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344800000052

第52章 陆游游蜀悟诗意

——实践读书法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美国政治家)

我国宋代大诗人陆游,读书时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一回,他读了苏东坡的《牡丹诗》,见其中一句是“一朵妖红翠欲流”。起初他弄不懂“翠欲流”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来到成都,经过木行街时,发现市场上有一个“郭家鲜翠红紫铺”。经过请教当地人,才晓得四川话“鲜翠”就是“鲜明”的意思。陆游恍然大悟,原来“翠欲流”用的是四川话啊!陆游还了解到,四川人管湖窗叫“泥窗”。花蕊夫人《宫词》中有一句“红锦泥窗绕四廊”。不曾去过四川的人就不易明白。

实际上,陆游这次游蜀的过程,就好像读了一本大自然中的“无字书”。清代文学家廖燕说过:“无字书者,天地万物是也。”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都是一本本无字的书。而且内容极为丰富,非常值得研究和学习,所以,所谓的读“无字书”,就是人们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来学习或加深那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就是本文所要提到的“实践读书法”。

有人会这样以为,书上的东西都是前人或哲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放着现成的东西不要,反到去自己实践,那不是浪费吗?诚然,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但他们的话就是准确无误的吗?答案是不尽然。

古人有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受到认识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书中的有些观点也存在错误。南朝医学家、文学家陶弘景曾把《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七百三十种药物进一步分类、注释、编成《本草经集注》。后世编纂本草书籍时,据为蓝本。

陶弘景曾有一次读到《诗经·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赢负之”句,《诗经》的旧注说,蜾赢有雄无雌,它偷把螟蛉子幼虫衔到自己窝里,然后对它反复说“像我,像我”,不多久螟蛉子就会变得同蜾赢一模一样,成为蜾赢的后代。陶氏读书后顿生怀疑,于是决定亲自到庭院里看个究竟?

他找到一窝蜾赢,小心地用竹签把窝推开,看到窝里不但有蜾赢衔来的螟蛉,还有一条一条的小肉虫。发现蜾赢有雄雌之别,还成双成对,并进并出。第二天去看时,见一条小肉虫正在咬一条螟蛉,那条螟蛉已被吃掉一半。第三天,他再去观察,窝里的螟蛉已经全部被吃掉,肉虫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已快变成蛹了。再过几天,蛹便变成了小蜾赢。由此,陶弘景得知书本上的记载是错误的,蜾赢也有它自己的后代,螟蛉不过是它衔来给自己后代当粮食的,没有“螟蛉义子”这回事。陶弘景的读书方法说明,读书不能人云亦云,要多思多考,注重实践,以培养识鉴能力。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当时具有绝对权威的地位。他说的许多话被当时乃至千年以后的人当做真理,不敢有丝毫怀疑,其中他认为,当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从不同高度下落时,总是重量大的物体先落地,这一想当然的论断,被后来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上一大一小两个异重铁球同时落地的事实所推翻。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我们应该学习的是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

其实,我国历史上的大学者、大科学家,大半都是通过读无字书来丰富自己的见闻,充实自己的著述的。例如大史学家司马迁所以取得伟大成功,一方面固然具备了“天下遗闻之事,靡不毕集太史公”的特殊条件,对书本上的知识积累了不少,而另一方面;更得力于曾一度大规摸的旅行。足迹由东南、中原遍历西南边境,通过实地调查收集掌握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充实了自己的著作,这一切自然有无字书的功劳。

相似的例子还有大科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几十年的研究读无字书的经历,是他取得如此成就的根本原因。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知识都是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提炼、概括、总结、综合出来的,只有那些源于实践,升华于实践的东西,才是真正对我们有益的。读书的同时,要进行相应的实践,这个道理曾经被无数的人、无数的事所证明。像纸上谈兵的赵括,从小爱学兵法,也曾读过大量的兵书,谈起用兵之道,连其父名将赵奢也难不倒他,就是这样一位看似优秀的将领,在实际用兵的战场上,却成了一个死读书的书呆子,置实际情况于不顾,照搬书上“兵益速决”,“倍则战之”的条条指挥作战,被秦兵杀得片甲不留,白白断送了赵国四十万将士的性命,这就是理论与实践脱离的巨大危害。

三国时失街亭的蜀将马谡,只知死读兵书,食古不化,在强大敌军的进攻面前,只背得“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句教条,不懂得如何把书本上的理论与当时的具体情况结合在一起,去处理复杂的情况,结果把军营扎在前无屏障,后无退路的死地,最后营寨被破,大败而归,落了个被斩首的下场。

所以说,读书切记要同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因为现实中的事件是复杂的多变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实践来吸收、消化书中的精华。读书是为了运用,为了实践,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会看出是有益的,还是无用的。

如何运用实践读书法来获取更多正确有益的知识呢?下面是给您的几点建议。

第一,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巴甫洛夫曾说过:“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很多科学家知识本身就是从观察中得来。宋朝著名的科学家沈括,为了观察和测定北极星的正确位置,每天夜晚对着浑仪的窥管,一连三个月没有睡好觉。并分别画了前半夜、半夜和后半夜北极星在空中的位置。

同样,留心观察可以使你发现,认识自然界的某种规律。众所周知,万有引力定律不就是英国科学家牛顿从一个苹果掉在地上这一平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研究、论证后得来的吗?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把留心观察放在实践读书法的首位,因为生活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世上最普通,最有意义的真理,其实就寓于生活之中。

第二,边读边验证,从自己或别人的实践中检验知识的真伪,衡量知识的价值。

提倡多读“无字书”的张舜徽是我国当代历史学家,早年他读《说文》麦部时,有句“秋种厚埋,故谓之麦”,令他无法理解,后来到湖北农村,亲眼看到秋冬季种麦,都是深挖土,将种子放下,厚土盖上。和其它谷类种植方法不大相同。于是张志才体味到“厚埋”(深土埋种)的真正意思。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应该同时想办法加以验证,这样不但可以检验书上说的在实际生活中到底行不行得通,也可以加深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若自己没有条件进行实践,也最好能通过现今社会多快迅捷的信息渠道,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来了解其他人的实践情况,从另一个侧面来实践。陆游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离开实践的核对与检验是寸步难行的。

第三,对书本上的知识力求熟练掌握,以达到运用自如的目的。

读书不可浅尝辄止,而要读熟读透,实践的过程也应是如此。读者要想把知识做到灵活运用,就需要对它进行大量的、多次的实践。这一论断是根据人类自身的生活结构而得出的。

人的大脑与专管运动的小脑同时活动,反复配合完成一件事。就可以对这件事的每一个细小过程都记得清清楚楚。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不会忘记,这就是熟练掌握的妙处。同时,许多人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多次实践,才达到掌握甚至创新的目的。像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为了寻找灯丝合适的材料,不停的进行实践,失败了八千多次,先后试验了七千六百多种材料,才获得成功。所以说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达到对知识熟练掌握的目的。

第四,灵活运用知识,不可照本宣科,死背教条。

所谓的灵活运用,就是通过实践将自己本职工作或业余爱好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认识和工作能力。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搏击的人,除了要学习丰富的书本知识之外,在实践中能够灵活的运用,是他们成功的关键。因为市场虽然瞬息万变,但也有规律可循。要想面对不同的情况都可以应付自如,灵活运用是最重要的。

第五,在读书实践中,不要仅仅局限于书里的内容,而要对书本知识加以补充和扩展。

世界是多样的,生活也由不同的层面和内容所构成,一本书的内容总是有限的,深度也是如此,而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所以说,如果能在读书的过程中将其内容加深或丰富,对自身是一种提高,对社会也是一种贡献。

在这方面,列宁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但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而是从已经发生变化了的客观形式,作出了帝国主义阶段,社会主义能够在一个国家里获得成功的论断。它不仅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人们不要被书本知识所束缚,而要善于在生活中发展书本知识。

歌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如果把书本知识比作一条龙的话,实践就是它的眼睛。愿你能够用生活的画笔来使知识这条巨龙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