹上流注腹下,从腹部流注腿部,气聚邪壅,一时未能遽出,稍觉疼痛,则急按所针上下经络、气道顺逆,就疼痛各穴处,着力用指施行按摩诸术,则余邪出而痛自止,且甚有针泻脐上旁开章门穴,出针后腹上不痛,而小腹下部竟觉大痛者,遍施摸、推、敲、剁按摩法,终莫能止,可急从腿部两三阴交穴上再为针泻,则邪去痛止。

以上注痛诸法,泻针多于补针,盖补针虽用按摩,然行针时,无邪气壅塞之忧,出针后,无余邪流注之痛,且更无推不动、转不移之患,故补针注痛法,除进针出针与泻针相同外,余皆无疼痛之虑。至于三棱针注痛法,详出血针四手诀内,兹不多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