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344800000047

第47章 抓其要点,探其妙义

——“提要钩玄”读书法

善读书者应该是:分其类,解其意,知其要,明其理。

——编者

一提起韩愈,许多人都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因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其“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为文反对骈偶,为诗力求新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但也许你还不知道,韩愈对读书问题也有很深的研究,而且为后世留下了颇有见地的读书方法。

韩愈在《进学解》里说他的读书方法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后人将其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韩愈的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强调读书要勤奋博览,多读多记。在博览百家之书时,首先得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读法。对于那些记事类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掌握它的要领寓意,也就是善于提纲挈领地抓住书中的重点;对于那些理论类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探索出它的主旨妙义,也就是善于抓住它的精深部分。

这里我们摘录一篇韩愈的读书笔记——《读<冠子>》,看看韩愈是怎样提要钩玄的。

《冠子》十有九篇,其词杂黄老刑名。其《博选篇》,“四稽”、“五至”之说当矣。使其人遇时,授其道而施于国家,功德岂少哉!称“贱生于无所用,中流失舟,一壶千金”者,余三读其辞而悲之。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更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他先写明这部书有多少篇,其次指出这部书的内容是讲什么的。这部书属于先秦诸子。黄老就是道家,讲皇帝、老子的学说;刑名就是法家。这本书的内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这本书的要点,有篇《博选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学说,“四稽”是指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五至“是要达到五个要求,都是为治理国家打算。

韩愈认为他的学说说法很恰当,假使他被国君任用,用书中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功效是不小的。接着,他又引用了书中的话,说有的东西被看轻,是由于没有利用它。比方一个大葫芦,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芦就可以救命。这时候一个大葫芦就价值千金了。韩愈反复读这些话,引起了悲哀。韩愈还改正书中的文字脱误,把改正、颠倒、涂去和旁注的字一一记清。

从这篇读书笔记我们看出,韩愈不是把一本书的要点记下来就算了,而是要先记下这本书的概况,在记下其中要点时,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意见。并摘出其中彩的话。这就是说,一本书读过要思考,从全书的内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话都要考虑,直至对书中的错字都不放过,这才能抓住重点,探其妙义,掌握精英处。从这里,我们既可以学习韩愈读书是怎样“提要钩玄”的,还可以学习他是怎样写提要式读书笔记的。

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因为“提其纲要”,能使你对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发生原因,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钩其玄”,便于你把握要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拓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有所创见。

怎样运用“提要钩玄”读书法呢?

首先,要边读边思,认真读原文,避免浮光掠影,不求甚解。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得好:“我们不应当像蚂蚁,单只收集;也不可像蜘蛛,只从自己肚中抽丝,而应当像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甜美的蜂蜜来。”这个比喻准确地表明了读与思的关系。认真研读原文,就要做到读一遍不行,就再读一遍。韩愈笔记中的“余三读……”的“三”字是虚数,表示反复阅读。书,读熟了,其中的要点和妙义就会逐渐显现出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要有意识地训练和培养读书的概括能力。有的人读书虽能字斟句酌,而且颇下功夫,但往往只见芝麻不见西瓜。抓住了书的皮毛,抛掉了书的骨肉,缺乏概括能力。概括能力强,才善于抓纲带目,善于提取书中要点。

有许多青年朋友,在学习某门学科时,常常感到内容繁杂,甚至有眼花缭乱之感。可是,假如你能将其中的基本原理抓住了,就不会再有这种感觉了。提要钩玄读书法,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