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344800000076

第76章 人脑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

——提高记忆读书法

人的一切智慧财富都是与记忆相联系着的,一切智慧生活的根源都在于记忆。

——谢切诺夫(俄国生理学家)

大家也许还会记得:10多年前的一次春节晚会上,锦州记忆学专家王维带领他的学生们给全国的电视观众做了一次精彩的记忆力表演。他拿出一本《新华字典》,让现场观众在其中随意地提出一个字,他的学生们会立刻准确地指出这个字在本字典的第多少页,第多少行,而无一例差错。现场的观众们惊呆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惊呆了。世界上真会有人有这么好的记忆力吗?是不是事先准备好的呢?人们将信将疑。王维解释说,他的学生们并非什么天才,普通人经过一定时间的科学记忆的训练,是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可以想见,如果我们掌握了记忆的规律,尽最大可能地提高记忆力,把它用在读书上,即使不能“过目成诵”,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吧。

人的记忆力是非常惊人的。人脑的网络系统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北美洲全部通讯网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的一份报告说:假如一个人一生都能孜孜不倦地学习,那么,他的大脑存储的知识可以相当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的50倍!也就是说,人脑的记忆容量可以相当于5亿本图书的知识总和。这么看来,人脑真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了。

人脑既然有这么大的记忆潜力,为什么很多人在读书学习中却常常感到“脑子不够用”、“怎么也记不住”、“明明就在眼前,就是想不起来”呢?首先是我们大多数人对脑子的利用还太少;其次是用脑方法不得当;再次就是遗忘在捣乱。

那么,究竟怎样克服上述弊病,增强读书的记忆力呢?下面是一些非常实用的记忆方法。

目的记忆法。心理学的实验表明:记忆的效果和识记的目的性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我们在对一本书通读浏览后,合上书本,往往最先记住的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对有些细节描写、统计数字记忆的准确性,连我们自己也会常常感到吃惊。这里我们谈到的明确的目的性,并非指日常消遣性地读书,而是指在带有钻研性、提高性地学习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大脑对相关内容的这种“兴趣”。在读一本书之前,首先要确定想获取哪方面的知识,哪些是自己想要掌握的重点。这样,当我们看到被事先“圈定”为重点部分的内容时,大脑就会受到强烈刺激,产生高度兴奋,记住的内容就会越多、越持久。

不久前,笔者在单位的同事中做过这样的一个试验:在一张纸上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一百个图形,将1~100个阿拉伯数字随意地填入这些图形中。选出10人,让他们分别按顺序从1找到100,然后记录时间。测试结果令人吃惊:最快的在8分46秒完成,最慢的竟用了21分10秒!两者之间竟然相差两倍多!这个试验正是在被测试者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客观地、真实地反映了他们之间记忆力的差别。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呢?我们看看具体的过程:每个人在寻找最初几个阿拉伯数字时,都是盲目的、散乱地“扫描”(因为数字排列完全没有规律可循),但是每在纸上“扫描”一次,视觉神经都会把这100个数字的位置向大脑汇报一次。我们发现,在这些人中,所谓“记忆好”的,之所以用时少,其实都普遍采用了一个方法,就是在明确了测试的要求后,他们首先都想到,在寻找每一个数字的时候,眼睛“扫描”经过之处要有意识地记住该数字后面几个数字的大体位置,经过寻找前十几个或几十个数字之后,“记忆好”的人就会越来越记住后面数字的大体位置,因而会“眼”到“数”来、节省了时间;另外一些人则是每找一个数字,都在纸上统统“漫游”一遍。这样,寻找每一个数字的时间差也许只有几秒,但经过100个数字以后,差距就拉大了。可见,事先是否有意识地确定出记忆重点和记忆方法,效果截然不同。

编制口诀法。相传过去有一所学校,老师天天上山与山顶寺庙里的和尚对饮,一天临走时布置学生背圆周率,要背到小数点以后第二十二位:3.1415926535897932384626,大部分学生背不出来,十分苦恼。有一个聪明的学生就把老师上山喝酒的事编成几句话,让大家念,等老师喝酒回来,各个把圆周率背得滚瓜烂熟:“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把酒吃,酒杀尔,杀不死,乐尔乐。”这真是一个寓学于乐的好方法,如此枯燥乏味的数字就这样在诙谐的玩笑中被轻而易举中地记住了。

时间选择法。记忆的最佳时间,因人而异,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般说来,机械记忆的最佳时间是清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因为在清晨,大脑里没有前面学习内容的干扰;到了晚上临睡前,不再受新学习的内容干扰了。排除了这两种干扰,当然记忆效果最好。除了清晨这一记忆高潮时间外,中午12点以前,大脑的思维能力以及精力、体力等都达到高潮;中午12点到下午2点,脑力和体力都处于低潮,下午3点到6点,脑力又开始活跃,晚9点以后,形成一天中的第二次高潮。我们应该根据大脑的“生物钟”来安排学习内容,设定工作方法。这样,就会做到高效省时。

大脑的遗忘也是有规律的。新学习的知识在最初几小时内遗忘最快,以后遗忘的速度就逐步减慢了。试验证明:理想的阅读间隔时间是10分钟到16小时之间,就是说,10分钟以内,重复是多余的;超过16小时,由于一部分内容已被忘记,重复的效果当然要差些。因此,为了花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必须安排好时间及时复习、巩固所学。一般说来,间隔五六个小时复习较为适宜。

对比记忆法。笔者在学习法律专业课时,有这种体会,单独学习刑事诉讼法、民事诉法、行政诉讼法时,对有关诉讼时效问题都记得很清楚,但是时效规定非常复杂、繁琐、容易混淆,往往记住了这部法的时效,其他法又记不清了。后来,我做了一个表,把各部门法有关同一个问题的时效的规定放在一起对比着记,结果很快就全部记得清请楚楚,而且不容易忘记。可见,这是一个很有效的记忆方法。

形象加理解记忆法。脑生理学家认为:大脑的左右半球是各有分工的,左半球管逻辑思维,右半球管形象思维。如果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也就是大脑左右两半球同时并用,记忆效率将会提高很多倍。如:中学物理课中关于定常流的公式SV=常数。S代表流管的横截面积,V是液体的速度。对定常流来讲,液体的速度与通过流管的横截面面积成反比。

我们可以想象,江河水在宽广的河床上缓缓流过,这是因为河床宽;反之,河水到了水坝处,总是呼啸奔泻而过,就是因为水坝处涵洞窄小的缘故。你看,枯燥的物理公式就这样被轻而易举地记住了。

弹性用脑法(间隔记忆法)。意大利著名医学生理学家戈尔季说:朋友,你坐在塞满木柴的壁炉旁边,如果发现火烧得不旺,只要把里面的木柴拨动一下,火焰立刻冒上来了,木柴也就熊熊地燃烧起来。这段生动的比喻告诉我们,木柴经过拨弄,获得了新鲜的氧气,使它燃烧得更加充分。同样,我们也可通过经常“拨弄”大脑来调节紧张的神经,提高记忆力。

我们常常有这种体会:连续伏案看书时间长了,就会感觉大脑非常疲劳,即使再抓紧时间,强迫自己不休息,脑子也不听话,看什么东西也记不住。而且,越是不休息,疲劳时间越长,本来可以用短暂放松的方法就可以恢复脑力,现在却不得不放弃全部工作花上更多的时间去调整,真可谓“得不偿失”。

结构精细、功能健全的大脑,要接受、存储、发放无法记数的信息,进行频繁的思维活动,指挥全身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只是到了无节制的加班加点、超负荷的持久运转之时,它才会出现“罢工”和不听使唤,这在生理上被称为“保护性抑制”。这就明确地暗示你,大脑要休息了,或需要转换工作内容“轮换上岗”了。

首先,在连续工作的时间上,必须放弃“持之以恒”的观念,做到劳逸结合;其次,采用多种休息方式,例如,转换学习记忆内容,可能比自始至终学习相同内容的记忆效果要好些;做些简单的运动,使大脑的兴奋中心转移,消除脑疲劳;即使闭上眼睛打个盹,醒来也会感到头脑清楚不少,这样,看书才会更有效率。

上述的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此外,还有联想记忆法、多种验证法、重复记忆法等,因为在本书的其他部分有所涉及,这里不再赘述。

在您为其他人的好记性而赞叹不已的时候,在您为自己不能掌握好的记忆方法而愁眉不展的时候,请记住,记忆并非神秘,好的记忆方法就在你身边,那就是——理解是记忆的基础,背诵是记忆的途径,形象是记忆的窗口,联想是记忆的劳力,重复是记忆的窍门,应用是记忆的根本,休息是记忆的朋友。

有了好的记忆方法,只要勤奋,您就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了”,您可要好好地利用它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