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344800000028

第28章 千山万水有真知

——万里行读书法

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真是形形色色,变化多端。为了了解它,我们必须联合我们大家的知识和努力才行。

——拉普拉斯(法国天文学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古人所提倡的。闭门读书,是一种间接经验的学习,走出书斋、课堂,面向社会,是一种直接经验的学习。北宋的教育家胡瑗十分注重实地考察。他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于四方,尽见人情物志,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他多次带领学生游历名山大川,进行实地考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和才干。

在当代,青年学生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出外旅游,饱览风景名胜,瞻仰圣地古迹,对于开拓视域,积累经验,也是生动直观的一课。因此“万里行”也是一种读书之法,这与古人所讲的“读无字之书”的道理是相一致的。

古今中外的贤人志士,都在成功的荧光屏上,显示出旅游功能的鲜明印记。在游历中,人们能观赏应接不暇的新奇景象,由狭小走向宽阔,走向社会生活与自然山川的广阔天地;可以丰富青年的心智储备;结识一批良师益友,相互交流思想,各获启迪;艰苦的旅行生活,还可以使人受到吃苦耐劳的意志锤炼和情操的陶冶,利于身心健康。他们的成就常常是伴随着“万里行”而来的。

例如,汉代的司马迁,周游天下,“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而《史记》才成为千古不朽之作。明代的徐霞客,几度离家出游,五十一岁时,又游历了湖北等六个省,后来写成《徐霞客游记》一书。英国的经济学家斯密亚丹,曾经辞去教职,旅行欧洲大陆,考察各国的政治制度。归国以后,他便专门从事经济学研究,写出令世界瞩目的《原富》一书。孟德斯鸠所以写出的传世的名著《法意》一书,这和他热爱游览,足迹遍及世界的嗜好有关。他漫游了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广阔区域,考察了当地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终于写出这部不朽之作。徐悲鸿的学生宗其香画路很宽,这与他的阅历和创作经验有关,但也和他热爱大自然密不可分。从西南的雄峻山水到江南的秀丽风光,从桂林奇峰、漓江澄流,到街巷幽景,从人物百态到草木花鸟等,他都兴致勃勃地将其倾注笔端,融入画面。

在游历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观察,观察,再观察!其次才是因感受到的陶冶。这好比照相一样,镜头不好,感光效果也不会理想。在游历中怎样观察,观察什么?这些问题是很复杂的,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关风景点涉及的历史沿革、园林建筑史,以及有关的名人轶事等等。都在观察、询问和联想的范畴中,都会使你增长知识。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

采取“万里行”的读书方法,所读的书是无字之书,是复杂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山水风景、社会生活之书。因此,在采取这种方法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说,不要把“万里行”看做是游山玩水,而是读书学习的一种方式。青年朋友只要能从这个目的出发,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大自然的各种事物,形成具体的形象,就能将其变成自己有用的知识。

二、要虚心请教。在“万里行”过程中,你会处处见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尤其是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不可能一见就会了然于心。而所有这些,也许正是你所要学习、研究和考察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向当地人请教,要虚心学习,不耻下问。

三、要不怕艰难困苦。“万里行”每一步都要付出相当的勇气和一定代价的。例如,徐霞客一次去湖南茶陵县的麻叶洞,传说洞里“有神龙奇鬼,非巫术不能服”,一个向导听说他并非法士,到了洞口,慌忙退了出来,而徐霞客却面无惧色,无所畏惧,还是和仆人一起进洞去了。洞不很深,“入处多险”,又暗又湿,仅走半里多路,就烧掉七根火炬,终于见到了“玉林圆竖,大小不一,而色皆莹素,纹绝刻缕”的“洞中第一奇”。洞外的村民见他们好久不出,以为被“神”害死了,不料他却安全出来,无不“称异”。后来徐霞客把这段经历写进了书里。

青年朋友,在祖国富绕美丽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有名山秀水风景如画,有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有响誉世界的文物古迹,更有那值得我们观赏的自然风光,你们不妨利用假期,走出家门,走出校园,跋山涉水,是会有所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