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基本常识
10341100000009

第9章 后期宗派

道教后期宗派,也是道教发展成熟以后形成的各种门派,从附录三宗的茅山宗、阁皂宗、龙虎宗开始,经过不断演变,分衍出东华派、神霄派和清微派等门派。

金元时期,王重阳创立全真教,此后经过全真七子发展,全真教一举成为我国最大道教宗派之一,与元朝时期合并诸家符箓道派形成的正一道并称道教两大门派。

此后全真教不断衍化出支派,最出名的莫过于尊奉全真七子为祖师的龙门派、南无派、华山派、嵛山派、遇仙派、随山派和清静派等。

●茅山宗

茅山宗为符箓三宗之一,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

经陶弘景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唐宋时期茅山宗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之誉。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朝廷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据《茅山志》记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45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

嗣法宗师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

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的弘扬而渐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宗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阁皂宗

阁皂宗为符箓三宗之一,形成于北宋,流传至元明。阁皂宗是灵宝派发展到以阁皂山崇真万寿宫为传播中心时代的别称。阁皂宗本是灵宝派,但又是灵宝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

阁皂宗既从灵宝派传衍而来,其基本信仰及所奉经书和方术,都与灵宝派相同。《灵宝度人经》仍是遵奉的主要经典,斋醮科仪仍备受重视。因为资料缺乏,其承传体是目前所知甚少。南宋时期,阁皂宗的传播情况,所知也少。

入元以后,在元统治者的支持下,阁皂宗仍在传播。进入明代,阁皂宗传承未绝。至宣德年间,阁皂宗仍有传播,但在此后即趋衰落,以致一蹶不振。至清代,光绪《江西通志》卷说道:“今所存者为八景坛基。”祖宫凋零如此,其教之不振,可想而知。

●龙虎宗

龙虎宗为符箓三宗之一,是由张道陵后裔以龙虎山为传播中心的符箓派。关于龙虎宗的创建时间,大约在唐中晚期。至北宋,龙虎宗开始显露声势,其间有6位天师,受封为“先生”。

元代更以朝廷名义承认了张道陵子孙的“天师”称号,并授予管领江南道教的职权。皇朝的宠幸为龙虎宗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它在元代获得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它的支派玄教发展更盛。

至大德八年,元成宗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后,龙虎宗合并其他符箓派而为正一道,即进入它发展的另一阶段。

龙虎宗以符箓见长,龙虎宗也以斋醮仪式著称,宋元时期所出的斋仪之书,也多出于龙虎宗道士之手。元代中后期,龙虎宗虽与其他符箓派合并为正一大派,但至明中叶以后即衰落不振。

●东华派

东华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形成于南宋初,流传至元代。东华派自称其教始于元始上帝和灵宝天尊,祖述灵宝道士徐来勒、葛玄、郑思远、葛洪,尤以南朝宋道士陆修静为其宗祖。

据此,可知该派是从灵宝、阁皂宗分衍出来的一个支派。灵宝派盛于南朝,唐以后衍变为阁皂宗,在两宋时虽与茅山、龙虎二宗并称“三山符箓”,但一直不如其他二宗之兴盛。故常有灵宝道士另辟蹊径,企图独树一帜以振宗风,东华派即是从中分衍的支派之一。

据《灵宝领教济度金书》所载之《宁全真传》看,东华派的肇始者为王古和田灵虚,创建人为宁全真。宁全真所传弟子甚众,所创建的东华派已初具规模了。

东华派以元始上帝、灵宝天尊为最高神,以《灵宝度人经》为主要经典,崇尚斋醮科仪。编撰有道法与斋醮方面的经书。元代以后,东华派融入正一道不再单传。

●神霄派

神霄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产生于北宋末,流传于南宋至元明。神霄之名,来源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该经根据古代天有九霄、九重之说,指认其中最高一重为神霄。

神霄派的创始人,为北宋末道士王文卿。在神霄派创建过程中,林灵素对该派也有建树。张道陵第三十代孙张继先也对创建神霄派有贡献。神霄派以传习五雷法为事,称行此法可役鬼神,致雷雨,除害免灾。这是神霄派区别于其他道派的主要特点。

神霄派理论基础是天人感应与内外合一说。称天与我同体,人之精神与天时、阴阳五行一脉相通,此感必彼应;而其基础又在于行法者平时的内修,行法者内修功行深厚,风称雷雨可随召而至。

至南宋,神霄派在江南地区十分流行。有称传自王文卿者,有称传自林灵素者,有称传自张继先者。南宋时期传习神霄雷法的支派甚多,神霄派在当时传法颇盛。

不仅如此,当时各个支派中又随时分衍出若干小支是,使该派的传衍既盛且杂。入元以后,传林灵素、张继先者转衰,传王文卿者较盛。元代神霄派除莫月鼎一是十分昌盛外,还有其他一些支派同时活动。

进入明代以后,仍有神霄道士的活动。除前述莫月鼎一是传至周玄真,享誉于元明之际外,又有周思得显名于永乐间。此后传奉萨守坚道法的道士,继续传行,称西河派或天山派。

●清微派

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形成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有传承。清微派自称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

又称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由祖舒元君会四派而为一,始立清微宗派。

清微派主要修持清微雷法,与神霄派一样,主张将雷法与丹法相结合,而以内炼为主,符箓为辅。清微派著《清微内诀》,专言内丹修炼之道。

清微派元代有弟子5人分为两支向南、北传播。一支以福建建宁为中心,传行于南;另一支以湖北武当山为中心,传行于北,传至张守清时弟子甚众,后形成与全真、正一相结合的清微支派,又称新武当派,传衍不绝。

明清时期,除张守清所创的新武当派继续传衍于武当地区外,北京东岳庙又有另一清微支派在传衍。清微派自元初传达室入武当时起,即与全真相融合的传统,至清代仍相沿未变。

●天心派

天心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创始于北宋,流传至元代。天心派肇始于北宋道士饶洞天,被称作天心初祖。天心派在最初只传天罡大圣、黑煞、三光等三符,北极驱邪院、都天大法主等二印,用以行法,可见其初建时法术很简略。

至北宋末南宋初,有道士路时中以传天心正法名于世。由于受神霄等派的影响,路时中在所著《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中汲取了新义,强调做法者应以内炼为基础,以道为本,法为末。

在元代,又有雷时中传天心道法。但是雷时中所传的天心法,既非饶洞天一是所传,又非路时中一是所传,而是雷时中独创的“混元法”,是宋代天心派所分衍的又一个支派。

●玄教

玄教是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创始于元初,流传至元末。该派直接从龙虎宗分衍而来,其创始人为元初龙虎山道士张留孙。

玄教的组织规模是比较大的。单就其领导骨干而言,即有几十人至百余人。据玄教宫观的分布情况看,其传播范围也很大,遍布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省及北方。

玄教是从龙虎宗分裂出来的,张留孙和他的许多弟子,都出身龙虎山,其基本信仰和主要方术,也与龙虎宗无异。但是,玄教有自己的传承系统,有独立的组织体制。因而它是一个独立的道派,与原龙虎宗有别。

玄教在修习方术上杂采兼收。除承袭龙虎宗的符箓斋醮外,杂采众家。玄教随元世祖统一江南而兴,随元亡而亡,历世既不长,对道教的建树也不多,但在促成江南诸道派在元后期合并为正一道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方面,他们担当起联系皇室和联络各派的责任,帮助江南各派解决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江南诸派最后联合成正一道大派作了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玄教组织的发展,又壮大了龙虎宗的力量,为正一道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组织基础。元代后期正一道的出现,不能忽视玄教所发挥的作用。它在道教发展史上的地位,也应予以应有的肯定。

●净明道

净明道是宋元间在南昌西山兴起的一个道教派别,由灵宝派分衍而成,全称净明忠孝道。净指不染物,明指不触物,该派以净明忠孝为宗旨,并作为教派名称。

净明派尊奉许逊为祖师,据称许逊于西晋太康年间曾任旌阳县令,故人称许旌阳。后弃官返归乡里,以南昌西山为中心传道。世称许逊及其十一弟子为十二真君。

许逊死后,其后代在西山许宅立游帷祠,后改为观,继续传道。北宋历代皇帝皆尊崇西山道教,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至宋末元初,西山道士刘玉又重新进行创教活,自称先后得许逊降授《玉真灵宝坛记》、《中黄大道》、《八极真诠》,另行开创净明道。

净明道的宗教伦理据称以许逊所称忠、孝、廉、谨、宽、裕、容、忍的“垂世八宝”为依据,尤以忠孝为首。净明道的基本宗旨是“以忠孝为本,敬天崇道、济生度死为事。”忠孝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可见净明道和儒学之间的密切思想渊源。

净明道与正一等符箓派一样,道士不一定出家。元明时期净明道在社会上颇有影响,元代官僚士大夫对其教义极为赞赏。

净明道所存经典颇多,主要的有《太上灵宝净明洞神上品经》、《净明枢真经》、《净明正印经》等。

●真大道

真大道是金初我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流传至元代,后并入全真道。真大道,初名大道教,创始人为刘德仁,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人。自称21岁时遇一须眉皓白之老翁,授以“玄妙道诀”,创教于金皇统二年。

在传教时以召神劾鬼之术为人治病,一时信者甚众,自称大道教,后传至五代宗师时分为两派,因元宪宗支持郦派,故改名为真大道教。

真大道以《道德经》为宗旨,兼汲儒、释部分思想,所列戒条史称其为“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苛侈于己。”

真大道教在修炼上不讲究飞升化炼之术,而注重静默祈祷,也不奉祀诸多鬼神,为人治病不借助符箓,只是“默祷虚空”,不化缘乞食,主张道士出家苦行。

真大道宫观初称为“庵”,墓称为“塔”,类似于佛教,流传于河北一带。全盛之际,其传播地域曾西出关陇至于蜀,东望齐鲁至于海滨,南极江淮之表。真大道经传而衰,后不见记载,可能并入全真道。

●太一道

太一道是金初北方出现的三大新道派之一。金天眷中萧抱珍创立于卫州。该派所用“太一”之名,说法有二。一说该派因传太一三元法箓,因名其教说“太一”;一说因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而得此称。

据传,萧抱珍曾得仙圣授以“秘箓”,善“祈祷诃禁”之术,也以符箓为人治病,故其门徒甚众,朝廷闻名。萧抱珍死后,元世祖追赐为“太一一悟真人”,改“太一万寿观”为“太一广福万寿宫”。

太一教重符箓斋醮,与正一道相类似,其规定道士必须出家,则又与正一道有别。该派始祖规定,凡非萧姓嗣教者,皆改萧姓。元代深受理学影响,以忠信孝慈为行身之要。太一教盛传元未仍在活动。

●武当派

兴起于湖北武当山,崇祀“真武大帝”的道派。武当山称太和山。武当道教源远流长,魏晋时期即为道士修真之地,有“仙室”之称。

宋代武当道教影响日甚,武当道士道术已显名于世。元代武当山已有九宫八观。明代是武当道的鼎盛时期。明成祖、明世宗先后大营武当宫观,历时数十年。

新建成8座宫、2座观、36座庵堂、72座岩庙、39座桥梁、12个亭台的庞大建筑群。明成祖从全国钦选400名高道主持武当道务,至嘉靖,武当山各大宫观都有道士数百人,全山计有道官、道士、军丁、工匠等10000多人。

武当是道教名山,历来有各派道士居同修炼,元末明初武当山道派有武当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茅山派等。明洪武初,张三丰入武当山修炼,后离山远游,明成祖多次派人寻访真仙张三丰而不得,更扩大了武当道教的影响。

张三丰居武当山修道,嫡传弟子丘玄清住五龙宫,卢秋称住南岩宫,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宫,形成了以张三丰为师的道派,世称武当道派。张三丰另一嫡传弟子刘碧称,后又被尊为武当榔梅派祖师。榔梅派以奉祀玄帝为主,也称武当本山派是正一支派。

张三丰武当派与全真道教义及宗风都有所不同。该派崇祀“真武大帝”,在思想上强调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以道德仁义忠孝为本,且重视修炼内丹,特别强调性功。

张三丰武功高强,兼擅拳剑,武当道派内家拳技,相传即创始于张三丰。从明代开始,入武当修炼的各派道士都自称武当道,都以张三丰为祖师。明代武当道场成为“皇室家庙”,天下高道汇聚武当,武当道地位日高,取代阁皂山,与龙虎山、茅山合称“三山新符箓”。

●正一道

正一道是我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前身为五斗米道,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派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

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敕封张道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为标志。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

正一道的特点是,以张道陵后嗣为首领;在组织上,由原有的新旧各符箓派组合而成,包括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太一道、净明道,以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诸小派。

明代前中期,由于诸帝都不同程度地尊崇道教,特别是崇奉其中的正一道,故正一道在那时期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明统治者的支持下,正一派道士还编撰成一部《道藏》。明朝中叶以后,道教衰微,正一道也日渐衰落,一蹶不振。

●全真教

全真教是为金代北方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也是我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创始人王王重阳。

王重阳前往山东传教,先后收徒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7人。又先后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至此,全真道正式建成。

因王重阳在宁海自题所居庵为全真堂,故世以全真名其教。在成仙信仰和修炼理论上,全真教一返旧道肉身不死、即身成仙的追求,认为人之肉体是要死的,只有人的精神才能不死。

在修炼方法上,全真教主内丹修炼,不尚符箓,形成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在教制教规上,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道观,不许蓄妻室。为了约束道士言行,制定各项清规戒律,督促道众严格遵守。这些皆与正一道有很大区别。

全真道在金代的发展有限,至蒙元前期,以成吉思汗之召见、宠遇丘处机为契机,在丘处机及其弟子们的推动下,全真道发展至鼎盛。

当时全真道宫观遍布北方各省区,“虽十室之邑,必有一席之奉”。此鼎盛局面,自丘处机起,历经尹志平、李志常两任掌教,大约30年。

元代中后期,南宗最后并入全真道,合并后的全真道遂成为更大的道派,而与正一道分统天下道教。明代皇室对佛、道采取抑制、约束政策,对道教正一派有所崇奉,对全真道支持较少,全真道自此进和衰落时期。金元时期形成的统一领导核心顿然解体。

在此情势下,统一的全真道渐次分解成诸多小支派。主要的有七真派,另外,又有一些全真道士分别组成五祖派。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龙门派因王常月的阐扬,曾经在清初一度“中兴”,其余各派大都衰落不振。

●龙门派

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尊北七真之一的丘处机为开派祖师。自清初王常月先后在北京白云观,以及南京、杭州、湖州、武当山等地传戒收徒以后,龙门派确有很大的发展,发展中心在江、浙,遍及全国许多省区。

尤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为最盛。其间支派繁衍,不少支是更流传至近现代。因此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别,几乎成为全真道的代表。其盛况与佛教禅宗五家中的临济宗相类似,故世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

龙门派承其祖派全真道之余绪,以精于内丹学著称于世。其门下拥有许多著名内丹理论家,如伍守阳、谢凝素、柳华阳、刘一明、闵一得,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所著的内丹书,较其前辈有承袭也有发展,总的特点是功法更细致,更浅明。

●南无派

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尊北七真之一的谭处端为开派祖师。据《南无道派宗体》,以谭处端为第一代宗师,传至第五代宗师杨理信,时至明初,又经胡宗玄、马微善、刘至洞、周妙超、陈仙后、朱立刚,传至第十二代宗师许去乾。

再由清初第十三代宗师孔称峰,经罗霄远、郑上乘、邢功广、高成岳、曾必先、甄有虚,传至第二十代宗师刘名瑞。

刘名瑞隐居于京华桃源观,撰有《道源精微歌》、《清静经图注》等书,阐述内丹学,集为《盼蟾子道书三种》刊行,是该派宗师中唯一有著作传世者。南无派徒众活动于华北、东北,势力、影响远不及龙门派。

●华山派

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尊北七真之一的郝大通为开派祖师。十五代宗师贝本恒和弟子李仁凝在清康、雍、乾间活动于浙江德清、余杭一带,于此可见华山派活动之一斑。

《诸真宗派总簿》记有华山派之传代派字,前四句为:“至一元上道,崇教演全真,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

●嵛山派

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尊北七真之一的王处一为开派祖师。《诸真宗派总簿》记有该派传代派字,证明改派至民国时尚有传承。

●遇仙派

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尊北七真之一的马钰为开派祖师。《诸真宗派总簿》记有该派传代派字,证明改派至民国时尚有传承。

●随山派

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尊北七真之一的刘处玄为开派祖师。《诸真宗派总簿》记有该派传代派字,证明改派至民国时尚有传承。

●清静派

全真道分衍的支派之一,尊北七真之一的孙不二为开派祖师。《诸真宗派总簿》记有该派传代派字,证明改派至民国时尚有传承。

●武当派榔梅派

武当派榔梅派,又称武当本山派,创始人孙碧称。《古今图书集成》引《武当山志》记载:“孙碧称,关西人。幼年颖悟,愿学仙人,入西岳华山追希夷之迹,岩栖穴处,服气养神。探黄老经旨、《周易》、《参同》,与夫儒释子史,罔不熟诵。”

洪武二十七年,明太祖征至京师,赐衲衣,供斋供,馆于朝天宫。次年赐还华山。永乐十年,成祖复召至,赐诗一章,敕授道录司右正一,命住持武当山南岩宫。有《碧称集》行世。该派创始于明永乐年间,《诸真宗派总簿》录有其传代派字。后传衍于武昌葛店斗牛观,至今仍有传人。

●西河派

雷法神霄派的支派,也称萨真君西河派。北宋末萨守坚,得张继先、林灵素、王文卿雷法之传,寓泉州,以道术名世,门下弟子从游者数百辈,称西河派。

据《诸真宗派总薄》,其传派次序为: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玉典,中正演金科。冲汉通圆满,高宗居大罗,武当兴法派,福海起洪波。

●穹窿山派

正一神霄支派,由施道渊所创,以苏州穹窿山和玄妙观为中心。《金盖心灯·道体源流图》:“施亮生,号铁竹道人,尝受初真戒、中极戒于王昆阳,即王常月。后精于法,改皈正一真有府,派名姑苏穹窿山一派。”未给他列传,其事迹见《玄妙观志》和《苏州府志》。

施道渊传弟子胡德果,号称庐,吴郡人,尽得道渊之术。康熙四十三年,吴中大旱,被官府延请祈雨,德果登坛作法,大雨如注。自后名望愈著。胡传潘元珪,字允章,号梧庵,吴郡人,出家玄妙观,为胡德果高弟,善五雷法。

德果死后,凡吴中有大醮法事,俱延元珪主之。雍正间应召入都,值大光明殿,为御前值季法官,遇有祈祷,皆称旨。后南归,仍居苏州玄妙观。潘元珪传弟子惠远谟,惠远谟传弟子张次理和施神安,惠远谟和次理又同时兼承娄近垣正乙派之传。施神安于乾隆五十一年继张资理主玄妙观方丈,于嘉庆间逝世。

●正乙派

正一道支派,由清代龙虎山道士娄近垣开启,以江西龙虎山为中心。娄近垣《重修龙虎山志》卷二《官府》条:龙虎山向分紫微、虚靖、灵阳三派,其所定派字为:“近远资元运,久长保巨淳。道唯诚可宝,德用信为珍。秉敬宏丹箓,葆真启世人。鸿图赞景祚,圣泽振昌辰。”娄近垣以其名之“近”字为始,表明此派由他所开启。

据清顾沅《玄妙观志》可略知其传代情况。该志卷记载:“惠远谟,字虚中,号澹峰。五六岁读书,过目成诵。稍长,其家送之入玄妙观,受业于潘元珪。时主席胡称庵为延师讲学,乃博览儒书,尤潜心道藏。年三十,授道纪司,雍正九年,主龙虎山玉华院事。后二年,京师光明殿成,被选充焚修。时娄近垣主光明殿,远谟师事之,受其法。雍正十三年潘元珪死,南旋继其方丈席。是年秋,娄近垣以龙虎山缺提点,奏准其往龙虎山署提点之职。乾隆九年,娄近垣以年就衰,招之入都相赞助,明年充御前值季。”

《玄妙观志》又记载:“张资理,字一枝,号友桐,吴邑篁村人。本儒家子,年十一,出家朝真观,为沈坚苍之徒。由儒家言通道德五千之旨。符箓秘典,靡不洞贯。雍正十二年,钦选入都,住光明殿,复从惠远谟受法,为御前值季法官。乾隆十四年回苏,奉娄近垣之命,往龙虎山领迎华院教事。乾隆四十一年请假回苏,次年主席玄妙观方丈。祷雨祛邪,颇著应验。乾隆五十一年卒。张资理后之传达室代不详。”

《诸真宗派总薄》载此派之“派”字,在“辰”字之后又添20字,似此派至作《诸真宗派总簿》时,已传40余代。

●新武当派

清微派支派,由元代武当山道士张守清开创。据元程巨夫《均州武当山万寿宫碑》记载:“张守清,名洞渊,号月峡叟,峡州宜都人。幼习举子业,长作小吏。至元二十一年,年三十一,去武当山出家,拜本山道士鲁洞元为师。洞称死后,率领道士修道路,建宫观,开荒种地,颇多建树。后又从本山道士张道贵、叶称莱、刘道明等学清微法,得黄舜申之传,其后,道名远著,门徒众多。”

元武宗至大三年,皇太后闻其道行,遣使命建金箓醮,并征至阙,赐所建宫名天下一真庆万寿宫。元仁宗皇庆元年、二年,京师干旱,诏命祷雨,屡有应验。延佑元年,授“体玄妙应太和真人”。

张守清承传全真、清微、正一诸派之学,既通经章符箓,清微雷法,又谙内炼丹道,而以承传清微法为主,是元初黄舜申清微派北传一是的重要传人。

清微派道书《清微神烈秘法》卷上所列《师派》,在黄舜申之后,即有“清微冲道使叶称莱,清微冲和使张道贵,冲元雷使张守清,紫玄散吏张守一。”

张守清对清微雷法颇多创造,故张守清之道派又可称为武当清微派。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该派是按“守道明仁德”字派传代的。这一字派与《诸真宗派总薄》所载之第三七“天师张真人正一派”、第七十“萨真君西河派”字派基本相同;其后四句又与第三七“龙虎山正乙门下天师清微派”字派基本相同。

●隐仙派

全真道支派,又称隐派或犹龙派。尊明初道士张三丰为祖师。张三丰虽传有若干弟子,但生前并未组建道派。宗奉他的道派,由其信仰者组成。

据清李西月《张三丰先生全集·道派》记载,该派称名隐仙派,一称隐派或独犹龙派,并称张三丰承火龙真人,火龙师麻衣垂先生李和,麻衣师陈抟,陈抟师文始真人尹喜。至陈抟时,又兼得少阳派刘海蟾之传,合老子门下文始、少阳二派而为一。

此说荒诞之处甚多,但张三丰曾受陈抟一是的思想影响,或许接近事实。此派形成时间虽不可考,但明清时期确有此派承传。

《诸真宗派总簿》记有多个宗祖张三丰的道派。有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派、三丰祖师日新派、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等。三丰崇拜最初兴起于湖北武当山,随着武当道的远播,遂在其他地区分衍出更多的小支派,上述各派反映了这个事实。

●广慧派

道教支派。据《诸真宗派总簿》记载:为南宋道士章哲所创。章哲,道号广慧,祖居江西南昌府武宁县三十五都顺义卿,石门仙潭人。

宋理宗景定二年二月十九日降生。自幼好道,27岁结庵丝罗山,年53岁,端坐而逝,留传此派。

●阎祖派

全真龙门派支派。《诸真宗派总簿》称为龙门“复”字岔派分支,在茅山乾元观。此“阎祖”据清笪蟾光《茅山志》当为明嘉靖、万历间道士阎希言。

该书据明王世贞《阎道人希言传》称:阎道人者,名希言,不知何许人。自言家山西。年二十七八时,遇师诲以坐功,嘉靖间,去家学道。后从湖北武当至江苏句曲乾元观,乾元观初极简陋,阎希言游金陵募资以成殿阁,并引山泉灌溉稻田数十亩。住观50余年,于万历十六年卒。

《诸真宗派总簿》记“阎祖派”派字为:“复本合教永,圆明寄象先,”等,据上记阎希言所传徒裔之辈字,与此相吻合,故所称阎祖派为阎希言所传之派是。

此后龙门派之宗师是第七代沈常敬,晚年也住茅山传道,顺治十年卒。传有弟子孙守一和黄守元,为龙门第八代。孙守一又传阎晓峰,为龙门第九代。孙守一、阎晓峰皆住茅山乾元观,但据《金盖心灯》之《道体源流图》记载,阎晓峰“所传后人改皈茅山法派”,表明阎晓峰后已非龙门派。

●南宫派

全真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十代李清秋开启,以广东罗浮山为中心。清梁教无《玄门必读》:“南宫祖李清秋,为龙门第十代孙,得至人传授真道口诀。道成,得证天仙。后秘授曾一贯祖师,法派说南宫派。”

从清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七可见其传代概况:“曾一贯,号山山,不详何许人。其师李清秋,龙门派第十代孙,得至人传授真诀,后迁紫霄洞道场于酥醪洞,令弟子柯阳桂主之。师自居冲虚,未几羽化。”是为龙门第十一代。

其弟子柯桂阳,“号善智,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弱冠弃家游罗浮,礼曾一贯为师。”与其师共兴酥醪观,“住山三十余年,度弟子百余人。乾隆十年六月二十日无疾而终,年五十三。”是为龙门第十二代。

其后有童复魁,号慵庵,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为柯桂阳再传弟子,即龙门第十四代。其徒有江本源,字瀛涛,号松竹山人,为龙门第十五代。

又有赖本华,号介生,原名洪禧,字畴叶,广东东莞县人。幼习举业,为诸生,以诗名。年八十余化于观中。有《浮山新志》、《红棉馆诗钞》传世。

后有陈铭珪,字友珊,广东东莞人,自号酥醪洞主,为龙门第十七代,光绪七年卒。传有弟子张永暗等。

●金山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因发源于山东崂山,又称崂山派。由龙门第四代孙玄清所创。据《玄门必读》记载,孙玄清,字元玉,号金山,又号海岳山人。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崂山人,自幼在崂山明霞洞出家,礼李显陀为师。后游铁茶山称光洞,遇通源予授以升降天门运筹之法。

即墨县太和真人携住黄石宫,苦炼20余年,颇有成就。明嘉靖三十七年,至北京白云观坐钵一载,大著灵异。赐号“护国师左赞教主紫阳真人”。卒于降庆三年。白云观抄藏之《诸真宗派总簿》记有该派传代派字。

●西竺心宗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八代鸡足道者所开启。以称南鸡足山为传播中心。据《金盖心灯》卷《鸡足道者黄律师传》记载,鸡足道者,来自月支,休于称南鸡足山。自称野坦婆闭,华言求道士。

所精唯西竺斗法,称“西竺心宗”第一百代。清顺治十六年赴京师谒王常月,赐姓名说黄守中,遂为龙门第八代弟子。

《觉称本支道统薪传》下卷《闵大宗师传》称,乾隆五十五年,闵一得携王常月所传大戒书去鸡足山,黄守中犹在,闵以大戒授黄,黄以斗法密术授闵一得,闵归而撰为《大梵先天梵音斗咒》卷。

黄守中所传“西竺心宗”,实为道教中的佛密派,其法多采用道教符箓派的“称篆”和佛教的“真言”,佛密色彩很浓。其徒多为行迹诡异、身挟绝技的江湖奇士。

据载,黄守中传管天仙,管传金怀怀、白马李,金传活死人、李赤脚、石照山人,活死人传往往生,为龙门第十二代。黄又传大脚仙、王袖虎。大脚仙传张蓬头,张传龙门道士和李蓬头等。

●称巢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八代陶守贞开启。以浙江湖州金盖山为传播中心。据《金盖心灯》卷《靖庵先生墓表》记载,陶守贞,原名然,字浩然,派名守贞,号靖庵。世居浙江会稽,祖唐应蜀藩聘,遂居蜀。幼孤,随母居蜀。母卒,至浙江吴兴依族侄陶思萱,寻入金盖山修道。

清顺治十五年,受戒于北京白云观王常月,授以卷册,遣归金盖。康熙十二年卒。传法给族侄陶思萱,为龙门第九代。陶传第十代徐清澄,徐传第十一代徐一返。

徐一返兼承正一派,法名汉臣,“祷雨祈晴,无不立应”。沈一炳弟子龙门第十二代陈阳复也曾得徐一返授正一法。其该派分衍为更小支派,传衍于江浙。

●天柱观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八代金筑老人开启。以浙江余杭金筑坪天柱观为传道中心。《金盖心灯》卷《金筑老人传》记载:金筑老人者,字号三见而三异;《洞霄闻人志》记载,“盛青崖,江南桐城人,明末进士,隐天柱观。”

《杨氏逸林》记载,“樵称氏者,桐乡人,姓盛,名未详。明末进士,值世沧桑,高隐大涤,自号退密山人。”

《菰城拾遗》记载,“异人金大涤,学富五车,尝自比管、乐。明亡遂隐,初休金盖山之白称居,更号樵称,既归老于天柱金筑坪。著作颇多,石庵辈梓以行世。”

盖为清初一隐君子,曾从王常月受戒,为龙门派第八代弟子。康熙三年传潘太牧,为龙门第九代,潘传第十代王清虚,王传第十一代潘一元。

●金鼓洞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派第九代周太朗开启。传播中心在杭州金鼓洞。据《金盖心灯》和《金鼓洞志》记载:周太朗,字元真,号明阳,江苏震泽人。父殁,舍俗出家。

初礼龙门第八代孙守一,继礼黄守元为师,嗣为龙门第九代。后游东南,于康熙三年来杭州。康熙五年结茅于西湖栖霞岭北金鼓洞,建屋修真,即后之鹤林道院。于是参玄访道者称集。

先后传弟子戴清源、高清昱、方清复、谢清涵、金清来、孟清晃、许清阳等。闵一得称:“当时从师者,千有余人。闻之轻称子称:全真一派,东华而下,盛自重阳,历传丘、赵、陈、周祖,周传张、赵、王、黄……逮我明阳子周律师出,祖道南行。”与诸师赓扬唱和。玄风庆会,自元而降,殆无有过之者。

表明龙门派南传后,以周太朗时期为最盛。周太朗弟子中,高清昱去浙江天台山,另开桐柏宫支派。其余住山弟子继续在金鼓山传衍。戴清源传第十一代骆一中,骆传第十二代蔡阳善,蔡传第十三代戴北庄,戴传张复纯,时当清道光年间。

●桐柏宫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由龙门第十代高清昱开创。以浙江天台山桐柏宫为传播中心。据《金盖心灯》卷《高东篱宗师传》记载:高清昱,字东篱,祖籍山东宁海州,寄居长白。宿学儒。康熙三十一年,年已75岁,始由台湾至浙江杭州金鼓洞,师事金鼓洞派创始者周太朗,嗣为龙门第十代弟子。

周授以《南华》、《道德》、《参同》、《悟真》、《华严》赵注《大学》、《中庸》及《心经》等。居金鼓洞鹤林道院40余年,从游者众。雍正十三年,出主天台桐柏山崇道观讲席,后启桐柏宫支派。乾隆三十三年卒。著有《台湾风俗考》三卷。

高清昱传弟子沈一炳、方一定、闵一得,为龙门第十一代。沈一炳传弟子陈阳复、周阳本、费阳得,为龙门第十二代。他们又多开启更小的支派。

陈复阳开启余杭南湖三元宫支派,门下有阮来宗、杨来逸、钱来玉、鲍来金等;周阳本开启余杭铜山半持庵支派;费阳得开启归安射村开化院支派。

方一定下传弟子十二代顾阳昆,顾传十三代王来真,开启苏州裴嫁桥斗母宫支派。闵一得下传弟子也很多,其徒孙辈王来因等又宗祖他开启觉称支派。他本人学综三教,著述甚丰,是清代少有的著名道教学者。

●碧洞宗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传播于四川。创始人陈清觉。据《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体》记载,“陈清觉,道号赛松,又号烟霞,湖北武昌人。少年为进士,入庶常。后辞官入道,至武当山太子坡拜龙门道士詹太林为师,为龙门派第十代弟子。”

康熙四十一年,皇帝赐封“碧洞真人”号,并钦赐“碧洞丹台”匾额。康熙四十四年卒。

陈清觉传有弟子陈一庆、吉一法、刘一贞、孟一贵、石一含、龙一泉等。其住青城山之师弟张清湖、张清仕,住三台称台观之师弟张青称等也各传有弟子多人。

这些弟子再递相传授,逐渐形成一个支派,尊陈清觉为开派祖师,以其碧洞真人号之“碧洞”两字名宗,称碧洞宗。成为清至民国间对四川道教影响很大的一个宗派。

碧洞宗依龙虎派所订派字传代。其开祖陈清觉为第十代,依次相传,至民国时,已至第二十三代。《龙门正宗碧洞堂上支体》记有第十一至二十三代道士之名。

第十一代有陈一庆等28人,第十二代有王阳炳等37人,第十三代有吴来辉等43人,第十四代有万复证等55人,第十五代有万本圆等100人,第十六代有李合邦等128人。所记是否为该派道士全部,已难知晓,仅此也可概见其规模。

碧洞宗以成都二仙庵和青城山天师洞为传播中心,逐渐向四川其他州县发展,上引《支体》即记有该派道士住持之州县宫观名,大都在川西地区,少数在川北、川南及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四川各地道教皆属天师正一道,碧洞宗产生后,渐有取代他派的趋势。

现代,青城山和成都青羊宫已全为龙门碧洞宗道士,正一道士只零星散居于其他宫观。碧洞宗在长期发展中,曾出现一些杰出道士。如第十三代王来通,号自明道人,清乾隆间住持灌县二王庙。

他除整饬庙规,勤于教务外,又关心地方水利建设,发起新修横山长同堰,推广都江堰治水经验。他主持刊印的《灌江备考》、《灌江定考》、《汇集实录》,是现存都江堰治水经验总结的专书,有一定科学价值。

第十四代陈复慧,号仲远,住持温州盘龙寺。博学能文,有《雅宜集》行世。对道教斋醮音乐颇有造诣,曾校正《广成仪制》数十种传世。被后世尊称为道教音乐“广成韵”之祖。第二十二代易心莹,是近代著名道教学者,著有《道学系统表》,辑有《女子道教丛书》等。

●霍山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创始人张宗璿。《诸真宗派总薄》记载:“称樵真人姓张名宗璿,字耕称。是山东登州福山县人。由光绪甲申秋间,重赴白云观传法。门下弟子等因徒众人繁,叩请愿遵宗字为第一代号。”

据《白云观志》记载,张宗璿,又名圆璿,字耕称,为龙门派第十九代律师。传法给龙门派第二十代律师刘素称。

《刘素称道行碑》记载:刘素称,法名诚印,河北东光人。自幼好善,儒道兼优,拜十九代方丈张耕称为师。

同治十年募捐5000余金为其师之传戒费,受戒者300余人。后又募捐银刻印经板和重勒观内碑文。继任龙门派第二十代律师,又为霍山派第二代传人。

●觉称派

全真道龙门派支派。于清光绪十四年,由龙门称巢派分衍而来。《龙门正宗觉称本支道统薪传》序记载:“海上觉称为浙湖称巢分支,于有清光绪戊子开派。”

《例言》记载:“光绪戊子,本坛张复诚、陈本中、沈本仁等恭诣称巢宗坛,禀准开派,是年三月春,启建醮典,敦请宗坛王来因、程来水、姚来鉴三师启派,本刻故尊三师说宗师。”

该派宗承称巢开派宗师龙门第八代陶守贞和第十一代闵一得之传,对他们提倡的神仙与忠臣孝子不二,出家与在家、出仕与入山各随方便的思想,加以发扬,使龙门派更加世俗化。

《觉称本支道统薪传·后跋》记载:“自闵祖启‘方便法派’而后,半多出自俗居有志之士,于是儒而道者日愈多,推行教法日益广,今者称坛竟遍布于江浙。”这表明晚期全真道已不再如他们先辈那样强调出家离俗。

该派自光绪十四年开派以后,一直承传不绝,《觉称本支道统薪传》有传有图加以记载。如开派人之一的程来永传第十四代汤复弼,汤传第十五代车本镒等,车传第十六代邱合度、徐合建,邱传第十七代倪教学等,倪传第十八代沈永家。时至1929年。

●闾山三奶派

净明派或正一派的分支,为民间道派。该派源于陈靖姑的民俗信仰。陈靖姑信仰的《大奶灵经》称其“传法闾山,显迹古田”,南宋时福建一带建有奇仕妈宫、临水夫人庙。

泉州奇仕妈祀陈、金、李三夫人,为授胎、护产、育婴之女神,香火较盛,且有“观音签”,并以妈祖配祀,至今尚存。

福州的三奶夫人为陈靖姑、林淑靖、李三靖;古田顺懿祖庙中祀顺天圣母、左祀江夫人、右祀石夫人。台湾有16座临水夫人庙,皆为道观,属三奶派道教。台湾道士多属正一派是,其中乌头司公为天师道,红头师公为闾山三奶道。闾山三奶本为道教民俗信仰,在大陆至今犹存,台湾民间道派兴盛,遂发展为民间道教之一。