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孩子怎样读书
10344800000001

第1章 温故而知新

——隔时读书法

读之再读。你准会觉得奇怪,昨天不懂的东西,今天竟完全懂得了。

——于·列那尔(法国作家)

德国哲学家狄慈根,在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这是一句至理名言,也是读书中的座右铭。

“重复是学习的母亲。”作为读书方法来讲,就是温故知新,也叫做隔时读书法。我们所说的隔时读书法,就是隔段时间就要重复地去温习已读过的书,这样才能巩固已有的知识。在读书做学问时,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隔一段时间就重复的过程呢?

记忆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读书更离不开记忆。其实,任何惊人的记忆力,任何知识的掌握,都不是天生的,都是反复学习的结果。在浩瀚的书海中,如果不反复地学习,反复地实践,那么,自己最终能学到多少知识呢?所以,不会反复,就不会读书。从这种意义上说,隔时读书法是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的读书“窍门”很多,“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这些隔时读书的主张都是孔子最先提出的,也是由他最先做到的。脍炙人口的“韦编三绝”这个典故,说的就是孔子为了把深奥的《易经》弄懂读通,日复一日地,每隔一段时间就反复阅读,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磨断了三次。最后,他终于读懂了《易经》,并为深奥难懂的地方作了校注,为后人研究这本古代典籍做了贡献。可见,隔时重复读书,可谓孔子学《易经》的“捷径”之一。

明末文学家张溥,给自己作了一个规定,每读一篇文章最少重复七八次,为了勉励自己,他还把自己读书的房子取名为“七录书斋”。毛泽东在延安时就曾说过:“《联共党史》是本好书,我已经读了十遍……奉劝各位也能多读几遍。”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成功的经验都离不开隔时反复读书这个过程。

经常隔时反复,好处很多,其乐无穷。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隔时读书有助于记忆。

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学习捷径和记忆方法,但是隔时阅读可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有人把反复比喻成雕刻刀,每反复一次,就在人们的记忆石碑上雕刻一次。日积月累,烙下深深的痕迹,就再也冲刷不掉了。通过反复可以加强记忆。

相传司马光对上千年的史料记忆和运用得都非常娴熟,写下了巨著《资治通鉴》。但他幼年时记忆力并不过人,常常觉得不如人家。每当老师讲完课,他便一个人留在课堂里,关上窗户,用心攻读,反复多遍,直至合上书能倒背如流,才去休息。他一直到老,都坚持反复攻读而熟记的学习方法。看来司马光的博学,并不是靠天生就灵的脑瓜,而是靠“隔时反复攻读”的实践。

记得有一本书中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我国古代南宋有个人叫陈正之,很想成为一个过目不忘的大学问家,他读书又快又多,只是能记住的不多,学到的知识也很有限。为此,他很苦恼。一次,他偶遇著名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读书的方法,希望得到朱夫子的指点,朱熹问明情况后,就针对他的读书弱点说:“你以后读书万勿求快,每次只读五十个字,反复读两三百遍,每遍皆用脑思之。”陈正之牢记朱熹的教诲,坚持用此法读书,过了一段日子果然不同以往。日子久了,学问大增,终于成了一个过目不忘的大学问家。

我国著名科学家茅以升的记忆力很惊人,古稀之年,仍能背出小数点以下一百位精确数值,人们问他是怎样记住的,他说:“说起来非常简单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

古今中外无数实践证明,无论人们的记忆力好,还是差,其成功经验之一都是通过重复阅读、反复运用,这样多次刺激大脑皮层,就能加深大脑细胞的记忆痕迹,记牢所学的知识,以至达到“终生难忘”的程度。

第二,反复读书可以避免疏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们知道,书本的知识都是前人辛勤探索归纳的结晶,书中常有一些难点,我们学起来也不能完全理解;另外一些经典著作和一些大部头书籍只读一遍,肯定会有许多忽略和难以读懂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全书或某章的重点精粹所在,只有反复读才能弥补初读的疏忽,深刻理解全书的要旨。况且,在每次重复读书相隔的时期里,无论自觉与否,人脑都会对曾经读过的书产生新的思考和领悟。所以不仅要反复,还要隔时反复。

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医学理论家阿维森纳,有一次在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时,怎么也看不懂,于是他就反复地读,决心一定要把他弄懂,一次阅读不明白的地方,下次再读,从头到尾在不知不觉中读了四十多遍,竟然都能背出来了。就在这多次反复中,由不懂到懂,由纷纭迷茫到理清头绪。后来,他在跟朋友探讨亚里士多德的这本书时,听了别人对此书的看法,从中深受启发,领悟了这本书更精深的内容,这显然与他读了四十多遍是分不开的。

我国古代有位学者,终年手不释卷,学富五车,他就是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使别人奇怪的是,他每年只用九个月读新书,而用三个月读已读过的书,这是什么缘故呢?他说这是在温习嘛。他所采用的就是隔时学习法。因此,他学过的知识能融会贯通,记忆牢固。

三国时董遇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多读就能对书中的内容加深理解,如果只愿向前而不愿隔时重复,书读了不少,但增长的知识却不多,领会不到人家独具匠心的地方,读书也就没有作用了。

第三,隔时读书可以获得新知。“温故而知新”这句名言很精辟地说明了温习已学过的知识和获得新知识的关系。只有读的次数多了,了解的深刻了,才能不断地发现新东西,反过来又能贯通和巩固所学的新知识,最后有所发展和创新。

马克思在文艺方面,经常读歌德、莱辛、莎士比亚、但丁和塞万提斯等世界名作家的作品。而且能整段整节地背诵,他还对自己做了一条重读的规定,就是对希腊悲剧作家爱司启拉留斯的希腊原文著作,每年都要重读一次,每次重读还作笔记。由此看来,批判和吸取、借鉴和创新、继承和发展,也是建立在对前人知识温习深透的基础之上的。

隔时读书法确实是一种了解书中真谛、获取新知识的好方法,但还需掌握这种方法的几种形式,才能使隔时反复的阅读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隔时反复要及时。反复的时间不要隔得太长,等到忘了,以后再读,这样等于重新读。读书要想效果好,及时反复最重要;一般来说,反复的时间最好安排在第一次学习后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半个月后,分次进行。

二、要分散温习。要注意合理安排,即要合理组织温习和分配的时间。开始温习次数要尽量多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内容要相对少些,以后再慢慢地减少次数,延长时间,扩大温习范围。

三、有选择、有重点地隔时反复。我们提倡反复读书,当然也不能做形而上学的理解,哪些有价值的书才需要反复,而且在读书时要找出重点去反复读,这样把最精炼的东西提炼出来,这样才能把握住精髓,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把知识变为自己的财富。

四、创造性地隔时反复。反复绝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这会使反复变得枯燥无味,事倍功半,反复中,要不断地增添新信息,把过去读的和今天读的感受,加以比较、分析、提高、激起思考的活跃和创造性,求得每重复一次,有一次新的创新。总而言之,隔时反复读书有时是一件非常艰苦、枯燥的事,必须有毅力、有恒心,要不厌其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