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344800000064

第64章 兼学并蓄,收获颇丰

——一箭双雕读书法

创造性的一个最好的标志就在于选择题材之后,能把它加以充分的发挥,从而使得大家承认压根儿想不到会在这个题材里发现那么多的东西。

——歌德(德国诗人)

南北朝时期,有个大将名叫长孙晟,他聪明能干,长于军事,善于射箭。有一次,他奉周宣帝的命令,护送赵王之女千金公主到突厥国去成婚。突厥国王摄图很看重他,佩服他骑马、射箭的本领。当地的人听见他猛烈开弓之声,都惊异地称他“霹雳”;看见他飞马快跑的姿势,又称他“电闪”。摄图挽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才让他回国。

长孙晟在突厥期间,有一天和国王一道外出打猎。忽见空中有两只雕,国王随手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把雕射下来。长孙晟跑过去一看,两只雕正在争夺一块肉,于是拉弓搭箭一射,两只雕都被这一箭射中了。

这就是“一箭双雕”这个成语的来历。后来,“一箭双雕”就被人们用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能同时达到两种目的。这种事半功倍、一举两得的灵活方法,被许多古今学者广泛应用于读书学习的实践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读书方法——一箭双雕读书法。

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艾思奇,在青少年时代就刻苦攻读,24岁开始写作《大众哲学》。此书出版后,即成为脍炙人口的通俗哲学读物。后来,艾思奇又著有《哲学与生活》,毛泽东同志对这本书十分称赞,曾做了长达十几页的摘录,并且说:“我读了受益很多。”至于艾思奇的重要著作《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就更是人们学习的范本了。

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最喜欢的功课——哲学之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到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便创造出了“一箭双雕”的读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读书效果。

艾思奇到书店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当他把这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读完后,又买了一本德文版的《反杜林论》,同样边学德文边读书。于是,在这段日子里,艾思奇在哲学、日文、德文三个方面同时并进,一边学习外文,一边钻研哲学,结果,在反复阅读、不断思考中,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艾思奇创造的另一个方法可以说与他的“一箭双雕读书法”如出一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艾思奇的脑子里,经常装着一两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有空就想想。在读书、看报、听广播、交谈甚至参观时,遇到有关材料就记下来,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勤思苦想,久而久之自然瓜熟蒂落,问题尽早得到了解决。这种思考方法虽然不是直接用于读书,但不能不说,艾思奇的“一箭双雕”的思考方法,对于他的读书生活是大有裨益的。

其实,早在宋朝,就有人采用“一箭双雕”读书法来进行读书学习了。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著有《东莱集》、《吕氏家塾读书记》等,编有《宋文鉴》、《古文关键》等。他曾经谈到过一种读书学文法,即通过阅读著名文学家的范文,来学习和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这也可以算做是“一箭双雕读书法”的变通形式。

他说:“学问须看韩(韩愈)、柳(柳宗元)、欧(欧阳修)、苏(苏轼)。先见文字体式,然后便考古人用意下句处。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如何是主意首尾相应,如何是一篇铺叙次第,如何是抑扬开合处;第四看警策句法,如何是一篇警策,如何是下句下字有力处,如何是起头换头佳处,如何是缴结有力处,如何是溶化屈折,如何是实体贴题目处。”(《古文关键·总论看文字法》)

一般的人读书通常只抱着一种单一的目的,或为了欣赏,或为了消遣,或为了学习掌握某种知识。而吕祖谦却使用“读书学文法”收到了一举两得的功效。他通过读书过程中的“一箭双雕”,不仅欣赏到文章的精美,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且领会了名著的精华,摸清了文章的奥妙。可以说是既读了书,又学习了写作。

由此可见,“一箭双雕读书法”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读书方法。使用这种读书法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享受到扩大知识之乐,可以取得事半功倍、一举两得(乃至“数得”)的读书效果。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一箭双雕读书法”呢?

其一,读书者抱着一种明确的读书目的,要掌握或钻研某一学科的内容。当他精读一种图书遇到阻碍,百思不得其解时,就应该使用“一箭双雕读书法”,阅读各种形式的同类书籍,如其他语言的、其他载体的甚至图解方式的同种书籍;甚至还可以扩展到阅读与其钻研的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书籍。经过这种“一箭双雕”的阅读,必定会辅助、加深、扩展读书者对该项学科的理解和研究,同时还掌握了其他的语言工具,对相关学科又有了一定的了解。艾思奇研读《反杜林论》时用的读书法,就属于这种情况。

其二,如果读书者在阅读之前,就抱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读书目的,那么,在其读书过程中,就会自觉地为实现这两种目的引导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种读书活动,由于开始就抱着“一箭双雕”的目的,经过读书过程中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读书行为,必然也会导致“一箭双雕”的读书效果。吕祖谦的“读书学文”,便是这种情况的最佳诠释。

其三,读书者没有明确的针对某项专门学科的读书目的,只是为了掌握某种技能,比如学习一门外语,学习计算机的开发及应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这种读书学习不至于枯燥无味,也应该使用“一箭双雕读书法”。

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外语学习。许多外语学到一定程度的青年人会遇到这样一个情况:整天学习外语,背诵那些枯燥的单词,硬记那些生硬的语法,却又派不上用场,并且耽误了其他知识的学习。那么,能否找到一种以学习外语为主,以增加各种学科知识为辅的学习方法呢?这时就用到了“一箭双雕读书法”。

外语学习者可以采取翻译外语原文文章的办法,既学习了外语,又掌握了所翻译文章所涉及的知识,一举两得。例如,翻译一篇盐湖发电的文章,因为文中涉及到盐湖的形式,温差发电的原理,我国盐湖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只有在涉及到的问题得到解答后,译文才能通顺、准确,质量才有保证。

由于所翻译的外文文章都含有一定的信息含量和知识内容,译者在翻译这些文章时,不管其愿意与否,都必须首先了解这些知识。所以,在一些故事情节或科学知识等内容“搀杂其间”之后,采用翻译形式进行的外语学习便不再枯燥无味,反而妙趣横生了。在翻译文章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外语的积极性,翻译者潜移默化地学习理解并掌握了相应的外文单词及语法知识。不仅如此,通过“一箭双雕读书法”读书,还使外语学习者学到了外语之外的更多知识,扩大了知识面。这也可以说是外语学习的“副产品”,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当然,不论在哪种情况下使用“一箭双雕读书法”,都应分清主次,时刻注意不要偏离了自己的主攻方向。比如在第一种情况下,即使阅读学科以外的知识,也只是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作为一种参考,浏览大概即可,绝不能钻进牛角尖,死抠不放,使读书时的思维逐渐游离于主要内容之外,反而偏离了主攻方向。

农民在种植粮食时,期待的只是秋天的收获。到秋天时却发现秸秆也可用以作燃料、沤肥料、编制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