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344800000007

第7章 边抄边读,加强记忆

——抄读读书法

勤,除了要多看,还要多抄,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抄下来,这样就能巩固记忆。

——吴晗(中国当代史学家)

明代有位叫张溥的文学家,因为记忆力较差。就给自己规定了一个特殊的读书方法:把要读的文章先整整齐齐的抄一遍,抄完后读一遍,然后就烧掉。再重新抄一遍,然后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遍,记得牢固了才肯罢休。为了勉励自己,他把自己的读书室命名为“七录书斋”。

举此例,并非要我们一定效仿他的每次读书必需抄六七遍的做法,而在这里是要介绍一种抄读结合的读书方法,我们不妨把这种读书的方法叫“抄读读书法”。

我国自古就有“笔抄一遍,胜读十遍”的读书格言。抄读法可以说是我国传统的一种读书方法。它以抄录读物原文为特征。抄读可以使人的精力集中,帮助理解、增强记忆。

元末明初的宋濂,在写给同乡晚辈马生的临别赠言《送东阳马生序》中,回顾自己早年求学时的艰苦经历写到:“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从小就爱好读书,家里贫困,无力买到书来读,每次都向有书的人家借,借来后用手抄录。抄完,跑着去还给人家,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由于他勤学刻苦、博览群书,因而写出了许多有关历史方面的著作。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顾炎武,读书时也有爱抄书的习惯。他用抄书的方法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据说他十一岁开始读《资治通鉴》,边读边抄。别人读书是越读越薄,而他却越读越厚。读完一部《资治通鉴》,又得到一部手抄本的《资治通鉴》。就这样他勤奋攻读了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要赶上时代的步伐,就要多读书。读书的前提首先是要有书,书的来源,除了向图书馆和别人借之外,自己也得买一些书,但在书价上涨的今天,要想在书的海洋里选择、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要浪费不少财力。

从图书馆或别人手中借书来读又有期限限制,不妨你也试一试这种抄读法,把对你有价值的资料先快速抄下来,然后再仔细阅读。

著名老前辈徐特立先生,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认为在读书时抄一点书是必要的,可以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能对书上的东西理解的更加深刻。他倡导过读书“三不如”的方法:即买书不如借书,借书有时间限制,能使自己抓紧时间读书;读书不如抄书,抄书可以促使自己咬文嚼字;全抄不如摘抄,摘抄就要动脑筋,摘什么、怎么摘,里边大有学问。后来在买书难的情况下,徐老仍然采取这种抄读法。

古今治学者如此重视抄读法是很有道理的。

抄读,可以促使人集中精力来读书。因为在抄书时,既要眼到,又要心到、手到。眼、心、手三者有一不到者,就会抄错。这就促使人们格外用心、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时也可以纠正那种囫囵吞枣、走马观花的读书弊病,养成仔细阅读的好习惯。

按照现代科学的观点,抄读可以大大增强对脑神经的刺激,提高大脑的记忆力。又有助于积累知识,储存资料,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做准备。

有许多人都有抄书的习惯,而且在抄书的过程中获益不少。关于抄书的好处,作家姚雪垠曾经说过:“我的经验是抄录原书。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我们对原书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读书的增多会有变化。原来你摘录的大意未必正确,只有你把原书原句照抄下来,过若干年以后你的认识发展了,再去看,会发现新的意义,获得更为正确的理解。”

抄读法的好处很多,应遵循以下五种做法也是必要的:

1.全录。对于珍贵难觅的资料,全文照抄,以备日后进一步研究使用。

2.摘抄。按照需要有所选择地抄录。如摘抄文章的格言、警句、诗句或重点、要点,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摘抄生动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或句子以丰富自己的词汇;摘抄新鲜奇特的事例和精彩的语言片段,以开拓自己的思路等。

3.专题摘抄。列出所要研究的专题,在各种文章资料的阅读中广抄博录、兼收并蓄、便于比较、综合概括。抄读应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明显成效。

4.在喧闹的环境下采用抄读法,便于集中精力增强记忆力。

5.摘抄的内容要准确。文字要忠实于原文,一个字、一个标点也不能改动,对作者的观点不能随意发挥。抄书的时候,要遵照原文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不能任意颠倒。原文中不需要抄读的可以用省略号表示,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

边抄边读确实苦,永久记住还得抄,便于积累和比较,启迪智慧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