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漂泊是条青春的河
10343100000072

第72章 “后记”有梦不觉天涯远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曾是我少年时追逐的梦想。如今我远离故乡,漂在北京,最大的原因在于可以从事我喜欢的文字工作,可以更好地追求我的文学理想。

无意中得知,原来沈从文曾经也是“北漂一族”,他所受过的“正规教育”甚至比我还少——他连中学都没读。作为一个后来者,我应该自信满满的——据说一九二三年沈从文挟着铺盖在前门车站下火车的那一瞬间,对眼前豁然敞开的这座古老城市曾经表达了这样的铮铮誓言:“我是来征服你的。”

我没有这样的豪言壮语,我的追梦之旅是艰辛而苦涩的。

因为没有读大学,一直有些遗憾。在填履历表的时候,人家会问我学什么专业,我总是特别自卑、敏感;我特别向往大学生活。还记得几年前我去厦门打工时,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去看厦大——我骑着一辆破旧的单车,骑了几公里,一路问过去。路人在告诉我方向的时候同时也告诉我,骑单车过去太远了!然而当我到了厦大门口,不过也只是远远地看了几分钟而已,穿着寒酸的我根本没敢进去;后来当我有机会在厦门大学漳州校区打工时,我经常会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混”进图书馆去遨游书海。拥有这样的时光,白天的再多辛苦也可以置之脑后。只可惜这样的时光太短暂了,我们换新工地了,我就不能继续假扮大学生去图书馆看免费图书了……

在厦门打工时,由于居无定所,我还特地在吕岭路租了一个邮箱,就为了方便投稿;许多时候,在我落脚的地方,我还去拜访一些生活在当地的作家(如林轩鹤、柯文溥),向他们“拜师学艺”。

在打工的日子里,我陆陆续续看了一些书,包括《瓦尔登湖》、《静静的顿河》等。在阅读之余,我积极写作投稿。夏天的夜晚,工地上蚊子很多,我用布把脚包起来,在昏暗的路灯下写些我“视若珍宝”的文字,这些文字有时候甚至就写在废弃的烟盒或水泥袋子上面。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写作要耐得寂寞,不觉间我迷恋文学已超过十个年头了。都说“十年磨一剑”,我却仅仅结下一些“歪瓜裂枣”。现在它们就要凝结成散文集面世了,我的心情像一个收获时节的果农,心中充满期待,也有些许的不安。

在此要特别感谢刘宇峰老师,是他让我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变;感谢福建日报副刊部的黄燕老师,是她把我作为新人向全省读者推介,让我对写作更有信心;感谢罗西、杨健民、黄明安、陈锦江、赵目珍、王歌、许永平、陈凡英、刘禹文等诸位师友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提供了切实的指导与帮助;感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黄志农先生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尤其让我感动的是罗西老师、黄明安老师,还有我弟弟永辉,在这本书的编辑过程中,他们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激扬文字收割流浪岁月,典藏真情摆渡漂泊人生”是我一个美丽的梦,希望我的梦可以越做越圆。我的文字是稚嫩的,或者说粗糙的,但这些融入我情感的文字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如果这中间有一些文字能够直抵您的心灵,这样我便知足了。

有爱不觉人生寒,有梦不觉天涯远。感谢所有阅读本书的朋友,祝你们的生活幸福温润、诗意盈怀。

责任编辑:张光胜

封面题字:黄志农

装帧设计:张国良

封底短评(3-5条):

——杨健民(著名作家、《东南学术》总编辑)

他去城里流浪,背的行囊,却是乡村的月亮;最底层的打工生活,眷念的还是“故乡的灶底土”和地瓜花;即使写励志感悟文章,仍然带着石头的气息,粗砺,但有力量。从老家莆田到厦门、北京、昆明等,一路跑来,我听到是风的声音,而很少有他的叹息,甚至喘息,我感受到他温和敦厚背后的内心能量,不怨天尤人,做了再说,这样的不屈青春,难得可敬,也接近壮丽。

罗西(著名专栏作家)

一个才念到高一的内向学生,离开老家去外地打工多年,永远保持一种内心独立,和高尚追求,始终坚持写作,不妥协不气馁,而且还要顶着许多鲜为人知的委屈,经历生活的磨难和困苦,这些本身就构成了文学力量。在中国目前农民工云集城市的时代,好的打工作品无疑具有时代价值。用散文的艺术形式表现这种人的生活和命运无疑具有人生价值。我在你的散文中,尽管有些非常短,也看到了你独立的文学精神。

黄明安(小说家、散文家)

认识刘永宗,缘于他的一些文字。这些文字不同于一般的散文作品,它浓缩着作者独特且丰富的人生经历。打动我的或许不是文章的写作技巧或是什么,真正让我折服的是潜藏在文字里的那种精神,执着、向上、永不妥协。一个人如果不屈服于生活的磨难与命运的错位,上天势必会回馈给他更多的东西。刘永宗的个人经历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蔡爱兰(青年作家)

永宗的文章是从现实的河源出发,并穿越了岁月的河流,被哲思之水浸润过的一颗颗翠钻,开卷之间,相信您能读到文辞的光华,读出世情的温热,读懂心灵的质感和厚度!

李丹崖(80后知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